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步曲(Sucrea jujuba Chu),别名枣尺蠖、枣尺蛾,属于鳞翅目,尺蛾科。
此虫普遍发生于我国枣产区,以北方枣区受害最重。该虫在大发生年份时,除危害枣外,还可为害酸枣、苹果、梨、桃、花椒、杏、李、葡萄、杨、柳、榆、刺槐、花生、白薯、豆叶、刺儿菜、甜根草等,尤其近几年来在山西、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为害苹果十分严重。
以幼虫危害枣芽、花蕾及叶片。当枣芽萌动露绿时,初孵幼虫即开始危害嫩芽,因此,群众称之为“顶门吃”,严重年份可将枣芽吃光,形成“干枝梅”,造成大量减产。枣树展叶开花时,幼虫长大,食量明显大增,能将全部树叶及花蕾吃光,不但当年造成绝产,而且影响来年座果。在苹果树上发生时,也危害嫩叶、花蕾及叶片,严重时也会将叶片蚕食,仅留叶脉,对苹果树当年及来年的产量影响很大。
形态识别
成虫: 雄虫体长12~13 mm,翅展约35 mm;体翅灰褐色,深浅有差异。头具长毛,头顶混有鳞片。触角双栉状、棕色,背面覆有白鳞,栉齿上的微毛灰白色,密而长。喙极微弱,下唇须短而多长毛。胸部粗壮,密生长毛及毛鳞,前胸领片后缘有黑边,肩片被灰色长毛。前翅灰褐色,外横线和内横线黑色,两者之间色较淡,中横线不太明显、中室端部有黑纹,外横线在M3处折有角状,前翅Sc与R分离。后翅中部有一条明显的黑色波纹状横线,其内外还各有1条,但不明显,中室端有黑纹。中足和后足只有一对端距。腹部背面棕褐色,密被刺毛和鳞片。雌虫体长约15 mm左右,灰褐色,触角丝状,背面覆灰鳞而呈锯状。喙退化,下唇须被短毛。前后翅均退化。腹部背面密被刺毛和毛鳞。产卵器细长,管状,可缩入体内。
卵: 椭圆形,有光泽。长径0.9~1 mm,短径约0.8 mm左右。数十粒或百粒卵产在—起呈块状。初产时淡绿色,后渐变为淡褐色,近孵化时为暗黑色。
幼虫: 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37~40 mm,灰绿色或灰褐色,具25条灰白色纵条纹,头部淡黄褐色密布黑褐色斑点,胸足3对,腹足、臀足各1对,胸部有6个白环。初孵幼虫全体褐色,具5条白色横环纹,龄期平均6 d;2龄幼虫深绿色,体具7条白色纵纹,龄期平均7 d;3龄灰绿色,体具13条白色纵纹,龄期平均5 d;4龄灰褐色,体具13条黄色与灰白色相间的纵纹,龄期平均
5 d。
蛹: 体长14~18 mm,纺锤形,紫褐色。腹末分2叉呈“Y”字形,基部两侧各有一小突起。雌、雄可由腹面触角纹痕加以区别。
生活史及习性
枣步曲在我国各枣区均1年发生1代,极少数个体2年发生1代,均以蛹在树冠下0.7~1 cm深的土层中过冬或越夏。在山西晋中、吕梁地区;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当柳树发芽、榆树开花时,成虫开始羽化出土。4月中旬至下旬,当苹果展叶、枣树萌芽之际,成虫羽化出土进入盛期。5月上、中旬,当杏花落、榆钱散之际为羽化末期,羽化出土期长达50多天。田间落卵初期在4月上旬,盛期在4月中、下旬,末期在5月上、中旬。当枣芽萌动露绿时,卵开始孵化,当枣树展叶、苹果落花时,田间卵孵化进入盛期,当枣树初花、苹果座果时,卵的孵化进入末期,即4月下旬为初期,5月上、中旬为盛期,5月下旬为末期。幼虫老熟后即入土化蛹越夏、越冬。
成虫羽化后,雄虫爬到树干阴面或地面杂草上静伏,雌蛾则先在土表潜伏,然后爬到地表。傍晚大批爬行上树。成虫羽化后不进行营养补充,当日即可交尾,次日产卵,交尾活动一般在傍晚开始,以20时至凌晨2时为最多。雌雄性比接近2:1。雌雄异型,雌蛾无翅靠爬行上树,雄蛾可飞到树上或在地面找雌蛾交尾,成虫一般交尾1~2次,每次交尾历时2~15分钟,多数在4~6分钟。成虫寿命最短5 d。最长可达16 d。
成虫交配后的第2~3 d为产卵高峰期,卵成块产于枣树主干、主枝粗皮缝隙内,或产在树干基部石块、土缝下。每雌产卵1~13块不等,平均5.5块,每雌产卵量为245~1 248粒不等,最多可达1 800粒,一般产卵量为干余粒。卵块形状不规则,卵粒排列多为一层,亦有堆积2~3层者。田间每卵块最多有卵344粒,最少14粒,平均197粒。卵块的大小与卵粒的多少主要与产卵处的缝隙度有关,缝隙密度越大,卵块越小,卵粒越少。同一卵块从第1粒卵开始孵化到整个卵块孵化结束,约经4~8 h。同一成虫所产卵一般需经3~4 d才能孵化完毕。卵期最长34 d,最短14 d,平均22 d。卵孵化率最高达100%,最低为77.26%,平均96.25%。
