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授 >> 农学系(按照... >> 正文
相关站点

薛建福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6日 10:02 作者: 点击:[]

IMG_256


姓名

薛建福

电子邮箱

fudange95@163.com

通讯地址

山西省太谷县铭贤南路兴农街1

邮政编码

030801

一、个人简介

薛建福,男,1986年生,山西省清徐县人。现为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二、学习工作简历

工作简历:

1. 2023/12至今,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授;

2. 2019/01—2023/12,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副教授;

3. 2017/122018/12,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讲师;

4. 2015/082017/1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后。

学习简历:

1. 2012/082015/06,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

2. 2009/092012/06,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

3. 2005/092009/06,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学士。

三、研究方向

1.农作制度与土壤固碳减排

2.玉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

3.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四、教学科研概述

长期从事滴灌玉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耕作制度与固碳减排、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相关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农业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3部,获专利7项,玉米品种3个,获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山西农业大学晋农学者(新秀奖)等荣誉称号。

2021年以来,在晋南临运盆地水浇地麦玉一年两熟区开展吨半粮创建行动,研发了冬小麦夏玉米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2022-2024年连续三年实现麦玉“吨半粮”。其中,2022年冬小麦亩产855.13公斤、夏玉米786.1公斤,周年亩产达1641.23公斤2023年冬小麦亩产825.99公斤、夏玉米889.4公斤,周年亩产达1715.39公斤/2024年冬小麦亩产839.49公斤、夏玉米1000.84公斤,周年亩产达1840.33公斤/,为我省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吨半粮”高产创建蹚出了一条科技之路。

此外,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针对晋中盆地积温大幅增加这一有利条件,在玉米一年一熟的农作基础上,构建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熟农作制及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作制,并开展相关高产创建工作,取得了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亩产2635.61公斤和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亩产1382.00公斤的好成绩。

五、教学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蓄水保墒技术下水分变化驱动旱地麦田土壤有机碳周转及矿化过程的机制研究,2023/1-2026/12,主持;

2.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贯穿劳动教育于《农事学》全过程的实践思政育人教学改革,2022/6-2024/5,主持;

3.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筹)自主研发课题,蓄水保墒技术下旱地麦田土壤水分运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2021/4-2022/4,主持;

4.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互联网+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新农科建设视角下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生态学》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2020/11-2022-11,主持;

5.国家青年科学基金,基于旱作麦田蓄水保墒技术的土壤结构与水分运移规律研究,2019/01-2021/12,主持;

6.山西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旱地麦后复种绿肥的水肥高效利用与协同固碳机理研究, 2018/01-2020/12,主持;

7.山西功能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之课题二功能主粮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参与;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旱地麦田蓄水保墒技术的土壤固碳机制及其潜力研究,2018/01-2021/12,参与(第二);

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旱作麦田蓄水保墒技术下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固碳机制研究,2017/01-2018/12,主持;

1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旱地麦田保墒蓄水技术的土壤固碳机制研究,2015/10-2017/08,主持。

六、代表性论文

1. 第一作者. Dynamic of soil porosity and water content under tillage during summer fallow in the dryland wheat fields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J]. Land, 2023, 12, 230.

2. 第一作者. Response of kernel structure-related traits to planting density and cultivar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axy corn ear[J]. 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2, 20(5): 4095-4108.

3.第一作者. 生态文明和新农科建设双驱下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改革思考[J]. 安徽农学通报,2022, 286: 162-165, 175.

4.通讯作者. 基于不同夏作物—冬小麦种植制度的黄土高原东部农田土壤物理质量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22, 3811):30-37.

5.第一作者. 基于农户尺度的闻喜县冬小麦产量差及生产限制因素分析[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21):26-34.

6.通讯作者. 外源钙和铜对黑豆芽苗菜生长及生理活性物质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22, 501: 46-53.

7.通讯作者. 种植密度和行距对黑糯玉米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21, 494: 434- 439.

