案例库 
 专题讲座库 
 素材资源库 
 专业知识检索系统 
 演示虚拟仿真实训 
 试题库系统 
 作业系统 
 考试系统 
关键词
 
当前位置: 精品课程>>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扩展资源>>案例库>>正文
蝼蛄类
2013-12-06 23:35  

  蝼蛄俗称拉拉蛄、地拉蛄、土狗子、蜊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我国记载蝼蛄有6种,其中分布最广泛,为害最严重的有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和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Golm )2种。此外,普通蝼蛄(Gryllotalpa gryllotalpaLinnaeus)在新疆局部地区为害较重,台湾蝼蛄(Gryllotalpa formosana Shiraki)在我国的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分布较多,为害也较重。

  华北蝼蛄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种类,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如江苏(苏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以及辽宁和吉林的西部,尤以华北、西北地区干旱贫瘠的山坡地和塬区为害严重。

  东方蝼蛄是我国分布最为普遍的蝼蛄种类,属全国性害虫,各省()均有分布,过去仅在南方发生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北方地区水利条件的改善,水浇地面积扩大,现在在北方亦成为优势种,如黑龙江省的蝼蛄就以此种为主。

  蝼蛄是最活跃的地下害虫,食性杂,成、若虫均为害严重。咬食各种作物种子和幼苗,特别喜食刚发芽的种子,咬食幼根和嫩茎,扒成乱麻状或丝状(2-31),使幼苗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造成严重缺苗断垄。特别是蝼蛄在土壤表层窜行为害,造成种子架空而不能发芽,幼苗吊根失水而干枯死亡(2-32)。“不怕蝼蛄咬,就怕蝼蛄跑”就是这个道理。苗床、谷苗、麦苗最怕蝼蛄窜,一窜就是一大片,损失非常严重。

2-31 蝼蛄为害玉米幼苗为害状

2-32 蝼蛄的隧道及为害的豆苗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

  形态识别

  1. 华北蝼蛄

  成虫:体长3966 mm,黄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中央有1心脏形暗红色斑点。腹部近圆筒形,上有7条褐色横线,背面黑褐色,腹面黄褐色。前足腿节下缘呈“S”形弯曲,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12个或消失。

 卵: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长约1.61.8 mm,宽约1.31.4 mm,渐变为黄褐色;孵化前为深灰色,长约2.43.0 mm,宽约1.51.7 mm

 若虫:形态与成虫相似,翅不发达,仅有翅芽。初孵若虫体长约3.64.0 mm,乳白色,只复眼淡红色,以后颜色逐渐加深,头部变为淡黑色,前胸背板黄白色;2龄以后体变为黄褐色,56龄以后基本与成虫同色。老龄若虫体长约3640 mm

2-33 华北蝼蛄成虫(于洪春摄)

  2. 东方蝼蛄

  成虫:体长3035 mm,灰褐色。触角丝状,黄褐色。复眼红褐色,椭圆形。前胸背板从上面看呈卵形,腹部近纺锤形。前足开掘足,腿节下缘平直,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34个。

2-34 东方蝼蛄成虫(于洪春摄)

  卵: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长约2.8 mm,宽约1.5 mm,渐变为黄褐色;孵化前为暗紫色,长约4 mm,宽约2.3 mm

2-35 东方蝼蛄的卵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

  若虫:形态与成虫相似,翅不发达,仅有翅芽。初孵若虫体长约4 mm,头胸特别细,腹部肥大,乳白色,半天以后,头、胸、足渐变灰褐色,腹部淡黄色。23龄以后若虫,体色接近成虫。老龄若虫体长约25 mm

  生活史及习性

  蝼蛄生活史一般较长,13年才能完成1代,均以成、若虫在土壤中越冬。

  华北蝼蛄各地约需3年左右完成一代。在华北地区,越冬成虫于6月上、中旬开始产卵,7月初孵化。到秋季达89龄,深入土中越冬。次春越冬若虫恢复活动继续为害,到秋季达1213龄后又进入越冬。第三年春又活动为害,8月以后若虫羽化为成虫,为害一段时间后即以成虫越冬。至第四年5月成虫开始交配准备产卵。据河南郑州室内饲养观察,华北蝼蛄完成1代需1 131 d,其中卵期、若虫期、成虫期平均分别为17 d736 d378 d

