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新农科建设要求,切实提升实践育人成效,破解“理论教学”与“田间实践”的衔接难题,助力农学专业学生构建系统性、科学化、立体化的现代农业认知体系,10月18日,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科普教育基地牵头组织草帽知行团队,面向农学2501-2508班近260名同学,开展以“六种特色作物+趣味农事体验”为核心的田间科普实践活动。活动以“科研视角深度讲解+沉浸式田间实操”为创新模式,引导学生在田间地头探索作物科学奥秘,夯实专业基础,为培养服务国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科研型、实践型人才筑牢根基。

参与科普实践活动的学生及草帽团队志愿者
一、聚焦作物科学,解码农业多维价值深层内涵
活动以农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为“科研实践课堂”,围绕六种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作物,从生长发育机理、精准栽培技术、产业链条延伸到国家战略定位,层层递进开展系统性科普,让学生直观洞悉作物背后的科研逻辑、产业价值与时代意义,构建从“微观机理”到“宏观战略”的完整认知链条。
1. 蓖麻:经济作物的“价值开发与安全边界”
草帽团队指导教师崔福柱老师以蓖麻实验田为教学现场,结合植株标本精准解析其形态特征,系统阐释种子油脂在工业润滑油、生物能源领域的高附加值应用,凸显经济作物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崔老师深入讲解品种筛选、种植区域管控、采收加工标准等技术规范与管理要求。

2. 棉花:全产业链视角下的“作物与国家竞争力”
农学2304班丁乐同学以“一朵棉花的产业旅程”为脉络,串联棉花生长周期调控、整枝打顶等精准栽培技术,轧花、纺纱等初加工工艺,延伸至新疆棉产业的规模化优势、品质管控体系与国际竞争力。通过“辨棉桃熟度、实操采摘”的现场教学,让学生深刻认知棉花从“田间作物”到“国家纺织产业核心战略资源”的价值跃迁,明晰农业科研创新对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保障经济安全的深层意义。

3. 西红柿:“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的品质协同机制
农学2402班赵苑均同学聚焦西红柿优质高效栽培,从基质育苗温度调控、定植后整枝打杈标准化技术,到病虫害绿色防控生态模式,结合田间植株开展全流程实操示范。通过对比不同品种口感特性与市场定位,清晰阐释“优良种质资源+科学栽培管理”对农产品品质形成的双重驱动作用,构建学生对“种源+技术”协同提升产业效益的认知框架。

4. 辣椒:“起源-育种-应用”的作物科学全链条
农学2403班郭昭棋同学以“辣椒的全球传播史”为切入点,梳理其从美洲起源到中国本土化适配的演化脉络,结合线椒、朝天椒、甜椒等品种,解析品种选用技术。同时,讲解密植栽培、水肥精准管理等关键技术,拓展其在食品加工、生物医药领域的跨界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建立“作物演化-科学种植-产业赋能”的完整知识体系。

5. 花生:粮油作物的“生态价值与国家粮食安全”
种子2401班余闵夙同学带领学生实地挖掘花生,直观呈现其“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独特生长习性,深入讲解花生根瘤菌生物固氮机制对土壤肥力的改良作用,以及“油用+食用”的双重粮油属性。结合我国油料作物自给率现状,阐明花生在优化粮油供给结构、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中的战略地位,让学生理解作物科学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紧密联结。

6. 柽麻:绿肥作物的“生态修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学2407班陈佳慧同学以柽麻为科普对象,系统介绍其作为绿肥作物的培肥土壤功能,结合根系形态与固氮能力,阐释其在轮作体系中对土壤结构改良、耕地质量提升的生态价值。通过现场展示根系分布,让学生深刻认知作物不仅是“粮菜产出载体”,更是“生态系统修复者”,深化对“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理解,明晰农业生态保护的科研与实践方向。

二、趣味实践融合科普,深化知行合一成效
作物科普实践后,草帽团队创新设计“科研+趣味”实践模式,组织学生走进萝卜种植区开展“拔萝卜田间实操”活动。学生在协同劳作中直观观察萝卜肉质根的形态建成特征,感受作物生长的生命活力,现场洋溢着科研探索与实践体验的浓厚氛围。

活动中,讲解团队以“问题导向”为核心,顺势科普萝卜生长周期的光温调控机制、肉质根膨大期的水肥精准管理技术(如磷钾肥对根膨大的促进作用),并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生长环境下萝卜的形态差异,实现“趣味体验”与“科普知识”的无缝衔接,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作物栽培规律的科学认知,切实体会农业生产的科研性与实践性。

三、厚植专业科研信念,扛起新农科人才使命担当
此次田间科普实践活动,让学生跳出课本理论的局限,在田间地头的科研实践中构建起对现代农业的系统性认知,进一步明晰了农学专业的科研使命与时代担当,专业认同感与科研使命感显著增强。
农学2502班李梓轩谈到,活动彻底打破了以往对农业“单一性种植”的认知误区,深刻认识到农业涵盖科研、教学、生产等多方面;通过了解我国棉花产业的自主科研成果与粮食安全保障逻辑,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学习农学不仅是掌握栽培技术,更是肩负着通过科研创新保障国家物资安全的使命”,进一步坚定了深耕农业科研领域的信念。
农学2503班王蔚语表示,从课本上抽象的“蓖麻”概念,到田间实地观察植株形态、了解其生产应用,不仅精准掌握了蓖麻的生产意义,更通过崔老师对“科学种植”的讲解,深刻理解到农学是一门“以科学为基础、以标准为准则”的严谨学科,实现了从“知其名”到“知其理、明其用、懂其研”的认知跨越。
农学2502班刘钰感慨,作为在城市成长的学生,此次是首次近距离参与田间科普实践,在拔萝卜的过程中,看着亲手拔出的饱满肉质根,结合此前学习的花生、西红柿种植知识,真切体会到“每一份农业产品都凝聚着科研智慧与田间辛劳”,深刻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同时也重新建立起“乡土农业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结,更加珍惜农业劳动成果,坚定了未来投身农业科研、服务乡村振兴的决心。
此次“六种特色作物+趣味农事体验”田间科普实践活动,是农学院科研服务科践行“知行合一”育人理念、深化新农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科研实践举措。未来,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科普基地将持续依托学院学科优势与田间实践平台,联合专业科研团队,打造更多“科研内涵+实践体验”的高质量科普活动,推动学生科研认知与实践能力的深度融合,助力培养更多具备系统科研思维、宏观战略视野、扎实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农业科研与生产人才与产业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