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特色专业-农学>>实验教学>>电子教案>>正文
农学概论
 

实习一 禾谷类作物(以冬小麦为例)的播种技术及播种质量检查......................................... 1

实习二 主要大田作物的田间识别.......................................................................................... 3

实习三 小麦生育期间的苗情调查、田间诊断和管理.............................................................. 6

实习四 冬小麦产量预测和成熟期考察(室内考种)............................................................ 18

实习五 玉米产量预测和室内考种........................................................................................ 22

实习六 水稻育秧技术和秧苗诊断........................................................................................ 24

实习七 水稻产量预测和室内考种........................................................................................ 29

实习八 播种前棉籽质量的检验和处理................................................................................. 31

实习九 棉花播种技术和播种质量检查................................................................................. 34

实习十 棉花蕾期生育调查和田间诊断................................................................................. 36

实习十一 棉花产量预测和考种............................................................................................... 38

实习十二 薯类作物产量的估测............................................................................................... 41

实习一 禾谷类作物(以冬小麦为例)的播种技术及播种质量检查

一、目的和要求

(一)以冬小麦为例,掌握禾谷类作物播种技术的主要方面。

(二)以冬小麦为例,学会禾谷类作物播种质量的检查步骤和方法。

二、工具和设备

播种机、种子、皮尺、钢卷尺、种子收集器皿、小磅秤(或杆秤、托盘天平,根据播种面积和所用种子量确定)。

三、内容和方法

(一)播种技术

一般包括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式、播种深度的确定及播种前的土壤、种子和农机具的准备工作等。

1.播种期的确定 “不违农时,适时播种”是作物壮苗的基础,也是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对冬小麦而言,一般在日平均气温16~18°C时播冬性品种,14~16°C时播半冬性品种,12~14°C时播春性品种。

2.播种量的确定 一般按以下公式计算:

播种量(kg/hm2)=要求的基本苗数(万/hm2)÷(每kg种子粒数×田间出苗率)

但是要注意,对所使用的一批具体的种子,需要根据质量检验结果校正播种量,以保证所要求的基本苗数。

3.播种方式 生产上常见的播种方式有窄垄窄行条播、宽垄宽行条播及大小垄条播等。冬小麦目前生产上一般以窄垄窄行条播和大小垄条播为主,窄垄窄行条播的行距为15~20 cm,大小垄条播有13.3+26.7 cm和16.7+16.7+26.7 cm等。

4.播种深度 一般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5 cm。另外要注意到:粘性土稍浅,沙性土稍深;土壤湿度大宜浅,土壤湿度小宜深;小粒种子宜浅,大粒种子宜深。

5.土壤和种子的准备

(1土壤准备 整地前要施足底肥。整地质量要求达到“深、透、净、细、平、实”。播种时,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低于60%而近期又无望降雨时,应考虑灌底墒水。

(2种子准备 选好品种。做好选种、晒种和包衣或药剂拌种。

6.播种机的调整 播种机上一般都有播种量调整和指示装置,调整好以后所指示的播种量一般为单位面积上播种的种子重量。但是,由于拌种方法、播种行距等的调整,所指示的播种量与实际播种量不一定完全符合,因此应进行调整。调整可分2步进行。一是播种前调整,二是在播种时进一步调整。

(1播种前调整 把播种机行走轮架起,转动行走轮到一定转数后停下,检查播种管排种量与计划播种量是否相符。反复做2~3次,直到调整达到相符时为止。然后把排种轮固定好。

a.转动播种机行走轮时播种管应排出种子的重量,可用下式计算:

b.用拖拉机牵引播种机走一定距离,把排种管排下的种子收集起来,用下列公式计算调整:

每米行长应播的种子粒数=〔计划播种量(kg/hm2)×每kg种子粒数×行距(m)〕/10000

(2播种时调整 由于整地质量的关系,播种机工作时播种量有所变动。要根据每米行长实际落粒数进一步调整播种机的排种量,以保证要求的基本苗数。

(二)播种质量的检查

无论机播还是耧播,都要进行播种质量检查。主要检查播种量多少、播种深度、覆土情况、有无漏播、重播,播种机的划印器是否合适,行距是否符合要求等。对播种量的检查,可在播种机走过之后,沿播种沟把覆土扒开,量一定长度,数一数落粒数,计算播种量是否合适,并测量播种深度。如不符合要求,应进一步调整,确保播种质量。

四、作业报告

(一)根据当天的播种现场,你认为播种期、播种量和播种深度是否合适,为什么?

(二)通过这次实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实习二 主要大田作物的田间识别

一、目的和要求

(一)认识和熟悉主要大田作物在田间生长期间的形态特征。

(二)学会利用形态学特征认识和区分各种大田作物及其代表性类型和代表性品种。

(三)观察和了解不同栽培措施处理对大田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田间表现的影响。

二、先期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和建立主要农作物种、品种、生态类型及典型品种的种植区,并按一般生长要求进行管理。

三、内容和方法

(一)时间安排

本次实习分2次进行:第一次在6月上旬末或中旬初,主要识别夏收作物(各种麦类作物、油菜、亚麻、甜菜、蚕豆、豌豆等)的成株和近成熟时的形态表现以及春播作物(黍类作物、甘薯、大部分豆类作物及花生、大部分麻类作物、棉花等)的苗期形态。第二次在8月底到9月初,主要认识春播作物的成株及近成熟期的形态特征。

(二)主要内容

1.禾谷类作物

禾谷类作物可以分为麦类作物和黍类作物。

(1)麦类作物 主要在6月份花序(穗)已完全长出或接近成熟时,观察其在田间生长的情况。利用田间春播小苗,观察其与黍类作物在田间的区别(不作为主要内容)。各种麦类作物有:

小麦 ①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普通小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尤其注意叶形、株高、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②在另一个小麦种的展示区观察普通小麦与野生一粒小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波兰小麦、波斯小麦、玛迦小麦、瓦维洛夫小麦、密穗小麦等小麦种的田间形态和主要区别。③在科研区和高产示范区观察不同小麦主栽品种、不同栽培措施处理的直观表现。

大麦 ①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大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尤其注意叶形、株高、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②观察二棱大麦、中间型大麦、多棱大麦(包括四棱大麦和六棱大麦)的田间生长情况,要特别讲解和引导学生区分大麦各个亚种在株高、生长繁茂性、穗的形状和构造等方面的区别。③典型品种观察。

燕麦 ①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燕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尤其注意叶形、株高、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②观察普通燕麦(Avena sativa)和裸燕麦(莜麦,A. nuda)在田间生长的区别。

黑麦 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黑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尤其注意叶形、株高、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

小黑麦 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小黑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特别是注意小黑麦与小麦和黑麦的形态学差异。

另外,在近旁的黑麦草生产区观察黑麦草与黑麦在分蘖性、穗型等方面的异同点。

(2)黍类作物 6月份观察幼苗,秋季观察成株,注意两次观察相互印证。

水稻 ①在与其他禾谷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水稻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的区别。尤其注意叶形、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②观察籼稻与粳稻、非糯稻与糯稻、稻与稗在田间生长的群体和个体性状,特别注意其异同点。

玉米 ①在与其他禾谷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玉米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的区别。②观察玉米的9个亚种或类型在田间生长的形态差异。③在玉米科研或高产示范田观察不同品种或不同栽培措施条件下玉米的生育状况。

高粱 ①在与其他禾谷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高粱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的区别。②观察高秆与矮秆,散穗与密穗,粒用、帚用、糖用、饲用、兼用,单穗与多穗高粱在田间的生育状况及其异同点。

粟(谷子) ①在与其他禾谷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谷子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的区别。特别要注意观察由于各级分枝的长短、数目、距离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穗型的田间表现。②注意区分谷子与黍稷蜡烛稗龙爪稷等粟类作物的区别。

黍稷 ①注意区分黍稷与谷子蜡烛稗龙爪稷等粟类作物。②注意观察黍和稷在株型、穗型、穗上分枝的倾斜度、分枝弹性、籽粒大小、落粒性等方面的差异。

2.豆科作物

(1)花生 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主要包括:①与其他豆科作物在形态上的异同。②4大类型及其代表性农家品种的田间生长状况。

(2)大豆 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主要包括:①与其他豆科作物在形态上的异同。②不同生长习性、不同株型大豆类型及其代表性品种的田间生长状况。

(3)蚕豆和豌豆 6月份观察成株。主要包括:①与其他豆科作物在形态上的异同。②蚕豆与豌豆在株型、叶的类型、荚果生长习型和形状上的异同。③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的异同点。④多叶豌豆、少叶豌豆及无叶豌豆的形态差异。

(4)绿豆、小豆、豇豆、扁豆、菜豆等食用豆类作物 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主要观察各种豆类作物在田间的生长特点及各种作物之间的异同。

3.甘薯和马铃薯

6月份观察甘薯幼苗和马铃薯成株,9月份观察甘薯成株。主要内容是:①两种作物在田间的生育性状。②甘薯的不同株型、叶形、叶色等类型的区别。

4.棉花

①6月份观察苗期性状及现蕾情况,9月份观察成株及开花、幼龄、成铃、裂铃、吐絮的田间表现。②观察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和非洲棉在田间生育性状的异同。③在棉花科研或高产示范田观察不同栽培措施条件下棉花的生育状况。

5.麻类作物

6月份观察亚麻成株和其他麻类作物幼苗,9月份观察除亚麻之外的麻类作物成株。①主要观察各种麻类作物的田间生育表现及不同麻类作物的异同点。②注意区分油用、纤维用和兼用亚麻;长果种和园果种黄麻;大麻雄株和雌株;紫秆和绿秆苘麻;苎麻在北方栽培(观察标本用)的特殊防护技术。

6.芝麻

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注意区分不同分枝类型、结蒴类型、叶形等性状。在9月份注意观察田间水分状况对生育的影响(水涝死苗等)。

7.油菜

6月份观察成株,注意区分芥菜性、白菜型和甘蓝型的差异。

8.牧草类

在两次观察中根据田间牧草作物的种植情况认识不同牧草种、栽培管理措施的影响等。

9.药用作物

根据田间种植情况、时间和教师背景知识,适当参观认识主要药用作物。

10适当注意观察各类作物的主要伴生杂草、病虫害的田间发生情况。

四、作业报告

自行设计表格或其他表达形式,就本次观察的作物在田间生育的最主要特征进行概括总结。

实习三 小麦生育期间的苗情调查、田间诊断和管理

一、目的和要求

(一)熟悉小麦各生育时期进行田间苗情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二)学会对所调查的麦田进行分类排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分类管理的技术意见。

(三)学习科研和生产技术管理中常用的调查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

(四)一般以每2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完成一个样点的性状调查。3个左右小组为一大组,完成一块麦田的调查。

