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库 
 专题讲座库 
 素材资源库 
 专业知识检索系统 
 演示虚拟仿真实训 
 试题库系统 
 作业系统 
 考试系统 
关键词
 
当前位置: 精品课程>>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扩展资源>>案例库>>正文
棉蚜
2013-12-06 23:41  

7-3 棉蚜分泌的蜜露

7-4 棉蚜
1.
有翅孤雌成蚜 2.无翅孤雌成蚜 3.有翅若蚜 
4.
雌雄性蚜交配 5.棉花被害状 6.性雌蚜产卵
(引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

  棉黑蚜(cotton black aphid)。又名紫团蚜。分布于西北内陆棉区的新疆、宁夏和甘肃,全新疆都有分布,其中北疆发生较南疆为重。寄主植物有棉花、苦豆和苜蓿。常群集在棉苗嫩头、子叶、真叶反面吸食汁液,幼叶弯曲皱缩,生长点枯萎脱落。由于顶芽生长受阻,造成腋芽丛生,形成粗短畸形、多枝丛生的棉株,生长停滞15 d以上,致使棉苗发育迟缓,甚至停滞,霜前花减少,产量下降。

  棉长管蚜(big cotton aphi d)。又名棉无网长管蚜、大棉蚜。国外分布于印度、土耳其、伊拉克、以色列、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俄罗斯,国内仅分布于新疆和甘肃。寄主植物有棉花、苦豆、骆驼刺,也可取食圆叶锦葵、黑绿豆、蚕豆、木田菁、豇豆、甘草、草藤眉豆、芽豆和绿豆等。此虫无群集现象,分散于棉株叶背、嫩枝和花蕾上取食,受害部位出观淡黄色失绿的细小点,叶片不发生卷缩,当虫口密度大时,造成不结铃或落蕾,为害盛期在蕾铃期。

  形态识别

  棉黑蚜(7-5)

  无翅孤雌成蚜:体长约2.1 mm,宽卵形,黑褐色,略被薄蜡粉,稍有光泽。头部黑色,触角6节,短于身体,第6节鞭部为基部的2倍以上。胸部有横斑,缘斑与中侧斑断续;足非全部黑色,有淡色相间。缘瘤位于前胸及腹部第17节背板。腹部第16节背板各斑连成1个大黑斑。腹管长圆管形,由基部向端部渐细;尾片圆锥形,基部有时收缩,中部常收缩。

  有翅孤雌成蚜:触角第3节有感觉圈57个。前翅中脉3支。腹部背面有黑色斑纹。

  棉长管蚜

  无翅孤雌成蚜:体长约3.7 mm,草绿色,有时淡红褐色,被蜡粉。头部中额瘤不显,额瘤显著外倾,呈“U”形。触角6节,稍长于身体,淡色,第26节关节和第6节鞭部与基部相接处为黑色,第6节鞭部长为基部的34倍,第3节基部有小感觉圈13个。腿节顶端、胫节顶端和跗节黑色。腹管为长管形,长约1.5 mm,为体长的1/3以上,端部黑色。尾片圆锥形,长约为腹管的1/3

  有翅孤雌成蚜:触角短于体长,第3节基部2/3处有小感觉圈1020个。前翅中脉3支。

7-1 3种棉花蚜虫孤雌成蚜的主要形态区别

种类特征

棉蚜

棉黑蚜

棉长管蚜

体色

淡黄至淡绿、
深绿、黑绿色

黑褐色至黑色
有光泽,略被蜡粉

草绿色,被有明显蜡粉

触角长度

为体长的3/53/4

为体长的3/53/4

为体长的1.1

腹管

黑色,为体长的1/5

黑色,为体长的1/5

绿色或淡红褐色
为体长的1/31/2

  生活史与习性

7-5 棉黑蚜

  年发生代数不详。以受精卵在土表45 cm的苦豆或苜蓿嫩茎及根茎部越冬。翌春气温达10℃以上时,越冬卵孵化为干母,全部为孤雌蚜,继续在土表根茎上生活,成长后可营孤雌卵胎生,后代仍然是孤雌蚜,繁殖23代后,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产生有翅迁移蚜,迁到刚出土的棉苗上为害,孤雌卵胎生数代,产生有翅侨蚜,飞至其他棉株上。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为害盛期,6月底至7月初气温达2325℃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部分在苜蓿上越夏。9月中旬后在苜蓿上产生雌蚜和雄蚜,交配后产卵越冬。

  棉长管蚜

  以卵在骆驼刺、甘草上越冬。春季当气温上升到10℃时越冬卵开始孵化,南疆一般在3月下旬。5月间迁入棉田为害,为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上旬数量下降,之后又稍有回升。秋末随着棉株衰老,迁回越冬寄主产卵越冬。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棉黑蚜

  棉黑蚜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623℃,低于16℃对有翅蚜起飞不利,高于25℃繁殖受到抑制。天敌有蚜绒螨、蚜茧蜂、瓢虫、草蛉、食蚜蝇、蜘蛛等。

  棉长管蚜

  棉长管蚜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27℃,以2025℃最适宜。适宜的相对湿度为36%57%,一般为50%左右。天敌种类与棉蚜相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