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5日,农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功能农业系主任杨珍平教授组织功农2201班全体同学走进平遥县田隆祥非遗纯手工食品基地,开启了一场将专业理论与非遗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实践之旅暨主题党日活动。此次活动立足专业特色,通过田间实践、文化浸润与技艺体验,展现了农学青年的青春活力与使命担当,同时探索功能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创新融合路径。活动特邀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我校功能农业研究院院长高志强教授和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宇雄教授现场指导。

活动首站,田隆祥非遗基地负责人带领同学们深入小麦种植区。作为优质面食原料产地,这里的麦田承载着传统食品的根基。高志强教授结合山西省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系统讲解了我省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土壤肥力管理、水肥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知识,并特别引入功能农业理念,详细阐述如何通过微量元素强化技术,提升小麦中硒、锌等营养元素含量,实现“营养健康+产量提升”双赢目标。杨珍平教授则结合《作物功能成分》与《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等课程知识,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将课堂理论、实验成果转化为田间实践。随后,同学们运用课堂所学的测产公式与调查方法,分组开展田间测产实践,通过样方选取、麦穗计数等实操,将作物栽培学理论转化为田间数据,在实践中夯实专业技能。

在非遗技艺传承环节,在基地田老板的热情介绍下,同学们深入了解了田隆祥的发展历程。作为第四代传人,田老板不仅坚守着家族传承的技艺,还积极培育第五代传承人,这份对非遗技艺的执着与坚守,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从手工制面到非遗美食研发,四代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农业不仅是作物生产,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走进田隆祥博物馆,犁、石碾等古老农耕器具陈列有序,田老板结合山西旱作农业特点,讲解每件农具在整地、播种、收获环节的作用,使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历史脉络。基于此,杨珍平教授进一步向同学们提出展望:如何将功能农业中的营养强化技术融入传统农耕智慧,实现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

最具特色的实践环节是"油花花"非遗面食制作。作为山西传统面食代表,其制作工艺蕴含着对食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同学们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将作物学中关于面粉特性的知识融入实践——通过观察面粉吸水性调整和面比例,依据面团发酵原理控制醒发时间。同时,结合功能农业课程知识,尝试在和面过程中添加富硒酵母、植物甾醇等功能成分,会不会探索开发具有抗氧化、降血脂等健康功效的新型非遗面食。在塑形环节,各种创意造型既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精巧,也寄托了农学学子对土地的深情。当亲手制作的油花花在油锅中绽放出金黄色泽,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从田间麦穗到餐桌美食的完整产业链,感悟到"一粒小麦"背后的农学价值与文化传承意义,也仿佛能看到功能农业为传统食品注入的创新活力。

此次实践活动是“理论+实践+文化”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生动体现。通过将所学专业知识与非遗文化体验有机结合,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农业生产全链条的认知,更激发了传承农耕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未来,功农2201班学子将继续以专业知识为笔,以文化传承为墨,探索功能农业与非遗食品融合的更多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