二、工具和设备

每次调查因内容不同略有区别。一般需要皮尺、钢卷尺、竹竿或废弃细木棍(田间定点用,可就地取材)、感量1%天平、土钻和铝盒、电热干燥箱。

三、时间安排

本指导书列出了几乎所有生育时期需调查的内容。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时要求安排。一般至少要进行2次,即越冬前和起身或拔节期实习。如果作为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实习,可以全生育期中连续进行。成熟期的产量预测和考种在下一节介绍。

四、内容和调查方法

本指导书列出的调查内容较多,也很详细。最主要的调查项目包括群体动态(基本苗、总茎数)、个体性状(主茎叶片数、植株高度、单株茎数或分蘖数)、田间水分状况等。其他项目可以根据需要选做。实习地块的选择,在大田中可以以农户或品种或不同管理模式为单位,在试验田中以小区为单位。

(一)种植基础和管理措施调查记载

以地块为单位,认真调查和记载品种、种子处理方法、播种量、播种期、播种方式(行距配置);常年整地和施肥情况、常年产量和前茬产量;施肥种类(化肥包括产地、有效成分含量)和数量;整地方法等。以上内容最好从播种准备时开始记载,记载不完全的可以补充调查。

生育期间继续做好各种栽培措施的时间、数量、实施方法等的记载。

(二)基本苗调查

1.调查时间 开始分蘖前后。

2.调查方法 以地块为单位,每地块至少定3个样点(有重复的试验田小区可以定1个点)。样点的选择,在试验小区中应距离小区各边缘1 m以上,在大田应距离地头、地边、畦埂3 m以上。每个点的面积为1 m2。如果长期调查很多样点,调查任务繁重,可以把样点面积减为0.5 m2。目前生产中也常用以下的方法确定样点面积:等行距播种或宽窄垄播种的调查1 m长的2行,三密一稀播种的调查1 m长的3行,其面积(m2)为样点行数乘以平均行距(m)。各样点的位置以地头或地边为参照物,进行详细记载。样点四角处以竹竿或木棍扦插作为标志,为以后定点调查群体总茎数动态的依据。

3.调查结果 在样点中计数苗数,填写在相应的记录本或表格中,并计算为每m2基本苗数(株/ m2),亦即每公顷以万为单位的苗数(万株/hm2)。以后的数据计算相同。

(三)越冬前调查

1.调查时间

当秋季平均气温下降到0~3°C时,冬小麦地上部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这时麦苗的素质对能否安全越冬及将来穗数多少、产量高低都有影响。因此,无论是试验田还是大田,一般进入越冬期前都要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对苗情分类排队,为以后管理提供依据。

2.田间调查

以大田地块(或试验小区,下同)为单位,在调查基本苗时所定的样点上计数总茎数(主茎和分蘖的总和)。计数分蘖的标准:分蘖从其母茎叶鞘中伸出1厘米以上。以后各时期标准相同。

将每个地块的3个点的总茎数平均,即为总茎数的值。总茎数除以该块地的平均基本苗,即为单株茎数。

3.取样和分样

要进行单株考察时,需要取样和分样。在同一块地上多点取样50株左右,带回室内(试验小区面积小又有重复的,可以取20~30株)。将全部苗按单株茎数(1,2,3,……)多少分开,按不同茎数的苗占样本总株数的比例取30株(试验小区有重复的,可以取10~20株),作为考苗样本。同时要使30株考苗样本的平均单株茎数与田间调查的单株茎数大致相等,以便将来群体与个体调查的数据互相对应。

例如:某块地平均基本苗为18万/亩,平均总茎数为73.8万/亩,平均单株茎数为4.1个。

所取50株苗中,单株1个茎的2株,占4%;2个茎的3株,占6%;3个茎的8株,占16%;4个茎的23株,占46%;5个茎的9株,占18%;6个茎的3株,占6%;7个茎的2株,占4%。

按相应比例取30株,则应该取单株1个茎的1.2株,实取1株;2个茎的1.8株,实取2株;3个茎的4.8株,实取5株;4个茎的13.8株,实取14株;5个茎的5.4株,实取5株;6个茎的1.8株,实取2株;7个茎的1.2株,实取1株。

实际取苗30株的总茎数为1×1+2×2+3×5+4×14+5×5+6×2+7×1=129,平均单株茎数为4.3,与田间调查的4.1基本相同。如果想调整到与田间完全相同,可以把7个茎的1株去掉,换上1株2个茎的,则30株的总茎数成了124,平均单株茎数即为4.1个。

4.考苗

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以下内容,并填入冬前单株考察表(表1)。

1)株号:按考察顺序的编号。从其中选出与平均单株茎数大致相同的3株排在最前面,作为测定叶面积指数用的样株,以避免重复测量。

2)株高(cm):从分蘖节到将苗抻直后最上部叶的顶部。

3)主茎可见叶数:主茎上伸出下一叶叶鞘的所有叶片数。

4)主茎展开叶数:主茎上展开的叶数。

5)单株茎数:包括主茎和分蘖在内的茎数。

6≥3叶的大茎数(包括主茎和大分蘖)。

表1 小麦冬前单株考察表

户主(或地点): 品种(或处理): 年 月 日

株号

株高

(cm)

主茎可见叶

主茎展开叶

单株

茎数

≥3叶大茎数

次生根数

主茎叶长/宽(cm)

其它叶片长/宽(cm)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平均

其它数据:基本苗(株/m2): 总茎数(个/m2): 样叶干重:(g/3株)

绿叶干重(g/27株): 叶鞘干重(g/30株): 叶面积指数:

7次生根条数。

8)主茎叶的长度和宽度(cm):自下向上测定主茎各叶的长度(从叶片基部到最顶端的长度)和宽度(测量叶片最宽处)。

9把3株样株除主茎以外的其他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也逐叶测定(只测定绿叶,1/2长度变黄的叶子视为黄叶,不测量),并分别记载。未展开的叶子只测定已伸出叶鞘的部分。

5.干物质测定

1把所有植株的地下部剪掉(为了各株一致,地中茎也一起剪掉)。

2把3株样株的全部绿叶单独剪下,装到一袋中。把其他植株的绿叶、黄叶及全部植株的叶鞘分别剪下,分开装袋。各个袋上详细写上地块(或处理小区)名称、内容物名称、日期等。

3把所有纸袋先置于105°C的烘箱中杀青30 min,然后降温到80°C左右烘干到衡重(约需24 h,但如烘箱中烘的样品较多要延长时间)。

4冷却后在精度0.01以上的天平上称重,并分别记载为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叶鞘重。称重后样品保存待测养分含量等其他内容。

6.计算

1将第4项第(2)~(8)小项30株的值平均(可以以后计算),即为该样本各参数的平均值。

2把3株样株主茎叶和其他叶片长宽的乘积和除以1.2,得到样叶面积。即样叶面积=Σ(长度×宽度)÷1.2

3把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相加,得到叶片总重。叶片总重和叶鞘重分别除以30,得单株叶片重和叶鞘重。

4叶面积指数的计算:

叶面积指数=(样叶面积cm2÷样叶重g)×绿叶总重g(样叶与绿叶相加)÷30×基本苗(株/m2)÷10000

7.穗分化过程观察

每2~3天从每块地取苗3~5株,观察穗分化进程,准确记载幼穗形态。此项观察一般从返青后开始,但对穗分化开始较早的偏春性品种,有的需要从冬前开始。

8.土壤调查

1土壤水分:一般按自土表向下0~10、10~20和20~40 cm土层取土,用烘干法测定含水量。每块地取3~5点平均,了解越冬前土壤水分状况。如有特殊需要,取土深度可以再加深。

2土壤养分:如果需要,可以按以上方法取0~20 cm土层的土壤,按植物营养学的方法测定土壤速效养分,包括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供以后施肥参考。

(四)返青期调查

1详细记载各块地的返青期。

2目测田间死蘖或死苗情况。死蘖或死苗较严重且品种(地块)间有差异时,按越冬期调查点调查返青期总茎数及死茎数,并计算越冬分蘖存活百分率。

3幼穗分化观察:每2~3天每块地取有代表性的苗,详细观察记载主茎穗的分化进程。

(五)起身期调查

1.调查时间:起身期。标准:春2叶伸出,春1叶与越冬叶的叶耳距达到1.5 cm左右。

2.田间调查:准确记载不同地块的起身期。先到起身期的先进行调查。

1总茎数:以地块为单位,在调查基本苗时所定的样点上计数总茎数(主茎和分蘖)。标准同越冬前。

将每个地块3个点的总茎数平均,即为总茎数的值。总茎数除以该块地的平均基本苗,即为单株茎数。

2分蘖生长情况:注意观察分蘖长势。部分分蘖的心叶生长缓慢或停止,呈喇叭口状空心蘖的,应结合调查田间水分和养分状况,考虑是否需要提前施肥浇水。

表2 小麦起身期单株考察表

户主(或地点): 品种(或处理): 年 月 日

株号

株高

(cm)

主茎叶

单株茎数

次生根数

主茎春生叶长/宽(cm)

3株样株其它叶片长/宽(cm)

总可见叶

春生可见

春生展开

1

2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平均

其它数据:基本苗(株/m2): 总茎数(个/m2): 样叶干重:(g/3株)

绿叶干重(g/27株): 叶鞘干重(g/30株): 叶面积指数:

3.取样和分样:在同一块地上多点取样50株左右,带回室内。将全部苗按单株茎数多少分开,按不同茎数的苗占样本总株数的比例取30株,作为考苗样本。同时要使30株考苗样本的平均单株茎数与田间调查的单株茎数大致相等,以便将来群体与个体调查的数据互相对应。取舍方法见越冬期调查。

4.考苗: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以下内容,并填入起身期单株考察表(表2)。

1株号、株高、主茎总可见叶数、单株茎数、次生根条数、主茎春生叶的长度和宽度的测定方法,同越冬前。

2主茎春生可见叶数:春生叶的确定标准是,第1春生叶与冬前的第1叶相似,叶片基部和顶部的宽度相似。

3主茎春生展开叶数。

4把3株样株除主茎春生叶以外的其他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也逐叶测定(只测定绿叶,3/4长度变黄的叶子视为黄叶,不测量),并分别记载。未展开的叶子只测定已伸出叶鞘的部分。

5.干物质测定:处理方法与冬前相同。

6.计算:计算项目和方法与越冬前相同。

7.穗分化过程观察:每2~3天从每块地取苗3~5株,继续观察穗分化进程,准确记载幼穗形态。

8.土壤调查:必要时进行。内容和方法同越冬前。

(六)拔节期调查

1.调查时间:拔节期。标准:约在春生第3叶展开,第4叶露尖,茎基部第1伸长节间将近定长,第2伸长节间迅速伸长时。当伸长的节间伸出地面1.5~2.0 cm时称为拔节,全田50%的主茎达到此标准是定为拔节期。