  东方蝼蛄华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每年发生1代,华北、东北、西北2年左右完成1代,陕西南部约11代,陕北和关中121代。在黄淮地区,越冬成虫5月份开始产卵,盛期为67两月,卵经1528d孵化,当年孵化的若虫发育至47龄后,在4060 cm深土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恢复活动,为害至8月开始羽化为成虫。若虫期长达400余天。当年羽化的成虫少数可产卵,大部分越冬后,至第三年才产卵。在黑龙江省越冬成虫活动盛期约在6月上、中旬,越冬若虫的羽化盛期约在8月中、下旬。

  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均是昼伏夜出,晚911时为活动取食高峰。其主要习性是:

  群集性。初孵若虫有群集性,怕光、怕凤、怕水。东方蝼蛄孵化后36天群集一起,以后分散为害;华北蝼蛄初孵若虫3龄后方才分散为害。

  趋光性蝼蛄昼伏夜出,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利用黑光灯,特别是在无月光的夜晚,可诱集大量东方蝼蛄,且雌性多于雄性。故可用灯光诱杀之。华北蝼蛄因身体笨重,飞翔力弱,诱量小,常落于灯下周围地面。但在风速小、气温较高、闷热将雨的夜晚,也能大量诱到。

  趋化性。蝼蛄对香、甜物质气味有趋性,特别嗜食煮至半熟的谷子、棉籽及炒香的豆饼,麦麸等。因此可制毒饵来诱杀之。此外,蝼蛄对马粪、有机肥等未腐烂有机物有趋性,所以,在堆积马粪、粪坑及有机质丰富的地方蝼蛄就多,可用毒粪进行诱杀之。

  趋湿性。蝼蛄喜欢栖息在河岸渠旁、菜园地及轻度盐碱潮湿地,有“蝼蛄跑湿不跑干”之说。东方蝼蛄比华北蝼蛄更喜湿。

  产卵习性。华北蝼蛄多在轻盐碱地内缺苗断垄、无植被覆盖的干燥向阳、地埂畦堰附近或路边、渠边和松软的油渍状土壤中产卵,而禾苗茂密、郁蔽之处产卵少。在山坡干旱地区,多集中产在水沟两旁、过水道和雨后积水处。产卵前先做卵窝,呈螺旋形向下,内分3室,上部为运动室或称耍室,距地面816 cm,一般约11 cm;中间为椭圆形卵室,距地表925 cm,一般约16 cm;下面是隐蔽室,供雌虫产完卵后栖居,距地面1363 cm,一般约24 cm1头雌虫通常筑1个卵室,也有筑2个的。产卵少则数10粒,多则上千粒,平均300400粒。东方蝼蛄喜欢潮湿,多集中在沿河两岸、池塘和沟渠附近产卵。产卵前先在520 cm深处作窝,窝中仅有1个长椭圆形卵室,雌虫在卵室周围约30 cm处另作窝隐蔽,每雌产卵6080粒。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土壤类型与降雨和灌水。土壤类型对蝼蛄的分布和虫口密度影响很大。蝼蛄在盐碱地虫口密度大,壤土地次之,粘土地最小。靠近村庄的地块一般比远离村庄的地块蝼蛄发生多。水浇地的虫口密度大于旱地。蝼蛄在降雨或灌水后23天的夜晚常严重为害。

  2.作物和茬口对蝼蛄发生为害的影响。蝼蛄为害大田作物,以小麦、谷子受害重;蔬菜以苗床内的菜苗及刚移栽的辣椒、甘蓝、番茄等受害重;水稻育秧苗床和移栽后的水渠两旁稻秧受蝼蛄为害也较重。蔬菜、甘蓝、薯类等作物茬口,蝼蛄虫口密度大,高粱次之,谷子最少。

  3.施肥水平。蝼蛄有趋向粪肥等有机质的习性,凡是施用未经腐熟的牲畜粪肥等有机肥料的地块,蝼蛄虫发生为害比较严重。所以,施用有机肥料,必须腐熟和深施。

  4.温度与湿度。土壤湿度影响蝼蛄的活动,蝼蛄喜湿,土壤湿润有利于蝼蛄活动,为害也较重。一般土壤含水量2227%是华北蝼蛄的最适活动范围,20 cm表土层含水量达20%以上时对东方蝼蛄最为适宜,小于15%时则活动减弱。

  蝼蛄活动受温度(特别是土温)的影响很大。在春每秋两季,当旬平均20 cm土温达1520 ℃左右时,是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猖獗为害时期。在一年中两种蝼蛄都可形成春季和秋季两个为害高峰。

