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国内除西藏、新疆尚未报道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铜绿丽金龟以气候较湿润且多果树、林木的地区发生较多,是我国黄淮海平原粮棉区的重要地下害虫。
黄褐丽金龟属丽金龟科,在我国分布较广,除西藏、新疆尚未有记录外,其分布遍及各省(区),但分布区主要在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在砂壤土地带、黄河故道发生严重。
黑绒鳃金龟属鳃金龟科,我国除西藏、新疆无报道外,各省(区)均有发生,但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尤以山区发生严重。

图2-21 蛴螬为害幼苗根部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

图2-22 蛴螬为害花生幼苗根部和果荚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
形态识别
1.大黑鳃金龟

图2-23 大黑鳃金龟成虫(于洪春摄)

图2-24 大黑鳃金龟幼虫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
表2-3 3种大黑鳃金龟成虫区别
特征 |
东北大黑鳃金龟 |
华北大黑鳃金龟 |
华南大黑鳃金龟 |
前胸 |
|
|
背板侧缘全为微小具毛缺刻所断 |
臀板 |
臀板弧形,顶端呈球形 |
臀板后缘较直,顶端虽钝,但为直角 |
臀板较狭小,隆凸顶点在上半部或近中部 |
雄性外生殖器 |
阳基侧突下部分叉,成上下两突,上突呈尖齿状,下突短钝,不呈尖齿状 |
阳基侧突下部分叉,成上下两突,两突均呈尖齿状 |
阳基侧突下突鸟嘴状,中突突片3个皆舌状 |
2. 暗黑鳃金龟
成虫:体长17~22 mm,宽9.0~11.5 mm。暗黑色或红褐色,无光泽。前胸背板前缘具有成列的褐色长毛。鞘翅两侧缘几乎平行,每侧4条纵肋不明显。前足胫节外齿3个,中齿明显靠近顶齿。腹部臀节背板不向腹面包卷,与肛腹板相会合于腹末。
卵:初产时长椭圆形,长约2.5 mm,宽约1.5 mm;发育后期呈近圆球形,长约2.7 mm,宽约2.2 mm。
幼虫: 3龄幼虫体长35~45 mm,头宽5.6~6.1 mm。头部前顶毛每侧1根,位于冠缝旁。内唇端感区刺多为12~14根,在感区刺与感前片间除具6个较大的圆形感觉器外,尚有9~11个小圆形感觉器。肛门孔呈三射裂缝状。肛腹板后部覆毛区无刺毛列,只有钩状毛散乱排列,约为70~80根。
蛹:体长20~25 mm,宽10~12 mm。尾节三角形,2尾角呈钝角岔开。

图2-25 暗黑鳃金龟成虫(于洪春摄)
3.铜绿丽金龟

图2-26 铜绿丽金龟成虫(于洪春摄)
4. 黄褐丽金龟
成虫:体长13~17 mm,体隆起呈长椭圆形。体背黄褐色具光泽,体腹面淡黄色。前胸背板隆起,最宽处位于靠近鞘翅基部之间,前边收缢,侧缘中段外扩,中段前是直的,中段后微呈弧形。鞘翅长卵形,最宽处在中间,鞘翅纵肋不显。前足胫节具2外齿,前、中足大爪分叉,3对足的基节、转节和腿节为淡黄褐色,胫节和跗节为棕黄褐色。

图2-27 黄褐丽金龟成虫(于洪春摄)