2.田间调查:准确记载不同地块的拔节期。先到拔节期的先进行调查。

1总茎数:以地块为单位,在调查基本苗时所定的样点上计数正在生长着的总茎数(因心叶生长停止,已呈喇叭口状的缩心茎不计在内)。

将每个地块3个点的总茎数平均,即为总茎数的值。总茎数除以该块地的平均基本苗,即为单株茎数。

2大蘖数:在计数总茎数的同一样点内,再数一次已见到春生第4叶的茎数,并换算成每平方米大茎数。这个数值与最后成穗数接近,对预测穗数有参考价值。

3封垄情况:可以分为3级。

一为封垄:顺麦行向前看,行间的麦叶交织在一起,很难看到地面或根本看不到地面,即为封垄。拔节期封垄的麦田叶面积指数一般在4以上,群体较大,田间过于郁闭,后期易因倒伏而减产。对此类麦田应推迟拔节期肥水,并减少施肥量。

二是半封垄(搭叶):顺麦行向前看,相邻行的麦叶有部分叶尖交织,但还能见到行间地面,呈“远望一大片,近看几条线,搭叶不封垄,俯视见地面”的长相。这种长相的麦田叶面积指数在3~4之间,是丰产不到的长相。

表3 小麦拔节期单株考察表

户主(或地点): 品种(或处理): 年 月 日

株号

株高

(cm)

主茎叶

单株

茎数

次生根数

主茎春生叶长/宽(cm)

3株样株其它叶片长/宽(cm)

总可见叶

春生可见

春生展开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平均

其它数据:基本苗(万/亩): 总茎数(万/亩): 样叶干重:(g/3株) 绿叶干重(g/27株):

黄叶干重(g/30株): 叶鞘干重(g/30株): 茎秆干重(g/30株): 叶面积指数:

三是未封垄:相邻行麦叶叶尖不相交。这种麦田叶面积指数太小,不能充分利用光能。虽无倒伏危险,也不能高产。

4叶形:根据田间诊断经验,叶形可以分为3类。

一是“马耳叶”:小麦的展开叶窄小,直立上举。一般未封垄,常伴有叶色发黄。是肥力不足,麦苗瘦弱的苗相。

二是“驴耳叶”:展开叶微卷斜伸,叶尖微微下垂,即“点头不哈腰”的叶相。一般田间半封垄(搭叶),夜色鲜绿挺秀。是肥水管理合理,长相正常,能高产又抗倒伏的长相。

三是“猪耳叶”:展开叶宽大浓绿,下垂严重。远望可见叶片反光“发白”。一般田间已封垄,植株软弱,是肥水过头,群体偏大,苗偏旺的长相。

3.取样和分样:方法见越冬期调查。

4.考苗: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以下内容,并填入拔节期单株考察表(表3)。

1株号、株高、主茎春生可见叶数、主茎春生展开叶数、单株茎数、次生根条数、主茎春生叶的长度和宽度的测定方法,同越冬前和起身期调查。

2单株大茎数:单茎总叶数3个以上的茎数。

3把3株样株除主茎春生叶以外的其他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也逐叶测定(只测定绿叶,3/4长度变黄的叶子视为黄叶,不测量),并分别记载。未展开的叶子只测定已伸出叶鞘的部分。

5.干物质测定

1把所有植株的地下部剪掉(为了各株一致,地中茎也一起剪掉)。

2把3株样株的全部绿叶单独剪下,装到一袋中。把其他植株的绿叶、黄叶、叶鞘(包括包在下面叶鞘中未伸出的叶片部分)、茎(已伸长的茎节及幼穗)分别剪下,分开装袋。

3把所有纸袋先置于105°C的烘箱中杀青30分钟,然后降温到80°C左右烘干到衡重。

4冷却后在精度0.01以上的天平上称重,并分别记载为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叶鞘重、茎秆重。称重后样品保存待测养分含量。

6.计算

1将第4项第(1)~(2)小项30株的值平均(可以以后计算),即为该样本各参数的平均值。

2样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的计算方法同越冬前。

3把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相加,得到叶片总重。叶片总重、叶鞘重和茎秆重分别除以30,得单株叶片重、叶鞘重和茎秆重。

7.穗分化过程观察:每2~3天从每块地取苗3~5株,继续观察穗分化进程,准确记载麦穗形态。

8.土壤调查:必要时进行。内容和方法同越冬前。

(七)孕穗期调查

1.调查时间:孕穗期。标准:旗叶全部露出倒2叶叶鞘,旗叶和倒2叶叶耳距达到4~5 cm时,即为孕穗。全田50%植株达到此标准时,即为孕穗期。

2.田间调查:准确记载不同地块的孕穗期。先到孕穗期的先进行调查。

1大茎数:以地块为单位,在调查基本苗时所定的样点上计数大茎数(大约与最后成穗数相同,高度低于平均高度2/3的分蘖不计数)。

将每个地块3个点的大茎数平均,即为总(大)茎数的值。总(大)茎数除以该块地的平均基本苗,即为单株(大)茎数

表4 小麦孕穗期单株考察表

户主(或地点): 品种(或处理): 年 月 日

株号

株高

(cm)

主茎绿叶数

单株

大茎数

次生根数

主茎绿叶长/宽(cm)

3株样株其它叶片长/宽(cm)

旗叶

倒2

倒3

倒4

倒5

倒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平均

其它数据: 基本苗(万/亩): 总茎数(万/亩): 样叶干重(g/3株):

叶片干重(g/17株): 黄叶干重(g/20株): 叶鞘干重(g/20株):

茎秆干重(g/20株): 穗干重(g/20株): 叶面积指数:

2田间诊断:在田间目测麦苗长相。麦田封垄适宜,叶色浓绿。叶片宽大适中,旗叶顶部下垂,但不超过旗叶长度的1/3。单茎保持4~5片绿叶,叶面积指数6左右,通风透光良好的,为丰产长相。

3.取样和分样:在同一块地上多点取样30左右,带回室内。将全部苗按单株大茎数(1,2,3,……)多少分开,按不同茎数的苗占样本总株数的比例取20,作为考苗样本。同时要使20株考苗样本的平均单株茎数与田间调查的单株茎数大致相等。以便将来群体与个体调查的数据互相对应。取舍方法见越冬期调查。

4.考苗: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以下内容,并填入孕穗期单株考察表(表4)。

1株号:按考察顺序的排号。从其中选出与平均单株大茎数大致相同的3株排在最前面,作为测定叶面积指数用的样株,以避免重复测量。

2株高(cm):从分蘖节到将苗抻直后最上部叶的顶部。

3主茎绿叶数(可以用小数)。如5.2个。

4单株大茎数:标准同上。

5次生根条数。

6主茎绿叶的长度和宽度(cm):自上向下测定主茎各绿叶的长度和宽度。记载为旗叶(倒1叶)、倒2叶、……(见表4)。

7把3株样株除主茎春生叶以外的其他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也逐叶测定(只测定绿叶,3/4长度变黄的叶子视为黄叶,不测量),并分别记载。未展开的叶子只测定已伸出叶鞘的部分。

5.干物质测定

1把所有植株的地下部剪掉(为了各株一致,地中茎也一起剪掉)。

2把3株样株的全部绿叶单独剪下,装到一袋中。把其他植株的绿叶、黄叶、叶鞘、茎、幼穗(从叶鞘中剥出)分别剪下,分开装袋。

3把所有纸袋先置于105°C的烘箱中30分钟,然后降温到80°C左右烘干到衡重。

4冷却后在精度0.01以上的天平上称重,并分别记载为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叶鞘重、茎秆重、穗重。称重后样品保存待测养分含量。

6.计算

1将第4项第(2)~(6)小项20株的值平均,即为该样本各参数的平均值。

2样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的计算方法同越冬前,但要注意取样株数为20株,而不是30株。

3把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相加,得到叶片总重。叶片总重、叶鞘重、茎秆重和穗重分别除以20,得单株叶片重、叶鞘重、茎秆重和穗重。

7.穗分化过程观察

每2~3天从每块地取苗3~5株,继续观察穗分化进程至抽穗,准确记载麦穗形态。

(八)抽穗期调查

准确记载抽穗期。标准:50%的穗从旗叶鞘中抽出穗总长度(不包括芒)的1/3。

如有必要,抽穗期的调查内容和方法可参照孕穗期。

(九)开花期调查

1.调查时间:开花期。标准:50%的穗中部小穗上有小花开花。

2.田间调查:准确记载不同地块的开花期。先到开花期的先进行调查。

以地块为单位,在调查基本苗时所定的样点上计数穗数。

将每个地块3个点的穗数平均,即为总穗数的值。总穗数除以该块地的基本苗,为单株穗数

3.分样:在同一块地上多点取样20左右,带回室内。将全部植株按单株穗数(1,2,3,……)多少分开,按不同穗数的苗占样本总株数的比例取15,作为考苗样本。同时要使15株考苗样本的平均单株穗数与田间调查的单株穗数大致相等。以便将来群体与个体调查的数据互相对应。取舍方法同前。

4.考苗: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以下内容,并填入开花期单株考察表(表5)。

1株号:按考察顺序的排号。从其中选出与平均单株穗数大致相同的3株排在最前面,作为测定叶面积指数用的样株,以避免重复测量。

2)株高(cm):从分蘖节到穗顶部的高度(不包括芒)。

3主茎绿叶数(可以用小数)。

4单株穗数。

5次生根条数。

6主茎绿叶的长度和宽度(cm):方法同孕穗期。

7把3株样株除主茎春生叶以外的其他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也逐叶测定(只测定绿叶),并分别记载。

5.干物质测定:方法和步骤同孕穗期。

6.计算

1将第4项第2~6小项15株的值平均,即为该样本各参数的平均值。

2样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的计算方法同前,但要注意取样株数为15株。

3把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相加,得到叶片总重。叶片总重、叶鞘重、茎秆重和穗重分别除以15,得单株叶片重、叶鞘重、茎秆重和穗重。

表5 小麦开花期单株考察表

户主(或地点): 品种(或处理): 年 月 日

株号

株高

(cm)

主茎绿叶数

单株穗数

次生根数

主茎绿叶长/宽(cm)

3株样株其它叶片长/宽(cm)

旗叶

倒2

倒3

倒4

倒5

倒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平均

其它数据:基本苗(万/亩): 总茎数(万/亩): 样叶干重:(g/3株)

叶片干重(g/12株): 黄叶干重(g/15株): 叶鞘干重(g/15株):

茎秆干重(g/15株): 穗干重(g/15株): 叶面积指数:

(十)开花后调查

1.调查时间:根据教学或科研需要确定。一般可以在开花后每10天一次,也可以每5天一次。

2.取样和分样:各地块的总穗数和平均单株穗数,均按开花期的调查结果计,不再调查。

取样数量和分样取舍方法均同开花期。

3.考苗: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考察内容和方法基本同开花期,但次生根条数可不再考察。考察结果填入开花后单株考察表(表6)。

4.干物质测定:方法同开花期。但在把穗剪下后,将籽粒从颖壳中剥出,籽粒和颖壳也分开装袋。称重时各部分分别记载为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叶鞘重、茎秆重、穗壳重、粒重。称重后样品保存。

5.灌浆速度测定:从开花后第3天开始,每3天从每块地中另取有代表性大小一致的穗10穗,剥出籽粒,烘干后测定干重,并计数总粒数。计算每千粒日增重量。

6.计算:方法同开花期。只是在干物质重量计算中加上穗壳重和籽粒重。

表6 小麦开花后 天单株考察表

户主(或地点): 品种(或处理): 年 月 日

株高

(cm)

主茎

绿叶数

单株

穗数

主茎绿叶长/宽(cm)

3株样株其它叶片长/宽(cm)

旗叶

倒2

倒3

倒4

倒5

倒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平均

其它数据:基本苗(万/亩): 总茎数(万/亩): 样叶干重:(g/3株)

叶片干重(g/12株): 黄叶干重(g/15株): 叶鞘干重(g/15株):

茎秆干重(g/15株): 穗干重(g/15株): 籽粒干重(g/15株): 叶面积指数:

五、作业报告

根据教师要求或科研需要,完成一个或几个生育时期的田间调查核实内考察的全部工作,并将结果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

实习四 冬小麦产量预测和成熟期考察(室内考种)

一、目的和要求

(一)学习并掌握冬小麦产量预测的方法。

(二)学习并掌握冬小麦收获后室内考种的项目和方法。

二、工具和设备

皮尺、钢卷尺、铁锨(或土铲)、感量0.01 g天平、游标卡尺等。

三、内容和方法

(一)产量预测

小麦产量预测是收获前在田间选取一定面积有代表性的样点,查明3个产量构成因素,以初步估算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一种方法。产量预测是制定收获计划的基础,也是总结小麦生产经验不可缺少的依据。

小麦产量预测的时间宜在蜡熟中期后进行。如果测产任务大可提前开始,但应在籽粒灌浆达到能数出粒数时为宜。产量预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如下:

1.全面踏测:全面踏测全田小麦生长情况,以便综观全田,对样点作出大体布局。出现倒伏时,要正确目测或实际测量倒伏面积所占的比例,以使测产样点中倒伏点的比例符合实际。

2.布点:布点数可根据全面踏测情况确定。可根据地力均匀程度、生长整齐情况、面积大小及人力多少灵活增减。小面积生长一致的麦田可采用对角线大五点法。大面积生长一致时可采用棋盘式布点法。生长不一致时要先按生长情况划分为几类,而后在不同类型麦田里分别取点测定产量。样点不要选边行、地头及过稀过密的地段。

3.调查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穗数和粒数调查的布点,除了按上述原则外,对于在生育期间进行了生育调查的地块和试验小区,可以采用定点和不定点结合进行。即除了在调查基本苗、总茎数的点上调查外,每块地应随机再取3个以上的点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按调查基本苗、总茎数的方法,先计数样点上的穗数,除以样点面积即为单位面积(平方米,并可计算为公顷)上的穗数(也可以除以基本苗得到单株穗数)。然后在样点中随机抓取20穗,计数各穗上的籽粒总数,除以20即为每穗粒数。全田的穗数和穗粒数可用下式计算。

4.千粒重的确定:确定千粒重有2种方法:

1如果在蜡熟末期测产,因为此时籽粒已达最大重量,所以可以在调查穗数和穗粒数的同时,每点随机取5~10穗,分别或混合装入纸袋,带回室内分别或混合脱粒、晒干、称重并计数总粒数,可以计算出千粒重。

2如果测产时间较早,或者急需知道测产结果,可以根据以前历年该品种千粒重,再根据当年灌浆期间条件和目测情况略加修正,求得近似千粒重。但在总结生产经验或科研结果时,则必须以实测千粒重为准。

5.产量计算:取得每公顷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后,即可计算出每公顷产量(表1)。

或者,

表1 小麦产量预测表

地点: 品种: 时间: 年 月 日

序号

每公顷穗数(万)

穗粒数(个)

估测千粒重(g)

预测产量(kg/hm2

备注

1

2

……

平均值

(二)室内考种

小麦个体性状影响小麦的单株生产力,进而影响群体生产力。而植株各部分的性状亦因品种、种植环境和栽培技术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考察单株性状是科研和生产中评定品种、分析环境影响和栽培技术合理性的必不可少的步骤。

考察的项目,可以根据具体工作目的的要求而增减。如全部考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取样和分样:田间取样的原则,与实习三中所述方法及本实习中产量预测时确定样点的原则相同。

在同一块地上多点取样50~100株带回室内。将全部植株按单株穗数多少分开,按不同穗数的苗占样本总株数的比例取20~50株,作为考苗样本。同时要使所取考种样本的平均单株穗数与田间调查的单株穗数大致相等。取舍方法同实习三。

2.考种: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以下内容,并填入成熟期单株考察表(表2)。

1株号:按考察顺序的排号。

2次生根数。

3株高(cm):从分蘖节到穗顶部的高度(不包括芒)。

4主茎节间长度(cm):从穗颈节间向下逐个测量节间长度。

5基部节间直径(mm):用卡尺测量。

6单株穗数。

7穗号(以下各项逐穗考察)。

8穗长(cm):自最下部小穗(含退化的)至穗顶部(不包括芒)的长度。

9每穗总小穗数、不孕小穗数、结实小穗数:这3项的相互关系是: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不孕小穗数。因此,一般考察其中2项,另1项由其他2项的平均数相加(减)得到。

每小穗中只要有1粒种子,即为结实小穗。小穗中各小花均未结实为不孕小穗,不孕小穗多在穗的基部或顶部。

表2 小麦成熟期单株考察表

户主(或地点): 品种(或处理): 年 月 日

株号

株高(cm)

次生根数

主茎节间长度(cm)

节间直径(mm)

单株穗数

穗号

穗长(cm)

总小穗数

不孕小穗数

穗粒数

倒1(穗颈节)

倒2

倒3

倒4

倒5

基1

基2

1

1

2

2

1

2

3

1

2

4

1

2

5

1

2

1

2

平均

注:表中项目可根据需要酌情增减。

10每穗粒数:每个穗的籽粒总数。

11穗粒重(g):将考中的麦穗混合脱粒,风干后称重,除以总穗数得到。有时用穗粒数乘以粒重得到。

12千粒重:从考种的样本风干籽粒中或大田收割后的风干籽粒中,随机数2组500粒并分别称重(精确到0.01 g)。2份重量的差值除以2份重量的平均值的商不超过5%的,将2份重量相加即为千粒重。超过3%的再数第3份,将2份重量相近的相加即为千粒重。

13秆谷比:样本籽粒与其余部分(不带根)的重量比。

14经济系数:籽粒重量占样本植株总重(不带根)的百分数。

15理论产量:计算公式与田间测产的相同。其中每公顷穗数可以由田间调查取得,也可以由基本苗乘以单株有效穗数求得。

3.干物质测定:如果需要,可以按实习三的方法,测定考种样本的叶片、叶鞘、茎秆、穗壳重、籽粒各部分的干物重。

(三)产量测算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田间计数的穗数与考种计算的穗数,田间计数的穗粒数与考种计算的穗粒数,考种计算的千粒重与从脱粒后籽粒中计数的千粒重,都会有一定差别。不同结果要互相印证,计算出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则应以实收为准。

(四)实习步骤

1先进行田间调查。全班可以一起按前述方法踏看,布点,确定样点行数和长度,而后每2~3人一组,每组调查1点,全班各点平均求得穗数和穗粒数。如田间有不同品种(或处理),则可以取2~3个品种(或处理),分别调查,以作比较。

2每组在田间取样50株左右,取回后按单株穗数分类。限于时间,每组只按比例取20株,列表考察前述各项。考察完毕后计算各项考察结果的平均数,而后与其相同品种(或处理)的其他2~4组的结果进行平均得到该品种(或处理)的考察结果。

3与其他品种(或处理)的组交换资料,并进行品种(或处理)间比较。

四、作业报告

(一)将每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的田间调查结果填入表1。

(二)将室内考察结果填入表2。

(三)根据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计算预测产量。比较田间调查的每公顷穗数与基本苗乘以单株有效穗数得到的穗数有无差别?田间调查的穗粒数与考种得到的穗粒数有无差别?如有差别,分析其原因。

(四)根据测产和考种结果,结合以前实习不同生育时期的田间诊断和调查结果,对不同品种(或处理)进行比较分析,就这些品种或栽培措施提出生产上应用的建议。

实习六 玉米产量预测和室内考种

一、目的和要求

(一)学习并掌握玉米测产方法。

(二)掌握玉米高产因素及植株性状的考查方法。

(三)学会分析不同栽培措施对产量因素及植株性状的作用和效果。

二、工具和设备

皮尺、木折尺、卡尺、感量0.1 g天平、瓷盘、小台秤、布袋或网兜。

三、内容和方法

(一)玉米测产

测产也叫估产,可以分为预测和实测。预测在蜡熟期进行,实测在收获前进行。方法如下:

1.选点取样:选点取样的代表性与测产结果的准确性有密切关系。为了取得最大代表性的样品,样点应分布全田。一般每块地按对角线取5点(根据地块大小和生长整齐情况增减),在点上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即周围植株不过细过密或过高过矮),每点取5~10株(实测取30~50株)。

2.测定行、株距:计算每公顷实际株数。

行距:每块地量10~30行的距离,求出平均行距(m)。

株距:在已选好的取样点处,每点量1行,每行量10~30株的距离,求出平均株距(m)。

根据行、株距,按下式求出每公顷株数:

3.测定单株有效穗数和穗粒数

单株有效穗数:计数每点所选取的植株(30~50株)的全部有效穗数(指结实10粒以上的果穗),除以植株数即得。

每穗粒数:每点可选有代表性的植株5~10株,将其每个有效果穗剥开苞叶数其粒数(可以由籽粒行数与每行籽粒数的乘积求得),最后求出每穗平均粒数。

4.计算产量

其中千粒重可按本品种常年千粒重计算或根据当年生育情况略加修正后计算。

5如需要实测,可在临收获前将每点所选取(30~50株)植株的全部有效果穗取下,脱粒晒干后称重,计算产量。

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或其他原因,往往不能等籽粒晒干后确定产量。在这种情况下,可依下式进行计算。

