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考试时间 2009.06 考试方式 闭卷 成绩 f
题 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核总分 |
得 分 |
|
|
|
|
|
|
|
评卷人 |
|
|
|
|
|
|
|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名词解释(每词2分,共20分)
1、Ecology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性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
2、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最终输出变量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均有削弱或衰减作用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3、Pupulation种群: 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4、Ecology niche生态位:是由美国学者约翰森提出来的,用以描述不同物种在同一生活小区内可以占据资源的部位。一般强调生物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
5、Bionomic strategies生态对策:即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方式。昆虫的生态对策是其对生态环境适应能力的体现。。
6、年龄组配:是指一个自然种群中各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和同一发育阶段不同发育进度(如各龄幼虫、各级卵、蛹或成虫)的数量比例或所占的百分率
7、临界光照周期:引起昆虫种群50%左右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界限叫做临界光照周期。
8、 竞争排斥原理:两个相似种的竞争结果极少能占领相似的生态位,而是每个种发展成为占有某些特别的食物,并具有不同于它的竞争者的特有生活方式。
9、 内禀增长能力:是指在给定的物理和生物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10、群落多样性(Diversity of community)是群落中物种数和各物种个体数构成群落结构特征的一种表示方法。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群落的演替按出现的起点可分为 原生演替 和 次生演替 ,按引起的演替原因可分为 内因性演替 和 外因性演替 ,按群落代谢特征可分为 自养性演替 和 异养性演替 。
2、隔离种群至少需要 50 个个体,为保持遗传变异性最好拥有 500 个个体。
3、昆虫种群的大小和变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昆虫种群的 内禀增长率(r) 和 环境容量(k) 。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即 基因 、 物种 、 生态系统 和 景观 。
5、 生物 与 环境 是生态环境的两类组分,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6、害虫预测的方法很多按其基本作法可大致分为三类: 统计法 , 实验法和 观察法
7、 期距 就是昆虫两个发育进度之间相距的时间。
8、 历期 是昆虫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所经历的天数。
9、群落的营养结构可以用 食物链 、 食物网 、 生态锥体 来表征。
10、抽样方法一般的分类: 随机抽样 、 顺序抽样 、 分层抽样
11、灾害程度预测及损失估计是在 发生期 、 发生量 等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
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系统的概念及属性
答:系统:是许多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的物质单元或成分的集合体,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成为一个整体(1分)。
系统的属性:
1.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虽是由许多离散亚系统组成,但它们之间却又集合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1分)
2.系统的界限和功能 系统都有一定的范围,这种范围的划分,一是根据系统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二是根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而定。(1分)
3.系统的有序性 有序原则体现在系统内部的层次结构。层次原则提示着系统内部各组成分间存在着包含、隶属、支配、服从等传递关系。(1分)
4.与环境的融合性 人们常把所研究的对象作为系统的中心,而除此以外的一切均视作环境。(1分)
2、简述种及其特点?
答:种的概念: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类种群与其它近似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2分)
种的特点:
A、自然情况下,个体间的自由交配。(1分)
B、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并与其它种群生殖上隔离。(1分)
C、占有一定的地理分布。(1分)
3、何为 “3S”系统,三者的相互关系?
答:“3S”系统是指RS (遥感技术)、GIS (地理信息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
RS (遥感技术)指远距离的探测技术用装在平台上的传感器来收集关于一定对象(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再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对象信息的技术。(1分)
GIS (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表达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信息系统(1分)
GPS (全球定位系统)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导航系统,GPS 用24颗卫星在两万公里高度构成的卫星群发生的信号确定地球空间中任一位置的三维精确的坐标。(1分)
三者的关系:RS 为 GIS信息采集、数据更新的来源,同时在GIS 支持下遥感影像技术处理技术才得以不断发展。GPS的加入,是因为在RS和GIS 的综合系统中所处理的空间数据需要有其空间坐标。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一体化信息处理、信息采集应用技术系统,简称为三“S”技术。(2分)
4、举例说明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
一个群落是由许多物种组成的,群落的性质除取决于各成员质的特征也取决于量的特征,这些种群在量方面的特征又分为物种数目和各种群中个体数量两个方面。任何一个群落,僻如对一个孤立的海岛上的群落来说,决定种群量的因素,经常有五个:(2.5分)
① 历史因素,每个物种移居到这个海岛上来的时间长短。(0.5分)
② 潜在的移居者的数量。也就是移居者原居住地所拥有的潜在能移居的物种有多少。(0.5分)
③ 离潜在移居物种原居住地的距离。(0.5分)
④ 能容纳这些物种的生境大小。(0.5分)
⑤ 这些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如某些种是受抑制正趋于绝灭,还是正在向优势种的方向发展。(0.5分)
四 四、计算题
(15分)
发育期(x) |
每一虫开
始时存活数(Lx) |
死亡
原因(dx*f) |
每一虫期的
死亡数(dx) |
死亡率
(%)qx |
存活率
(%)Sx |
卵期 |
6000 |
捕食、寄生、自然损失 |
2000 |
33.3 |
66.7 |
孵化期 |
4000 |
捕食、寄生、自然损失 |
2000 |
50 |
50 |
1~3龄幼虫期 |
2000 |
捕食、寄生、自然损失 |
500 |
25 |
75 |
4~6龄幼虫期 |
1500 |
捕食、寄生、自然损失 |
500 |
33.3 |
66.7 |
蛹期 |
1000 |
灌溉等 |
500 |
50 |
50 |
成虫 |
500 |
性比
(雌/雄=40:60) |
100 |
20 |
80 |
♀*2 |
400 |
生育力下降 |
200 |
50 |
50 |
全世代 |
空 |
空 |
5800 |
96.67 |
3.33 |
雌蛾的最大产卵量200,平均产卵量120 (每空1分)
其期望卵量=200*(400-200)/2=20000(2分)
实际卵量=120*(400-200)/2=12000(1分)
趋势指数=12000/6000=2.0(2分)
五、 论述题(15分)
根据你所学的生态平衡的知识,论述一下生态平衡的机制及实用意义。
答:1、生态平衡: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适应、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其实质是在特定时间、空间里群体和其所处环境相互关系中种种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相对平衡状态。(3分)
2、生态平衡的机制
生态平衡的实质是在特定时间、空间里群体和其所处环境相互关系中种种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相对平衡状态。(3分)
3、生态平衡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即由不能为动物利用的光能通过植物的吸收转化为动物可以利用的化学能,再通过动植物间营养物质不断地循环,从无机态变为有机态,再由有机态变为无机态,相互不断地转换着,这种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既相互直辖市又相互矛盾,推动着生态系统的变化、发育和演替,同时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动态是指它是在不断变化着,而平衡是指在一定特定时间和空间里又保持着恒定的状态。(3分)
所以生态平衡就是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生物群体之间以及生物群体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而维持着某种恒定的状态。因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都在随时发生变异,但生态系统内具有反馈机制,在遇到外来的干扰或内部的变化时,它有一种反馈或回弹的能力。(3分)
生态平衡包括三方面:即结构、功能和输入、输出物质在数量上的平衡。(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