图2-28 黄褐丽金龟
1.成虫 2.前足末跗节及爪 3.幼虫头部正面 4.幼虫内唇 5. 幼虫肛腹片
6.幼虫肛背片(1)骨化环(2)臀板(仿张治良等)
幼虫:老熟体长25~36 mm。头部前顶毛每侧5~6根,排成1纵列。内唇端感区具感区刺3根,圆形感觉器7~9个,其中4~5个较大。感前片,内唇前片明显并连在一起。肛腹片后部覆毛区中间的刺毛列由短锥状(多数12~15根)和长针状(多数11~13根)两种刺毛组成,位于前部的短锥状刺毛占刺毛列全长3/4,后部长针状刺毛占1/4,长针状刺毛向后呈“八”字形岔开,肛背片后部有由骨化环(细缝)围成的圆形臀板。肛门孔呈横裂状。
5. 黑绒鳃金龟
成虫:体长6.2~9.0 mm,宽3.5~5.2 mm,卵圆形,前狭后宽,黑色或黑褐色,有丝绒般闪光。唇基黑色,光泽强,前缘与侧缘微翘起,中间纵隆。触角9节,鳃片3节。前胸背板横宽,两侧中段外扩,密布细刻点,侧缘列生褐色刺毛。鞘翅侧缘微弧形,边缘具稀短细毛,纵肋明显。前足胫节具2外齿,爪具齿。臀板三角形,密布粗大刻点。
卵:长1.2 mm,椭圆形,乳白色,光滑。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4~16 mm。两侧颊区触角基部上方具1圆形暗斑(伪单眼)。头部前顶毛每侧1根。内唇端感区感区刺3根,其前缘具2个大的圆形感觉器。肛腹片后部覆毛区满布顶端尖弯的刺状刚毛,前缘双峰状,中间裸区楔状,楔尖朝向尾部,将覆毛区一分为二。刺毛列位于覆毛区后缘,由16~22根锥状刺毛组成,呈横弧状排列,其中间明显中断。

图2-29 黑绒鳃金龟
1.成虫 2.前足胫节 3.幼虫头部正面 4.幼虫内唇 5.幼虫肛腹片(仿张治良等)