其中:样品果穗重为取样植株全部果穗去掉苞叶后的重量。

K为一系数,是经验数字,即去掉果穗中穗轴重及晒干时多余的水分而剩下的籽粒重。春夏玉米数值不同。春玉米K值为0.55~0.60,夏玉米K值为0.50~0.55。

(二)植株性状考查

每组取完整植株5~10株,分别考查以下项目并列表记载。

1.双穗率:单株双穗(指结实10粒以上的果穗)以上的植株占整个样品植株数的百分数(%)。

2.空株率:不结穗,或虽有果穗但结实不足10粒的植株占整个样品植株数的百分数(%)。

3.单株绿色叶面积:当时单株绿色叶片的总面积,为各个叶片中脉长度(cm)×最大宽度(cm)×0.75的总和(cm2)。

4.叶面积指数

5.株高:自地面至雄穗顶端的高度(cm)。

6.穗位高度:自地面至最上果穗着生节的高度(cm)。

7.茎粗:植株地上部第3节间中部扁平面的直径(cm)。另外,根据不同要求,可分别量出地上部第1、2、3节间的直径。

8.果穗长度:果穗基部(不包括穗柄)至顶端的长度(cm)。

9.果穗粗:距果穗基部(不包括穗柄)1/3处的直径(cm)。

10.秃尖度:秃尖长度与果穗长度的百分数(%)。

11.粒行数:果穗中部籽粒行数。

12.一穗粒数:一穗籽粒的总数。

13.果穗重:风干果穗的重量(g)。

14.穗粒重:果穗上全部籽粒风干重(g)。

15.穗轴率(%)=(果穗重-穗粒重)/穗重×100%

16.百粒重:自脱粒的种子中随机取出100粒称重(g),要求精度到0.1 g。重复2次,如2次的相对相差超过允许值5%,就需要再做一次,取2次重量相近的平均。

17.穗整齐度:样品中按大、中、小穗分别计算其百分率(%)。

四、作业报告

(一)将测产结果整理归纳,求出单位面积平均产量。

(二)列表填写考查结果,并对考查结果进行分析。

实习七 水稻育秧技术和秧苗诊断

一、目的和要求

水稻育秧的技术性很强。如果秧田播种质量差,或者管理不好,就容易大面积烂秧死苗。不仅浪费种子、肥料及用工,而且延误插秧季节,给插秧后的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通过本次实习,掌握水稻育秧技术,了解秧苗质量考查的方法和壮秧的标准。

二、工具和设备

秧田地。浸种催芽后的种子、肥料、铁锨、平耙、测绳、盘秤、米尺、烧杯、瓷盘、0.1%碘液、解剖器、感量0.01 g天平。

三、内容和方法

(一)水稻湿润育秧方法

1.秧田准备

(1秧田地的选择:秧田地的选择是育秧成败的关键之一。应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质松软,土壤肥沃,灌排方便,保水保肥性能好的地块。秧田地在稻田中的位置要适中,以便于管理和运秧。土壤砂性强的漏水漏肥地、树阴下的地块,特别是打坯坑和用过土的地块,均不能做秧田。秧田面积约为本田的1/10。

(2施基肥、整地和做床:充足的肥料是培育壮秧的基本条件。要求每平方米秧田施腐熟圈粪3.75~7.5 kg,过磷酸钙75 g。秧田耕翻深度10~13 cm。

耕地后做畦。畦的大小根据秧田平整情况确定。地面平整畦做大些,地不平畦要小一些。一般畦的面积为30~70 m2。在畦内做成秧床(高床),床长10~13 m,宽1.5 m。为了灌、排水和播种、施肥除草方便,在床的四周挖成沟,沟的上口宽27 cm,上宽下窄,沟深10~13 cm。

每个畦内的秧床要平整一致,软硬适当,便于水层管理和均匀施肥,才能出苗一致,生长整齐。平整秧田可采用“三水找平”技术,方法步骤是:先按畦面积的大小在四周做畦埂,畦埂做好后,将畦面进行粗平,然后灌水踏实地面,灌水时可以看出畦面高低的差别,要立即起高垫低,加以平整,这是第一水粗平。几天后土壤稍干时,用铁锨浅翻7~10 cm,再用铁耙搂碎搂平准备做床。做床的方法是,按床的大小规格,先打线划印,在床的四周按要求规格挖沟,将沟内挖出的土填放床面,注意放在床面低洼处,保持床面平整。沟挖好后,向沟内放水验平,使水流到床的四周沟里,达到水与床面相平,水又不上床面的状态,这时就可以清楚看出畦内各秧床高低情况,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平整,这是第二水找平。第三水找平是在秧田播种前,向畦内沟里灌水,这次灌水上床面,主要是检验秧床两端的高低。当水刚刚上床面时就可看出差别。应及时用铁锨或平耙、刮板,将高处的土搂到低处,达到畦内各床面高低差别不超过3 cm。

2.种子准备:为提高种子发芽能力,清除杂质和秕谷,消灭病虫,为苗齐苗壮创造条件,需要精细准备种子。种子准备包括晒种、盐水选种、药剂消毒、浸种和催芽5项技术措施。

(1晒种:晒种能提高发芽能力,并有杀菌作用。将种子薄摊5~6 cm厚,在阳光下晒1至2天,并过筛去杂物。

(2盐水选种:为了淘汰秕谷和稗草种子,用100 kg水加食盐18~20 kg搅拌,配制成比重为1.10~1.12的盐水。将新鲜鸡蛋放入盐水中,露出5分硬币大小时为适宜浓度。盐水配好后,将稻种倒入搅拌,捞去浮在上面的秕谷,再将沉在下面饱满的稻种捞出,用清水洗净。

(3种子消毒:稻瘟病、白叶枯病等水稻病害都是种子带菌传播。种子消毒就是用药剂杀死稻壳表面潜伏的病菌,方法可以选用以下的任何一种。

①50%的稻瘟净乳剂1000倍液浸种一昼夜,即1 kg药液加水1000 kg,可浸稻种1000 kg。

②80%抗菌剂402,2000倍液,即1 kg药液加水2000 kg,可浸稻种2000 kg。

③浸种:将选好的稻种在药液中消毒一昼夜后,捞出放在清水中继续浸泡3—4天,使稻种吸足水分,以利发芽。浸种时每隔1~2天换水一次。当种子吸水达到种子本身干重的25%时就吸足了。吸足水的种子呈半透明状态。

④催芽:将浸透吸足水的种子从水中捞出,堆放在席子上,用烧开的水往种子堆上浇泼,边泼水边搅拌,使种子温度均匀提高到35℃时为止。然后将种子装入用热水泡湿的麻袋里。将装好种子的麻袋放在保温的室内。麻袋下垫柴草,上面用草帘、麻袋和塑料薄膜盖严保温,使麻袋内的种子温度保持在30~35℃,每4 h检查一次种子温度,如发现过高或过低,要及时翻晾降温或加热水增温。

3.播种

(1播种期:确定秧田适当的播种期很重要。播种过早,水稻将在秧田拔节,幼穗分化,降低产量,甚至无收成。播种过晚,延迟成熟,耽误下茬作物播种。因此,应根据所用品种的生育期、秧龄和移栽日期3个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当地最适宜的播种日期。如某品种全生育期140 d,当地移栽期为6月20日左右,则该品种适宜播种期为5月10日,也可以推迟到15日,但不宜再晚。

(2播种量:播种量直接影响秧苗的营养面积,是培育壮秧的关键之一。因此播种量要适当,每亩秧田播种量以100 kg为宜,以选好的干籽和秧田的毛面积计算。在实际播种时,因播种经过浸种和催芽,已吸足水分,所以每亩播湿种125 kg。播种时要以床定量,保证落谷均匀,各床播量相同,下种稀密适宜。其方法是先将催芽后的种子统一过秤,再将秧田面积和每床的面积计算出来,然后求出每床的播种数量。播种时,按每床面积和用种量,过秤后再播种。

(3播种方法:播种前先向畦内灌水,使水流入沟内,并上床面约3 cm深。待水下渗将要露出床面时,两人站在床两边的水沟里,用一木板将床面推平,然后将沟内水排出,使水下渗,露出全部床面,即可播种。撒种时要一个床面分两次绕床一周撒完,力求落种均匀一致。为使种子与床土密接,吸水快,出苗齐,撒完种后用平板铁锨背面,顺着床面轻轻抹一遍,将露在床面上的稻种抹入泥内,然后再覆盖一层过筛的马粪,在马粪层上面再压一层细沙。两层厚度共1 cm。然后立即灌水,使水上床面,踏实覆盖物。如发现露籽,应及时补盖。

4.秧田管理:播种到出苗阶段,保持秧床土壤湿润,但不要形成水层。为了防止床面失墒影响出苗,可间隔3~4 d浇一次跑马水,以补充床面水分。出苗后4~5 d即达1叶1心期,此时追施尿素7.5 g/m2,保持水层,不能断水。大约4~5 d达到3叶1心,再追施尿素15~20 g/m2,继续保水4~5 d,直到4叶1心。在这以前大约半个月内,秧田要保持水层,就必须在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

当秧苗达到4叶1心时,要逐步停水,不保水层,进行湿润灌溉,控水蹲苗,防止徒长。在移栽前3~5 d,施起身肥尿素7.5~10 g/m2,浇一次水。在移栽前一天浇一次小水,以利铲秧。移栽前,要在秧田喷一次稻瘟净,做到移栽秧苗带土、带肥、带药。在整个育秧过程中,随时注意拔草。出苗后到3叶1心前,要注意防鸟害伤苗。

(二)水稻旱育秧方法

1.秧田准备

秧田地的选择原则与湿润育秧相同。在北方稻作规模较小的地区,旱育秧常利用庭院进行,便于管理。

整地和做起的原则与湿润育秧相同。但旱育秧的秧床与湿润育秧的最大不同是:湿润育秧采用高床,即床上播种育秧,床周围沟内浇水。而旱育秧采用低床,即秧床周围用畦埂围起,便于保水。一般床长10~15 m,床宽1.8 m。大棚育苗的面积根据棚的面积确定。

苗床做好后,每m2施优质农肥7.5~10 kg,硫酸铵50 g,过磷酸钙150 g或磷酸二铵50 g,硫酸钾50 g,并均匀混合在8~10 cm土层中。北方育秧要用工业硫酸获硫磺粉等将pH调至4.5~5.0。

2.种子准备:方法和步骤与湿润育秧相同。

3.播种:确定旱育秧播种期和播种量的原则和方法同湿润育秧。

旱育秧的播种方法与湿润育秧有所不同。目前北方采用的旱育秧播种方法有3种:

(1浇水拍籽法:播种前先浇水3~4遍,直至浇透为止,刮平创面后播种。播种后压籽入泥,并覆土1 cm把籽盖严,然后喷丁草胺或苗床复合除草剂封闭床面(0.3~0.35 g/m2)。春稻育秧采用塑料薄膜保温的,要紧接着插架条,覆膜,保证覆膜质量。春稻采用开闭式薄膜旱育秧的,为防止两幅膜接口处透气影响保温保湿,播种后可在床面再铺一层地膜,出苗后及时撤去。此播种方法的优点是出苗快而齐,要点是浇透水并压籽入泥,缺点是要多次浇水。

(2旱播种法:在旱做床、旱平床的基础上,播种时不浇水,播后必须重压,把稻种压紧压实。其他程序与浇水拍籽法相同。播后灌大水浸润床土,保证水分。旱播种法的优点是作业方便,床土水分充足,出苗齐。缺点是稻种分布不均,入土深浅不一,覆土较厚,水分多,床土升温较慢,出苗晚2~3 d,整齐度也稍差。

(3混合播种法:先浇水,但不需浇透,以便于刮平床面。全部程序完毕后,灌大水浸润床土,保证种子发芽所需水分。

4.秧田管理

(1水分管理:床土含水量以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播后2~3 d,要检查床面水分,缺水应立即喷水。床面出现顶盖现象,要用小棍轻轻敲碎,并用喷壶淋浇压实。湿度过大时要及时揭地膜通风凉床。现青80%时撤掉地膜(不是棚膜)。1叶1心期前2~3天至2叶1心每天早晨喷浇一次,水量由小到大。3叶期后早晚各喷一次,遇低温或高温大风可灌深水保护。为提高水温,可用缸贮水,并稍加硫酸。

(2温度管理:春稻旱育秧温度管理的原则是由密封到逐渐揭膜到全部揭膜,膜内温度由高到低。

其中,塑料薄膜保温育秧的1叶1心前为密封期,要保持30~35ºC高温。要防止大风吹开薄膜,并在现青80%时撤出地膜(不是棚膜)。1叶1心到2叶1心为炼苗期,温度逐渐降到25~30ºC。三叶期以后根据温度情况(最低气温>12ºC)逐渐揭膜。

开闭式塑料薄膜旱育秧在播种到现青密封薄膜,保温保湿。现青80%时撤出地膜。1叶期膜内保持28~30ºC,上午10:00达30ºC时开1~2个口通风,14:00降到28ºC时关闭。1叶1心时开式通风炼苗,9:00升到28ºC时揭膜通风炼苗,15:00降到25ºC时盖膜保温。2叶1心揭、盖膜时间可在8:00和16:00,温度分别为25ºC和20ºC。即由晚开早管逐渐到早开晚关,开口逐渐增大增多,并注意交替开口。3叶期以后转为大炼苗,白天温度保持20ºC,阴雨天不低于18ºC要照常炼苗。最低气温>12ºC时可昼夜炼苗。

(3秧田施肥:秧田施肥主要看苗的需要,而不论育秧方式。肥料种类以硫酸铵最佳,其次是尿素。除基肥、面肥外,3叶期施断奶肥硫酸铵30~50 g/m2,4叶期还可施壮秧肥硫酸铵30 g/m2。生产上有时还施15~20 g/m2硫酸铵的送嫁肥(起身肥),以利于在本田长根。

(4病虫害防治技术同湿润育秧。

(三)秧苗诊断

“秧好半年稻”。“秧好”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指秧苗素质好,即秧苗基部粗扁,叶身清秀,挺直不披,无病虫害,白根、新根多,同时秧苗干物重大,淀粉、糖类、蛋白质含量均高,且碳氮比值适当,发根能力强,插秧后返青快分蘖早。二是指秧苗成活率高,生长整齐无脚秧(三类田、小老苗)。一般湿润秧田成秧率在60%~70%,管理好的秧田可达80%以上。

碘—淀粉反应可以大体反映秧苗氮素营养状况,因而可以用以诊断秧苗素质。其原理是,淀粉与碘反应变成蓝色。根据秧苗叶鞘浸入碘液中染色状况,量出叶鞘染色长度B与全叶鞘长A,求出B/A值,该值大小与秧苗氮素营养状况呈负相关。即B/A愈小,说明秧苗含淀粉愈少,含氮量愈多,B/A值愈大而秧苗含氮量愈少。

四、实习步骤

(一)在教师指导下,观摩一种育秧方法的全过程。有条件时,可以亲自参与一种育秧方法的全过程,并做好记载。

(二)每组随机从秧田取壮苗和弱苗各10株,对下列各项进行考查:

1.苗高:由苗基部量至最高叶片之顶端的高度。

2.可见叶和展开叶数,不包括不完全叶。

3.绿叶数:指3/4以上叶身均为绿色的叶片,未展开的新叶不计在内。

4.分蘖数:单株分蘖多少,包括主茎。

5.总根数:根长在0.5厘米以上者。

6.白根数:指新鲜白根,从根基至根尖均为白色的根。

7.茎基宽:将所有秧苗平放紧靠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宽处,得出的平均值(不包括分蘖)。

8.最上展开叶片1~2叶的叶身长度。

9.地上部鲜重和干物重:不包括根系,求其单株平均值。

10.碘—淀粉测定秧苗B/A值。

每组分别取壮苗和弱苗各10株,剥去每株主茎展叶下的第二叶鞘,因为它含淀粉百分率最高,先量其该叶鞘的长度为A,然后将该叶鞘浸入0.1%的碘液中,染色15分钟,取出用水冲洗浮色,再量染色(蓝紫色)部分为B,求B/A值(量时应注意观察染色情况,颜色扩散部分不计算在染色长度内),然后比较壮秧和弱秧的B/A值,从而了解壮秧和弱秧氮素营养状况。

表1 水稻秧苗质量考查表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处理

株号

株高(cm)

叶龄

绿叶数

单株分蘖数

茎基宽(cm)

总根数

白根数

叶片与叶鞘长度(cm)

鲜重(g)

风干重(g)

干重/鲜重

最上1叶

最上2叶

上2叶平均

叶片长/叶鞘长

叶片

叶鞘

叶片

叶鞘

叶片

叶鞘

1

2

……

表2 秧苗B/A值调查表

处理:

株号

壮秧

弱秧

A值

B值

A值

B值

1

2

……

合计

B/A值

五、作业报告

(一)简述水稻湿润育秧和旱育秧的技术要点。

(二)整理秧苗质量调查资料,写出报告。

实习八 水稻产量预测和室内考种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习,掌握水稻田间产量预测方法,了解水稻成熟期间室内考种及其生产效能的分析方法。

二、工具和设备

木折尺、磁盘、感量0.1 g天平、手摇磨、台秤、计算器、解剖器、小土铲等。

三、内容和方法

(一)水稻产量预测

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4个产量构成因素所决定的。这4个因素相互制约,相互补偿,不同产量水平下互有取舍。只有因地制宜地调整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获得高产。每穗颖花数与结实率的乘积就是每穗粒数,水稻产量预测就是通过测定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来预测产量的方法。其测定过程如下:

1.选择代表田块和代表点:测产前要对大面积水稻生育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按照各类稻田面积的比例,分别选择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田块,作为测产对象。然后再在各田块内根据生育情况选取代表点,进行取样调查。一般在代表田块内用对角线取样法或随机取样法选点,点的数目可根据田块大小和生长情况来决定,一般取3~5点。

2.每公顷有效穗数的测定:先测出每公顷穴数。在每个取样点内横竖各量21穴或11穴间的距离,分别用20或10除之,求出平均行距和株距,用以下公式算出每公顷穴数。

同时在每个取样点内,横竖各取相连10穴(缺穴不算),数10穴的总有效穗数,求出每穴平均有效穗数,再计算出每公顷有效穗数。

每公顷有效穗数=每公顷穴数×每穴平均有效穗数

3.每穗结实粒数的测定:在取样点内取两穴稻株,数全部穗上的结实粒数(空壳粒、秕粒不算),以两穴总穗数除之,即为每穗结实粒数。两穴稻株的确定,是根据20穴或10穴的每穴平均有效穗数近似值,如20穴平均为9.6穗,则取每穴9穗和10穗的两穴,作为计数的样本。

4.千粒重的测定:成熟前的稻谷水分较多,测出的千粒重不能代表实际情况,可按照品种的常用千粒重计算。

5.产量的确定:测出每公顷有效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及千粒重以后,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出每公顷产量。

预测产量为理论产量,其准确性与取样点的代表性有关。一般理论产量高于实际收获量,这与收获过程中的精细程度也有关系。

(二)室内考种和生产效能分析

分析单株的个体生产效能,通常根据下列性状进行。

1.植株高度:由分蘖节量至最高茎穗的顶端(芒不计算在内),以cm表示。

2.穗长:由穗颈节量至穗顶(不连芒),指单株上所有穗的平均长度,以cm表示。

3.秆长:由分蘖节量至最高茎穗的颈节处,以cm表示。

4.单株分蘖数:包括有效和无效分蘖。

5.单株有效分蘖数:即指抽穗结实的分蘖数。(有效穗数指除每穗结实不到5粒的外,凡抽穗结实的均为有效穗。)

6.单株总颖花数:全株结实颖花和不结实颖花的总和。

7.单株籽粒数:即全株结实的颖花数。

8.单株结实率:

9.每穗结实粒数:全株结实颖花数除以该株的穗数。

10.着粒强度:以粒/10 cm(穗长)表示。

11.谷壳率:称取200 g籽粒,用手摇磨脱壳后,将壳糠称重求得。

谷壳率(%)=(谷壳糠重÷200)×100

12.千粒重:取2份1000粒的水稻种子,分别称重。以两次重量相差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时为准。如大于3%则需另取1000粒称重,以相近的两次称重平均值为千粒重,以g为单位。

13.谷草比:籽粒重与秸秆重(除去根系)之比例。

谷草比例=籽粒重÷秸秆重

每组任取20株完整的水稻植株,按上述项目及标准进行室内考种和生产效能分析。然后相邻两组进行资料交换,最后进行分析。

五、作业报告

(一)根据产量预测结果,计算出每公顷产量。

(二)根据水稻成熟期室内考种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并分析结果。

实习九 播种前棉籽质量的检验和处理

一、目的和要求

棉花种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播种质量和产量。播种前应进行严格检验,以便正确判断和提高种子的价值,并为确定播种量提供依据。本次实习的要求是掌握棉籽质量检验和处理棉籽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二、材料和用具

