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库 
 专题讲座库 
 素材资源库 
 专业知识检索系统 
 演示虚拟仿真实训 
 试题库系统 
 作业系统 
 考试系统 
关键词
 
当前位置: 精品课程>>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扩展资源>>案例库>>正文
蟋蟀类
2013-12-06 23:53  

  蟀别名油葫芦,北方俗称蛐蛐,属直翅目,蟋蟀科。我国已知蟋蟀有185(亚种),其中为害农田的蟋蟀主要种类有大蟋蟀(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和北京油葫芦(异名Teleogryllus mitratus Burmeister(Teleogryllus e mma )(Ohmachi et Matsunra)等。

  大蟋蟀属于我国南方性害虫,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台湾、云南、贵州等省(),是南方旱地作物主要害虫之一。北京油葫芦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华北地区发生更重,是造成为害的主要蟋蟀种类。

  蟋蟀是一类多食性害虫,寄主范围较广泛,能为害花生、大豆、甘薯、麦类、高粱、玉米、稻、甘蔗、芝麻、瓜类,蔬菜,棉花等幼苗以及柑橘、桃等果树和林木的幼苗。以成、若虫在地下为害植物的根部,在地面食害小苗,切断嫩茎,造成严重缺苗断垄,甚至翻犁改种;也能咬食寄主植物的嫩茎、叶、花蕾、种子和果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形态识别

  1.大蟋蟀

  成虫: 体长3040 mm,暗褐或棕褐色。头部较前胸宽,复眼间具Y形纵沟。触角丝状,约与身体等长。前胸背板前方膨大,前缘后凹呈弧形,背板中央有1细纵沟,两侧各具一近三角形的黄褐纹。后足腿节粗壮,胫节背方有粗刺两列,每列45个。腹部屋须长而稍大。雌虫产卵管短于尾须。

  卵:长4.5 mm左右,近圆筒形,稍有弯曲,两端钝圆,表面平滑,浅黄色。

  若虫: 外形与成虫相似,体色较淡,随龄期增长而体色逐渐转深。若虫共7龄,2龄以后出现翅芽,若虫的体长与翅芽的发育随龄期的增大而增长。

  2.北京油葫芦

  成虫: 体长2225 mm。体背黑褐色,有光泽。腹面为黄褐色。头顶黑色,复眼周围及面部橙黄色,从头背观两复眼内方的橙黄纹“八”字形。前胸背板黑褐色,隐约可见1对深褐色羊角形纹,中胸腹板后缘中央有小切口。前翅黑褐色有光泽,后翅端部露出腹末很长,形如尾须。后足胫节背方有刺56对、端距6个。

2-48 北京油葫芦成虫
(引自徐公天《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色图谱》)

  卵:长2.54 mm,略呈长筒形,两端略尖,乳白色,微黄,表面光滑。

  若虫共6龄,成长若虫2122 mm。体背面深褐,前胸背板月牙形明显。雌若虫产卵管较长,露出尾端。

  生活史及习性

  大蟋蟀1年发生1代,以35龄若虫在土穴中越冬。广东和福建南部每年3月上旬越冬若虫开始大量活动,35月出土为害各种农作物的幼苗。56月成虫陆续出现,7月为成虫盛发期,9月为产卵盛期。1011月新若虫常出土为害。12月初若虫开始越冬。

  成、若虫均穴居生活,昼伏夜出,成虫多11虫。洞穴左右弯曲,每个洞穴口都堆积一堆松土,这是洞穴内有大蟋蟀的标志。成虫和若虫都喜食植物的幼嫩部分,各种作物的苗期受害最烈,咬断嫩茎后拖回洞中蛆食,有时也会把咬断的嫩茎弃于洞外。雨天一般不出来活动,以储备的食料为食,但若食物耗尽,也见有出来寻食。闷热的夜晚出洞活动最盛,也是毒饵诱杀的最好时机。

  成虫产卵于洞底,常30401堆,单雌产卵500粒以上。卵期1530 d,若虫期240270 d。初孵若虫一般群居洞中,数日后分散营造洞穴独居。成虫和若虫具自相残杀习性。大蟋蟀性喜干燥,多发生于沙壤土或沙土,植被稀疏或裸露、阳光充足的地方,潮湿的壤土或黏土中很少发生。

  北京油葫芦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在山东、河北、陕西等省,越冬卵于次年4月底或5月初开始孵化,5月为若虫出土盛期,立秋后进入成虫盛期,910月为产卵期,10月中、下旬以后,成虫陆续消亡。

  成虫昼伏夜出,喜隐藏在潮湿地面的积草堆下,对黑光灯、萎蔫的杨树枝叶、泡桐叶等有较强趋性。成虫交尾后26日即可产卵,卵多产在杂草郁闭的地头、田埂等处23 cm深的土中,产在地表的卵不能孵化,无植被覆盖的裸地很少产卵,常45粒成堆,单雌产卵34114粒。成、若虫均喜群栖。若虫共6龄,低龄若虫昼夜均能活动,4龄后昼伏夜出。

  防治技术

  (1)灯光诱杀成虫。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

  (2)堆草诱杀。根据油葫芦喜藏身于草堆的习性,在田间按5m×3m间距放一堆厚度为10 cm的杂草,次日揭草集中捕杀,或在草堆下放毒饵或撒施敌百虫粉等进行毒杀。用杨树枝或泡桐叶也可取得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3)毒饵诱杀。用90%晶体敌百虫50 g,加适量水稀释,拌入5kg炒香的棉籽饼或麦麸或南瓜碎块、青菜残叶或杂草的碎段中,配成毒饵。选择无月闷热的傍晚,每公顷顺垄撒施45 kg

  (4)喷雾。每公顷用20%氰戊菊酯乳油450 mL兑水喷雾,施药时宜从田块四周向田中心推进。

  (5) 撒施毒土。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900 mL,拌细土1 125 kg,撒入田中。

  (6)人工捕杀。在雨后或土壤较湿软的时期,根据该虫洞口土堆出现情况,进行挖洞捕杀;或扒开洞口松土,用药液(如敌敌畏1 000倍液)灌洞,可以杀死其中的成虫和若虫。

  (7)秋后或早春实行深耕翻,能降低北京油葫芦的孵化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