图2-30 黑绒鳃金龟成虫
蛹:长8~9 mm,腹部第1~6节背板中间具横峰状锐脊。尾节近方形,后缘中间凹人,两尾角长。雄蛹臀节腹面可见隆起的外生殖器;雌蛹臀节腹面平坦,生殖孔位于基缘中部。
生活史与习性
华北大黑鳃金龟在山东、山西、河北、安徽等省,越冬成虫4月中旬开始出土,盛发期在5月上、中旬,5~8月产卵,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卵孵化盛期,8月以后幼虫进入2龄,为害夏播作物。10月中旬以后,幼虫开始向深土层转移、越冬。
华南大黑鳃金龟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其发育历期为:卵期15~31 d,幼虫期为106~156 d,蛹期为12~35 d,成虫寿命雄虫为183~236 d,雌虫为197~259 d,完成1代需142~202 d。
大黑鳃金龟在2年1代区越冬虫态既有幼虫,又有成虫。以幼虫越冬为主的年份,次年春季麦田和春播作物受害重,而夏秋作物受害轻;以成虫越冬为主的年份,次年春播作物受害轻,而夏秋作物受害重,出现隔年严重为害的现象。
暗黑鳃金龟在苏、皖、豫、鲁、冀、陕、辽等省1年发生1代,以3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少数以成虫越冬。以成虫越冬的,越冬成虫于翌年5月出土,成为春季为害的有效虫源。越冬幼虫一般春季不为害,于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化蛹盛期。6月初至8月中、下旬为成虫发生期。7月下旬为卵孵化盛期,初孵幼虫即可为害,8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在辽宁,幼虫在春(5月)、秋(8月~10月)两季为害。
暗黑鳃金龟发育历期在山东高密卵期8~13 d,1龄幼虫平均17 d,2龄幼虫16.7 d,3龄幼虫280.5 d,蛹期20 d。在安徽合肥卵期8.6 d,1龄幼虫平均15.6 d,2龄幼虫17.4 d,3龄幼虫232.2 d,蛹期21.5 d,成虫60 d。
成虫昼伏夜出,具有群集性,趋光性强,飞翔能力强,具有假死习性,遇惊则坠地。成虫有隔日出土习性,多在灌木、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上交配,产卵于2~22 cm深的土层中,以5~20 cm卵量最多。成虫喜食榆、加拿大杨、梨、花生、大豆等叶片。幼虫在大豆、花生、甘薯、玉米、麦类等作物田为害严重,以3龄幼虫食量大,危害最重,且能转株为害。幼虫在田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型。
在辽宁5月上、中旬,越冬幼虫有短时间为害,5月下旬进入预蛹期。6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成虫羽化出土盛期为7月上、中旬。8、9月是幼虫为害盛期,秋季主要取食花生和甘薯。10月中旬大多数以3龄幼虫、少数以2龄幼虫开始越冬。
在河北沧州越冬幼虫4月活动,5月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虫盛发,6月下旬开始产卵,7月即孵化幼虫,至10月全部进入3龄,12月起以3龄幼虫越冬。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10 d,1龄幼虫25 d,2龄幼虫23.1 d,3龄幼虫279 d,蛹期9 d,成虫30 d。
成虫通常昼伏夜出,20~22 h是活动高峰。成虫有假死性,趋光性强,对黑光灯敏感,灯诱数量雌性明显多于雄性。成虫食量大,喜食杨、柳、苹果、梨、核桃、海棠、桑、葡萄、榆、豆类作物等的叶片,是林木果树上的重要害虫。每雌产卵约30~40粒,多散产,主要集中产在3~10 cm深的土层。幼虫化蛹时,脱下的皮不皱缩,在体背部裂开脱下,此与大黑鳃金龟和暗黑鳃金龟不同,便于田间调查时区别。
黄褐丽金龟在华北、东北等地均为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越冬幼虫于翌春气温回升后上移为害春播作物刚播下的种子和幼苗,4~5月开始化蛹,化蛹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河北沧州地区,成虫于5月上旬始见,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出现高峰期。成虫出土后1周左右田间开始见卵。在河北迁安卵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底,卵孵化盛期在7月上旬至8月初。8月中、下旬幼虫大部分进入2龄期,此时严重为害花生嫩果。秋季小麦播种后,部分幼虫为害小麦,10月下旬3龄幼虫下移越冬。在东北成虫盛发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卵期13~22 d,大多14~19 d,平均16.6 d。1龄幼虫历期平均20.3 d,2龄期平均27.5 d,3龄幼虫历期平均275 d,整个幼虫期为322.8 d。蛹期7~18 d,平均10.4 d。成虫寿命7~17 d,平均13 d。成虫产卵前期平均5.3 d。
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强。成虫产卵散产于5 cm土中,每雌产卵平均25.3粒。幼虫主要为害农作物、蔬菜、幼树及苗木的根部,是我国北方旱作地区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种类。该虫在砂壤土地带发生较重。
黑绒鳃金龟在北京、河北、辽宁、陕西、甘肃等地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20~30 cm土壤中越冬。越冬成虫在翌年4月下旬至5月初,平均气温在10 ℃以上时,成虫大量出土。成虫出土期,北京为4月上旬至6月中旬,盛期为5月上、中旬;辽宁西部为4月上、中旬至6月间,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江苏北部为4月上旬至6月上旬;河北4月中旬出土活动,4月末至6月上旬为成虫出土盛期;在甘肃陇东4月上旬开始活动,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越冬成虫一般在次年春季气温升高后遇降雨大量出土,为害小麦、玉米、大豆、甜菜、蔬菜等多种农作物幼苗和多种果树、林木的叶片和嫩芽,为害期可达80 d,所以黑绒鳃金龟以成虫为害为主。6~8月为幼虫生长发育期。
黑绒鳃金龟在河北沧州卵期5~10 d,幼虫期约80 d,蛹期11 d;在辽宁卵期5.2~18.3 d,幼虫期65.2 d,蛹期14~16 d;在甘肃泾川卵期13~38 d,幼虫期约70~80 d,蛹期23 d。
成虫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和假死性。雌成虫产卵前期10 d,产卵于10~20 cm的表土层中,卵多单产,一生产卵数粒至百粒。幼虫取食腐殖质及植物的地下部分,对作物的根部有一定为害,但为害一般不重。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防治技术
表2-4 常用药剂种子处理表
作物 |
种子量(Kg) |
农药种类 |
药量(Kg) |
加水量(Kg) |
堆闷时间(h) |
玉米、高粱、谷子 |
600~1000 |
50%辛硫磷乳油 |
1 |
60~100 |
12~24 |
玉米 |
400~500 |
40%甲基异柳磷乳油 |
1 |
40~50 |
12~24 |
甜菜 |
500 |
40%甲基异柳磷乳油 |
2.5 |
150 |
12~24 |
马铃薯 |
1000 |
40%甲基异柳磷乳油 |
1 |
5 |
12~24 |
玉米 |
1000 |
25%对硫磷微胶囊剂 |
1~2 |
100 |
12~24 |
大豆 |
1000 |
50%辛硫磷乳油 |
1 |
100 |
12~24 |
花生 |
800 |
50%辛硫磷乳油 |
1 |
20 |
12~24 |
花生 |
800 |
45%辛吡乳油 |
1 |
20 |
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