8.通讯作者. 基于生态区域法的运城市冬小麦生产潜力估算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 2021, 494):477- 483.

9.通讯作者. 不同种植制度对黄土高原东部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21, 499: 1088-1093.

10.通讯作者. 不同富锌浸种剂对玉米芽苗菜生长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21, 491):7- 11.

11. 通讯作者. Subsoiling during summer fallow in rainfed winter-wheat fields enhances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J]. PLOS ONE, 2021, 16(1): e0245484.

12. 第一作者. 不同浓度FeSO4浸种对小麦芽苗菜生长和生理活性物质的影响. 种子, 2020, 3912: 44-50.

13. 通讯作者. 耕作方式对晋中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20, 482: 233- 237.

14.通讯作者. 山西省冬小麦生产潜力时空分布与气象因子分析[J]. 作物杂志, 20201):161-167.

15. 第一作者.Carbon footprint of dryland winter wheat under film mulching during summer-fallow season and sowing method on the Loess Plateau[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8, 95: 12-20.

16. 第一作者.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tillage practices under a wheat‐maize double cropping system[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18, 29: 1555-1564.

17. 第一作者.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response to tillage practices during summer fallow of dryland winter wheat field on the Loess Plateau[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8, 25, 1070-1078.

18. 第一作者. Dynamics of carbon footprint of maize production with different functional units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J]. Pakist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8, 55(3):489-496.

19. 第一作者.  基于生命周期法评价山西省2004—2013年小麦碳足迹动态及其构成解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7, 22(10): 15-25.

20. 第一作者. Carbon and nitrogen footprint of double rice production Southern China[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6, 64: 249-257.

21. 第一作者. Effects of tillage system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in a double paddy cropping system in Southern China[J].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15, 153: 161-168.

22. 第一作者.农作措施对我国稻田生态系统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11): 1-9.

23. 第一作者. Assessment of carbon sustainability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systems in a double rice cropping system in Southern China[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2014, 19(9): 1581-1592.

24. 第一作者.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氮效应的影响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13,33(19): 6006-6013.

七、专著教材

1. Ma S T, Zhao X, Pu C, Liu Y, Lal R, Xue J F*, Zhang H L*. Enhancing soil organic carbon by managing nitrogen in China. In: Soil nitrogen use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Lal R, Stewart B A, (Eds). CRC Press, Boca Raton London, New York. 2018. pp: 231-253.

2. Xue J F, Zhao X, Zhang H L. N2O emission in paddy soils. Encyclopedia of Soil Science, Third Edition. CRC Press, Boca Raton London, New York. 2017, pp.1559-1561.

八、成果专利规程

1. 祁泽伟, 薛建福, 崔福柱, 林文, 孙敏, 乔月静, 简易土壤水分扩散率测定仪, 2020.07.07, 中国, ZL201921907145.4

2. 薛建福, 祁泽伟, 杨文彪, 李莹, 高志强, 李廷亮, 基于环刀法下简易型土壤导水率测定仪, 2019.06.05, 中国, ZL201821911133.4

3. 薛建福, 刘彩霞, 高志强, 李慧, 杜天庆, 杨珍平, 旱地防土样掉落取土器, 2017.11.14, 中国, ZL201720258127.2

4. 薛建福, 杨珍平, 杜天庆, 高志强, 马娟娟, 苏琳琳, 简易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测定仪, 2016.12.07, 中国, ZL201620547646.6

九、荣誉奖励

1. 20226月,获山西农业大学2022年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2. 20219月,山西省第十七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指导教师;

3. 20219月,获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2021年“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4. 20216月,获山西农业大学2021年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5. 20213月,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6. 20205月,获2019年度“五四青年标兵”称号;

7. 20193月,入选2018年度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

8. 20191月,获山西农业大学“晋农新秀”;

 

上一条:王爱萍

下一条:杜天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