初孵幼虫出壳后迅速爬行,具有明显向上、向高处爬行,遇惊扰吐丝下垂,随风飘荡的习性。这对于初孵幼虫极早觅食和群体扩散是十分有利的。1~2龄幼虫爬过的地方即留下虫丝,故嫩叶受丝缠绕难以生长。随着虫体积龄期的增加,食叶、食花量递增,抗药性增强。1龄幼虫食量最小,占幼虫期总食量的0.57%;以5龄幼虫食量最大,占幼虫期总量的87.08%,1头幼虫一生平均食叶150.46叶,食枣花559.03个。1~3龄幼虫危害轻,4~5龄为暴食阶段,其食量占幼虫期总食量的90%以上。因此大田防治枣步曲时,一定要把幼虫消灭在3龄以前。幼虫有假死性,遇惊找即吐丝下垂,幼虫期为32~39 d。老熟幼虫沿树干不爬或吐丝下垂入土作土室经6~7 d化蛹,并以滞育蛹越夏、越冬。即蛹在土中经历了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两个阶段;滞育蛹具有滞育的习性。田间滞育解除时间为1月下旬;完成冬季滞育需经历田间冬季低温3个月以上。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对越冬蛹分布的影响个枣步曲以蛹在枣树、苹果树等寄主的树冠下的土中越夏、越冬。据研究报道,在枣园以距主干1.65 m以内,13 cm以上的土壤中越冬蛹最多,占90%以上,特别是集中分布于距主干1 m以内(占68.4%),土深7 cm以上(占58.93%)的土层内。越冬蛹在苹果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苹果树冠下的树盘内,且以距主干33~66 cm内分布最多(占64.4%),树盘边缘土堰上次之(占21.6%)树盘以外最少(占14%)。其分布深度主要集中在13 cm以上的表层土内(占总蛹数的90.72%)。其中表层土内7 cm左右处越冬蛹最多(占61.4%)。总之,不论枣树或苹果树,其分布都表现出越接近树于基部越冬蛹所占比例越大的趋势。
越冬蛹的分布深度还因其它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平川地区大于山丘地区,秋地大于麦田,阳坡地大于明坡地,草荒地大于耕作地,沙土地大于黏土地。
越冬蛹的自然死亡率很高,据在山西太谷、交城调查,1976年为65.2%,1977年为60.8%,1978年为61.4%,1979年为42%,平均为59.85%。据调查研究,越冬蛹死亡率的大小。除与气候特别是温度和降雨有关外,主要与越冬蛹的分布深度有关,即越近地面的蛹,其死亡率越高,3~13 cm深的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88.8%。
2.温、湿度对成虫羽化出土及卵期的影响。成虫羽化出土迟早与高峰主要决定3~5月份的气温。土温和降雨情况。当春季候平均气温高于7℃,5 cm土温高于9℃时,成虫开始羽化出土。平均气温达11~15℃,土温达到12~16℃时,成虫羽化出土率达高峰。平均气温超过17℃,土温超过19℃时,成虫停止羽化出土。所留滞育蛹可隔年羽化,据统计,隔年羽化率占总越冬蛹数的1.4%~1.6%,造成少数个体2年发生1代。3~5月特别干旱的年份,可抑制成虫羽化出土,当年发生危害轻,如此时遇到多的降雨,由于降雨而推迟了羽化出土的时间和高峰期,但由于土壤湿度大,质地疏松,有利于成虫羽化出土,且羽化出土整齐,数量大,发生危害也特别严重。
卵期的长短与气温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卵期平均气温越高,卵期越短。据测定,平均温度为15℃时,卵期为17 d,13℃时为
20 d,12℃时为25 d。
3.寄主植物对幼虫发育的影响。试验表明:取食枣叶的幼虫发育最快,幼虫期平均为32 d,取食苹果叶的幼虫发育次之,幼虫期为33.5 d,取食桃叶的发育最慢,幼虫期为34.4 d。