  在早春,当旬平均气温上升至2.3 ℃左右,20 cm土温亦达2.3 ℃左右时,越冬蝼蛄开始苏醒。当旬平均气温达7.0 ℃左右,20 cm土温达5.4 ℃左右时,地面开始出现蝼蛄的新鲜虚土隧道。当旬平均气温达11.5 ℃左右,20 cm土温达9.7 ℃左右时,地面呈现大量弯曲虚土隧道。夏季当气温达23 ℃以上时,两种蝼蛄则潜入较深层土中,一旦气温降低,再又上升至耕作层活动。在秋季,当旬平均气温下降至6.6 ℃左右,20 cm土温下降至10.5 ℃左右时,两种蝼蛄的成、若虫开始潜入深土层越冬。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1)目测查虫。在蝼蛄春、秋两季活动初期(春、秋播前),选择代表不同地势、土质、茬口等地块,在下雨后或浇地后,或在上午10时前,用棋盘式或“Z”字形取样法进行10点取样,每样点为1 m2,根据华北蝼蛄于地面呈现10 cm左右的新鲜虚土隧道和东方蝼蛄在洞顶拱起1小堆新鲜虚土的特征,调查和记载蝼蛄隧道数,逐项记入调查表中。地表有2条蝼蛄新隧道就有1头蝼蛄。隧道宽度在3 cm以下的多为若虫,在3 cm以上的多为成虫,有的成虫(华北蝼蛄)隧道宽达5.5 cm

  (2)田间被害调查。调查方法是春播作物(如玉米、谷子、薯类等),在出苗与定苗后各调查1次,秋播作物(如冬小麦)在出苗、返青、拔节与抽穗期各调查1次。调查时选有代表性的地块,每块地检查10点,小麦、谷子、大豆等密植作物,每点查1 m行长,玉米、薯类等稀植作物,每点1行查20株。记载调查结果。

  (3)黑光灯诱测。利用蝼蛄成虫在夜间有趋光的习性,用黑光灯进行诱测。灯光诱测的标准规格是一台40 W交流黑光灯。天黑前开灯,天亮后关灯,记载每日灯下诱虫数量。

  (4)发生程度预报。 当田间调查蝼蛄数量低于3 000/hm2时为轻发生,3 0005 000/hm2为中等发生,5 000/hm2以上为严重发生。故田间蝼蛄数量达到3 000/hm2以上时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1)改进耕作栽培制度。春、秋耕翻土壤,实行精耕细作。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水旱轮作。

  (2)合理施肥。施用厩肥、堆肥等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施入土壤内。

  2.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成虫。根据蝼蛄具有趋光性强的习性,在成虫盛发期,选晴朗无风闷热的夜晚,在田间地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2)挖窝灭卵。 夏季结合夏锄,在蝼蛄盛发地先铲表土,发现洞口后往下挖1018 cm,可找到卵,再往下挖8 cm左右可挖到雌虫。若是东方蝼蛄从产卵口向下挖510 cm,可见卵。

  3.化学药剂防治

  (1)土壤处理。在蝼蛄重发区,可结合播种,用3%米乐尔颗粒剂1530 kg/hm2,或10%二嗪农(二嗪磷)颗粒剂3045kg/hm2,或5%辛硫磷颗粒剂30 kg/hm2450750 kg的干细土混匀后撒于苗床上、播种沟或移栽穴内后覆土。

  (2)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1 kg加水60 kg,拌种子600 kg;也可用50%乐果乳油0.5 kg,加水20 kg,拌种子250300 kg,可有效防治蝼蛄等地下害虫。

  (3)毒饵诱杀。在成虫盛发期,选晴朗无风闷热的夜晚,用50%巴丹(杀螟单)可溶性粉剂与麦麸按150比例拌成毒饵;也可用40%乐果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10倍液0.55 kg,拌炒香的谷糠5 kg;或用90%敌百虫0.15 kg兑水30倍,拌炒香的麦麸或豆饼5 kg,傍晚撒在苗床上或田间,诱杀蝼蛄,同时可兼治蟋蟀等地下害虫。田间施用时,在傍晚每隔34 m1碗大的浅坑,放1捏毒饵再覆土,每隔2 m1趟,每公顷施毒饵3045 kg

  (4)药液灌根。见蛴螬防治方法中的药液灌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