棉籽、感量0.1 g天平、发芽皿(发芽夹板)、各类异质棉籽标本、粗硫酸、大锅、大缸、铁铲、石蕊试纸、量筒。

三、内容和方法

在棉花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遗传变异和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使种子有很大的异质性,包括遗传学异质性(异形和异色退化棉籽)和生理学异质性(棉籽的成熟度不同)。此外,还有加工过程中的机械伤害及病虫害等。实践证明,退化棉籽和未成熟棉籽会严重影响棉花产量性状和经济性状。因此,强化种子检验,严格要求种子质量是很重要的。

棉籽的质量标准是:纯度高,成熟好,生活力强,不含杂质,不带病虫。品种纯度和净度均在95%以上,发芽势70%以上,发芽率85%以上。这些质量参数的检验方法如下:

(一)种子纯洁度的检验

包括种子品种纯度和净度两方面的内容。检验方法和步骤是:

1.取样:即在播种用的种子堆上,取上、中、下不同部位的种子,混合在一起后,用对角线四分法,从中抽取一定数量的种子样本。所取样本一般不少于50 g。

2.拣籽:用手工方法,将具有本品种特征的正常成熟种子与没有种子价值的杂劣种子及混杂物质分开。没有种子价值的杂劣种子包括,破籽、蛀籽、病籽、秕籽及退化杂籽(绿籽、稀毛籽、端毛籽、光籽、大白毛籽、异形籽等)。

3.计算纯洁度

种子纯洁度(%)=(正常种子重量÷供试种子重量)×100

(二)种子成熟度的检验

1.取样:从未经粒选但已经充分晒凉的棉籽中随机取出5 kg,作为供试样本。

2.硫酸脱绒:将取出的种子样本,放入大锅内,徐徐倒入加热的粗硫酸500 g(硫酸与种子之比为1:10),边倒边搅,待种子变黑发亮,短绒脱净,随后用清水反复冲洗,至水不显黄,无酸味为止,稍加晾晒即可检验。

3.鉴别种子:凡种皮黑褐色(棕黑色)饱满充实的为成熟种子;种皮红黄色,秕瘦不饱满的为未成熟种子;颜色和饱满度介于两者之间的为半成熟种子。将这3类棉种分开。

4.分别计算3类棉种的百分率。

(三)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测定

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能长出正常幼苗的能力,称为种子发芽力。种子发芽力通常用发芽势和发芽率表示。发芽势是指种子在发芽试验初期规定的较短期限内发芽种子占供试种子的百分数。发芽势的高低表示种子生活力强弱,发芽快慢和整齐程度。发芽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发芽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的百分数。发芽率反映了有发芽能力的种子的比例。测定方法是:

1.取样:随机取已经粒选的棉种200粒,分为2组,每组100粒。也可以取不同品质的种子,每个样本均为100粒。

2.处理:将供试样本(棉种)用温水(55~60℃)浸种30 min,再用冷水浸种24 h,使之充分吸水(子叶分层)。捞出待稍干后,用湿纱布包好(每包100粒),注明品种、处理日期,还要注明测定人姓名,放在铺有湿纱布的发芽皿或瓷盘内,再放到25~30℃的温箱内,并经常加水,保持湿润状态。

3.检查记载:第3天检查发芽势,第7天检查发芽率,分别记载。发芽标准为,胚根长度达种子长度的1/2或以上。

4.计算

(四)子指的测定和播种量的计算

1.子指测定:子指是表示棉花种子大小的单位,用100粒棉籽的重量(g)表示。测定方法是:从经过硫酸脱绒的棉花种子中(未经脱绒的则用经过粒选的种子)随机数取200粒,分成2组,每组100粒,然后分别称重(精确到0.1 g)。如二者间差异在允许误差(0.4 g)之内,则平均值即是子指。

2.播种量计算

式中n指的是要求出苗数,即计划留苗数的倍数,在条播情况下n=8~10,点播情况下n=2~4。

(五)浸种催芽

浸种催芽不仅可以促进种子吸水萌发,缩短种子萌发出苗所需时间,减少烂种,而且温汤药液浸种还有杀灭病菌的效果。

经常采用的浸种方法有温汤浸种、药液浸种等。温汤药液浸种结合了二者的优点,催芽、杀菌效果更为良好。本次实习采用多菌灵定时定温浸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按1:250的比例将50%的多菌灵粉剂与65℃左右的水配制成杀菌液。

2按种子重与杀菌液重1:3的比例,把种子浸入杀菌液,并充分搅拌,使温度可降至55~60℃。在此温度下浸30 min,中间搅动数次,然后加凉水,使水温降至30℃,再浸12~24 h。时间长短可视种子情况而定。

3将种子捞出,沥去重力水,然后置温箱中,在25~30℃催芽12~—16 h。如无温箱,可堆在一起用湿麻袋盖好,闷种24~36 h,也可以达到催芽效果。

(六)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因使用的药剂不同而有不同效果。如以防病为主,常用多菌灵、拌种灵等。若以防虫为主,则需要用有机磷等杀虫剂拌种。目前,国家不断发布禁用的杀虫剂种类,应根据国家有关要求选用杀虫剂类型。另外,棉花生产中越来越多地应用种业公司生产的种衣剂包衣棉种,种衣剂中包含有杀虫剂和杀菌剂,有的还含有生长调节剂。

经过种子质量的严格检验和种子处理的棉种,即可用于播种。

五、作业报告:

(一)记载和计算供试种子的纯洁度、成熟度、发芽势和发芽率。

(二)根据测试结果,计算条播和点播的播种量。

实习十 棉花播种技术和播种质量检查

一、目的和要求

棉花种子发芽出苗对土壤的温度、水分及疏松程度等条件要求较严格。所以棉花播种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除了应做好播前种子处理、土壤准备外,还必须认真掌握播种技术确实达到播种质量的要求,以保证一播全苗。

本次实习要求掌握棉花播种技术的质量要求及播种质量的检查方法。

二、材料和用具

棉花种子、播种机具、皮尺、钢卷尺。

三、内容和方法

(一)播前整地及其质量检查

播前整地的目的是为棉花发芽出苗创造良好的表层土壤条件。播前整地要求达到土壤平整细碎、上虚下实,以利于播种操作、保证土壤增温保墒和棉花扎根出土,保证播种质量。因此,在适时耕翻及耕深适宜的基础上,具体的要求是:

1耙透、盖平,无漏耕、漏盖现象,无暗坷垃、残茬、粪块。坷垃直径不超过2 cm。

2表层5 cm土壤疏松,下层土壤踏实。人踩到表土上可以没过鞋底,但不明显陷脚。

3墒情良好,要求0~10 cm土层水分略高于田间持水量的70%,表层干土层厚度不超过2 cm。

按上述要求,在全田有代表性的地方普查整地质量。一般采用不定点取样,但应特别注意地头、沟边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二)播种技术

1.播种方法:棉花播种方法主要有条播和点播2种。条播工效高,深浅好控制,但种子用量大。根据播种机具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机播、耧播和人工点播3种。

(1机播:机播的工效高,可短期内完成播种任务。而且播种质量好,可以保证行距一致,播量准确,下籽均匀,深浅一致,播种、复土、镇压(及覆膜)连续作业。机播对整地质量要求严格,必须达到平整细碎,墒情充足。一般用脱绒包衣种子,可以防止短绒等缠住排种轮,堵住排种口,造成下籽不匀或漏播现象。另外,播种前要做好播种机的检修和播种量的调整,达到行距一致,开沟深浅一致,排种轮转速正常,排籽均匀,无断垄和破籽。

播种量的调整,要先按每公顷计划播种量和行距计算出每米行长应有的种子粒数。计算公式是:

检查播种量时,将播种机架起,按播种时机车行驶的速度转动轮子20转以上,或由机车牵引直接在场地上行驶,调整到合乎要求的标准为止。

(2耧播:耧播时播种的深浅,下籽的多少,行距的宽窄,镇压的紧实程度,全靠人工掌握。因此,要求掌耧、撒籽、镇压的人员必须技术熟练,互相配合,方可保证播种质量。

(3点播(摆种):点播具有节省种子、株距一致、下种集中、顶土力强、容易获得全苗等优点。除机械点播外,多采用人工点种。人工开沟点种的具体方法是:耧开沟,露出湿土,打印摆籽,立即覆土镇压。这样能尽量减少土壤水分散失,保证播深一致,达到出苗早和苗全苗齐的目的。

当前多采用机械开沟点播的播种方式。

2.播种量的确定:适宜播种量的确定,应根据播种方法、种子发芽率、百粒重、土壤墒情及留苗密度灵活掌握。发芽率低,百粒重高,墒情差,留苗密度大时应增加播种量,反之可适当减少播种量。种子发芽率在85%以上时,一般要求下种量条播为留苗密度的10倍。在每公顷留苗75000~105000株,百粒重10~12 g,每kg种子粒数在8400~10000的情况下,条播每公顷播种量一般90 kg左右,点播15~30 kg较为适宜。计算方法是:

3.播种深度的确定:播种过深时,由于氧气不足,地温较低,易造成闷种烂芽,出苗慢而不齐。播种过浅,易造成落干,不能发芽出苗。一般播种深度以3~4 cm较适合,并要掌握在早播、墒好、粘土地、盐碱地宜浅,晚播、墒差、沙性土适当加深的原则。

4.播后镇压:播后镇压和种子发芽出苗有密切关系。干旱多风地区镇压不及时就会失墒,潮湿地区强烈镇压会造成板结。除机播外,下种后应根据土壤的干湿程度及时进行镇压。土壤潮湿时,应晾晒以后再行镇压。镇压方法除用砘子镇压外,还可以用大锄在播种行上连续推两遍,效果很好。干旱多风地区也有用点播后踩踏的办法。

(三)播种质量检查

在播种过程中检查播种质量,可以随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播种质量。在播种结束时进行检查,也可以根据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力争全苗。播种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是:

1.行距:相邻2个播种行之间的距离与规定行距的误差不宜超过±3 cm。机播的机组往返接垄处不宜超过±5 cm.。可直接测量播种行之间的距离是否合乎规定。

2.株距:点播时应注意检查挖穴或摆籽距离是否符合要求,以保证计划密度。

3.播种量:每米下籽粒数不应多于或少于规定播种量的10%。下籽要求均匀一致,不应发生断条或棉籽拥挤现象以及漏播、重拨等。可随机多点取样,将播种行上的覆土轻轻扒开,检查每米行长种子分布情况和种子粒数。

4.播种深度:种子应播在湿土中。检查时可将覆土扒开,检查种子距地面的厚度。

5.播后镇压:镇压后检查轻重度是否适合,土壤表面是否有裂缝,扒开覆土检查种子和土壤是否密接。

五、作业报告

本次实习的棉田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

实习十一 棉花蕾期生育调查和田间诊断

一、目的和要求

学会棉花蕾期田间调查及诊断的方法。通过调查和诊断了解棉花生育状况、营养状况和土壤水分状况,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调节棉花的生育进程,达到增产目的。