4.天敌的影响。枣步曲的天敌种类很多,对控制枣步曲的发生起着一定的作用。主要的天敌种类有枣步曲寄蝇(Frontina 1aetaMeigen)寄生率可达40%左右,家蚕迫寄蝇(Erorista sorbi11ans Wiedemann),枣步曲肿财姬蜂(Bary1ypa sp.),后两种在山西混合,寄生率高达59%。此外,还有枣步曲核型多角体病毒(Sucra iujuba NPV),对枣步曲幼虫有很强的致病力,是一种很有利用价值的生物防治病原。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1.发生区测报。在土壤封冬前或解冬后,在有枣步曲发生的枣林区的枣树树冠下,调查距主干1.65 m以内,深13 cm以上的土壤中越冬蛹。当每株有蛹小于1头时可不防;在2~4头/株时为一般防治区;5头/株以上时为重点防治区。
2.发生期测报。枣步曲发生区确定后,可根据温度与物候期确定枣步曲发生的时间。具体方法有:
(1)温度预测法。3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候均气温高于7℃,5 cm土温高于9℃时,即可预报成虫开始羽化出土;当候均气温达到11~15℃,5 cm土温达到12~16℃时,即可预报成虫发生高蜂期;当候均气温超过17℃,5 cm土温超过19℃时,即为成虫发生末期。然后根据成虫出现日期,加上产卵前期和卵期,即为幼虫孵化期和喷药防治最佳日期。
(2)物候预测法根据多年来防治枣步曲的经验得出:柳树发芽、榆树开花时,枣步曲成虫开始羽化;苹果展叶、枣树萌芽时,枣步曲成虫大量羽化;枣树展叶、苹果落花时,枣步曲卵孵化达盛期;枣树初花、苹果座果时卵孵化已经完毕。
3.发生量测报。可依据前一年的越冬两量和当年5月降雨量预测当年枣步曲的发生量。如果上年越冬蛹基数小,当年5月雨量大,则当年枣步曲幼虫发生轻;如果上年越冬蛹基数大,当年5月雨量小,则当年幼虫发生重。
防治技术
枣步曲的特点是雌蛾无翅,发生不集中,产卵量大,幼虫危害时间长,食量大,因而难予集中消灭,因此防治枣步曲应以树下防治为重点,集中消灭雌蛾或阻止雌蛾和其幼虫上树产卵或为害。在做好树下防治的基础上,消灭树上部分漏网幼虫。
1.阻止雌蛾及初孵幼虫上树。在枣步曲成虫羽化出土前,在树干基部距地面10 cm处绑一条10 cm宽的塑料薄膜1圈,要求与树干紧贴,接头处用钉书钉或塑料胶布粘合或钉牢。塑料带下缘用土压实,并用细土做成圆锥状小土堆,土堆基底开小沟,沟内撤1:10的敌百虫毒土或1%的1605,或辛硫磷粉剂,可消灭绝大部分上树雌蛾。当地面卵块即将孵化前,在塑料带上涂一圈黏虫药膏(由黄油10份、机油5份、50%乙基1605乳油1份混配而成)可以全部粘杀上树幼虫。
2.绑草绳诱卵法。在塑料薄膜带下绑—圈草绳,可诱集雌蛾在草蝇缝隙内产卵、至卵接近孵化期时,将草绳解下烧掉或深埋。
3.树上喷药防治法。在卵孵化高峰期或成虫羽化高峰后约25 d左右进行用药,保证将幼虫消灭在3龄前。如果虫口密度大,发生重的枣园。结合调查、应在第1次用药后约半个月用第2次药,使用的药剂有50%巴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辛硫磷乳油2500倍液,50%马拉松乳油1 500倍液,90%敌百虫乳油1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这两种药剂在苹果树生理落果前禁用,有药害),2.5%溴氰菊酯乳油8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8000倍液,20%来福灵乳油8000倍液,2.5%功夫乳油8 000倍液,35%甲基硫环磷乳油2 000倍液,25%杀虫脒水剂500倍液,以上农药均有理想的防效;另外幼虫期也可使用、苏云金杆菌、杀螟杆菌、青虫菌、7216(100亿孢子/g)以每g稀释液含孢子量为0.5亿个左右为宜,防效也很好。
4.其他防治办法。如秋季或初春挖蛹,成虫羽化期捕捉成虫,刮树皮杀卵,利用枣步曲幼虫具有假死性震虫捕杀,山区水源缺乏的地区可利用741敌敌畏插管烟雾剂放烟40分钟左右,幼虫死亡率可达87.3%。
5.保护和利用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