二、用具

钢卷尺。

三、内容和方法

(一)蕾期生育性状调查和叶面积的测定

选取不同类型的棉田,按照田间调查的取样方法与标准进行如下性状的调查:株高;第一果枝着生节位,第一果枝高度;果枝数;主茎叶片数;蕾数、脱落数、果节数。然后根据生育性状的调查结果,选取有代表性的棉株5株,按照棉花叶面积的测定方法测定。

(二)蕾期的田间诊断

1.蕾期棉株长势长相指标:长势和长相是作物器官生长对外界环境条件影响的反映。长势是器官生长的数量指标,长相是器官生长的形态指标。由于品种和栽培条件的不同,长势长相指标有较大的差异,下面介绍的是常规密度种植的高产棉田长势长相指标,可因地制宜参考应用。

(1主茎高度:现蕾时12~20 cm,盛蕾期30~35 cm,开花期50~60 cm。

(2主茎日增长量:现蕾至盛蕾期1~1.5 cm,盛蕾至开花期1.5~2 cm。

(3叶片性状:叶片大小适中。现蕾时主茎倒4叶宽8 cm,见花时15 cm。叶色油绿,叶片稍薄,叶柄较短。叶面积指数现蕾期0.2~0.4,开花期1.5~2。顶部在主茎上的节位由上向下分别为1、2、3、4的4片叶,其叶片高度的顺序应是4、3、2、1,即叶片盖顶,生长点稍凹陷。

2.蕾期的营养诊断:营养诊断应包括全部营养元素,但氮素营养状况与棉株生长发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次实习即以氮素营养诊断为主。在水分正常情况下,棉株缺氮与不缺氮的表现如下:

不缺氮:叶色浓绿,叶片大而较薄。茎顶紧凑,生长点深藏,嫩茎扁而稍扭曲。

缺氮:上部叶片绿而带黄,叶小而薄。叶片毛少光滑,叶柄较长,生长点伸出,茎顶松散冒尖,嫩茎细而直。

3.蕾期的水分诊断:在土壤保水能力较强,播种前进行蓄水灌溉的条件下,苗期一般不缺水。现蕾以后,对水分的需要逐渐增加。应注意及早鉴定棉株需水的症状,作为合理灌水的依据。棉株需水的表现主要是:

(1主茎生长速度:从现蕾至开花阶段,如持续一周主茎日增长量不足1 cm,即为受旱表现。

(2叶部性状:叶片对水分的反映比较敏感。叶色油绿为正常。深绿带灰为缺水。上部3~4片叶浅绿,下部老叶有光亮者为水分过多。

(3茎顶的长势:水分不足时,茎顶部新叶和新生果枝幼蕾出生速度均明显降低,故表现为顶蕾大而高出顶尖。

(4土壤水分指标:当0~60 cm土层水分含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55%~60%时,即应灌水。

在棉花田间诊断中,除通过观察棉株长势长相作为需肥需水指标外,如配合以快速棉田水分和棉株及土壤养分测定,则更为理想。

四、作业报告:

(一)列表总结棉花蕾期生育调查结果,并说明这块棉田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二)根据生育调查和田间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说明这块棉田是否应施肥、灌水?

实习十二 棉花产量预测和考种

一、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棉花产量预测的方法。

(二)掌握棉花考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二、材料和工具

不同类型的棉田;棉株不同部位采摘的单铃子棉、正常吐絮的子棉。小轧花机。皮尺、计数器、计算器、感量0.1 g天平、梳绒板、梳子、小钢尺、毛刷。

三、内容和方法

(一)棉花产量预测

1.确定预测时间:产量预测的时间必需适时。过早,棉株的结铃数目尚难以确定;过晚,起不到产量预测的目的。一般在棉株结铃基本完成,棉株下部1~2个棉铃开始吐絮时较为适时。黄河流域棉区一般在9月10日以后进行。

2.核实面积和分类:产量预测前,要对准备预测的棉田进行普查。根据不同品种、种植样式、管理技术等,分别按照棉花生长情况,分为好、中、差3个类型,并统计各类型面积,然后在各类型棉田中选出代表田块进行预测。代表田块选取多少,要根据待预测棉田总面积确定。一般每类棉田最好选2块以上。

3.取点:取点要具有代表性。样点数目决定于棉田面积、土壤肥力和棉花生长的均匀程度。样点要分布均匀,代表性强。边行、地头、生长强弱不均、过稀过密的地段均不宜取点。一般可采用对角线取点法,根据棉田面积分别用3、5、10、15、20等点取样。

4.测定每公顷株数

(1行距测定:每点数11行(10个行距),量其宽度总和,再除以10即得。

(2株距测定:每点在一行内取21株(20个株距),量其总长度,再除以20即得。

为了准确,行距和株距在一个点上可连续测量3~5个样,取其平均值。

(3计算每公顷株数:公式为

5.测定单株铃数:每个取样点调查10~30株的成铃数,求出平均单株铃数。测定时要注意,幼铃和花蕾不计算在内,烂铃数及其重量分别记载,以供计算单株生产力及三挑比率时参考。

6.计算每公顷产量:产量预测时,棉花处在吐絮期,单铃重和衣分常采用同一品种、同一类型棉田的平均铃重和衣分,并结合当年棉花生长情况而确定。即

皮棉产量(kg/hm2)=籽棉产量(kg/hm2)×衣分(%)

(二)棉花考种

考种就是对棉花的产量和纤维品质进行室内分析。考种项目和内容很多,本实习仅对和栽培技术有关的几项主要内容进行考查。

1.单铃子棉重量(简称铃重)测定:一株棉花不同部位的铃重不同,不同类型不同产量的棉田,棉株不同部位的棉铃所占比重也不同。因此,测定单铃子棉重应以全株单铃子棉的平均重量来计算。预测产量时单铃子棉重的测定方法是:每点取5~10株棉花,记载其总铃数。采摘后称总重量,求出平均铃重。

平均单铃子棉重(g)=子棉总重量(g)÷总铃数

铃重测定之前要充分晒干,含水量以不超过8%为宜。

2.衣分测定:皮棉占子棉的百分比即为衣分。衣分高低是棉花的重要经济性状。不同品种的衣分不同,同一品种的衣分随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的不同亦有差异。衣分仅是一个相对的数字,测定方法是:将采摘的子棉混匀取样。一般每样取500 g子棉(至少取200 g),称重后轧出皮棉。

衣分=皮棉重÷子棉重×100%

衣分测定一般需取样2~3个,求其平均数。

3.衣指和子指的测定:100粒子棉上产生的皮棉的绝对重量即为衣指(g)。100粒棉籽的重量为子指。衣指与子指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即铃大,种子大,则衣指就高,反之就低。测定衣指和子指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因单纯的追求高衣分,而选留小而成熟不好的种子。

测定方法:用小轧花机轧取100粒子棉上的纤维,称其重量,即为衣指;相应的棉籽重量即为子指。以克为单位,测定2~3次,取其平均值。

4.棉纤维长度测定:纤维长度与纺纱质量关系密切(表1)。当其他品质参数相同时,纤维愈长,其可纺支数愈高,可纺号数愈小。棉花不同种、品种的纤维长度差异很大,同一品种随生长的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的不同亦有变化,同一棉铃不同部位棉籽上的纤维长度亦有差异。

表1 原棉纤维长度与可纺支数的关系

原棉种类

纤维长度(mm)

细度(m/g)

可纺支数

长绒棉

23~41

6500~8500

100~200

细绒棉

25~31

5000~6000

33~90

粗绒棉

19~23

3000~4000

15~30

棉花纤维长度的测量方法,可以分为皮棉测量和子棉测量2种。本次实习采用“左右分梳发”进行子棉纤维长度测定,其步骤如下:

(1取样:在测定棉样中随机取20~50个棉瓤(取样多少依样品数量而定)。通常以棉瓤第Ⅲ位子棉为准(见图1)。

(2梳棉:取子棉用拔针沿种子缝线将纤维左右分开,露出明显的缝线。用左手拇指、食指持种子并用力捏住纤维基部,右手用小梳子自纤维尖端逐渐向棉子基部轻轻梳理一侧的纤维,直至梳直为止,然后再梳另一侧。注意不要将纤维梳断或梳落。最后将纤维整理成束,呈“蝶状”。仔细地摆置在黑绒板上。如纤维尚有皱缩,可用小毛刷轻轻刷理平直。

(3测定长度:在多数纤维的尖端处用小钢尺与种子缝线平行压一条切痕。切痕位置以不见黑绒板为宜。然后用钢尺测定直线间的长度,并除以2,即为子棉纤维长度,以毫米为单位表示。

注:(1)纺纱支数:用以表示纱的粗细的一种质量单位,以往用英制支数,现国家统一采用公制支数,分别指每1磅(英制)或1 kg(公制)棉纱的长度为若干个840码(英制)或若干km(公制)时,即为若干英支或若干公支。纱越细,支数越高。(2)纺纱号数:用以表示纱的粗细的另一种公制单位,即每km棉纱的重量为若干g。按其号数系列定位若干号,纱越细号数越小。

四、作业报告

(一)整理并计算本组的测产结果。

(二)试述棉花衣分、衣指、子指测定的意义。

思考题:要想棉花测产符合实际,测产中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实习十三 薯类作物产量的估测

一、目的和要求

我国北方地区的薯类作物主要是甘薯和马铃薯,其主要收获器官分别为块根和块茎,均在地下部。与其他作物相比,薯类作物有其独特之处。为了对产品有计划地处理和总结丰产经验,不断提高产量,应在收获以前对产量进行估测。

二、内容和方法

(一)选取样点

测产首先应选有代表性的样点。如果田块平坦,植株生育一致,则可按对角线法取样。取点的数目可依面积的大小而定。一般面积在1000 m2以内选3个点,1000 m2以上每增加1000 m2可增选1个点。

(二)计算每公顷株数

必须先测量株距和行距,即在所选各点测定10株的距离,再将各点平均,求出全田的平均株距(m)。在各选点测定10行的距离,将各点平均,求出全田的平均行距(m)。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

(三)求单株平均重量

在每个点上挖取相邻的两垄各10株,亦即每点挖取20株。各点分别挖取后,将各取样点的薯块混合称重,按所取株数求出单株平均重量。

(四)计算产量

根据以上求得的单株的平均重量和每公顷株数,即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每公顷产量(kg)=单株平均重量(kg)×每公顷株数

三、作业

将全班各组求得的不同面积的平均产量,按加权平均法,求出全班所占地块的平均产量。

关闭窗口
总访问量:4 5 6 8
日访问量: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以上,16位色以上,IE6以上版本浏览本网站
Copyright@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版权所有@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