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考试时间 2010.06 考试方式 闭卷 成绩 f
题 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核总分 |
得 分 |
|
|
|
|
|
|
|
评卷人 |
|
|
|
|
|
|
|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名词解释(每词2分,共20分)
1、食物链:以植物为起点的彼此依存的食物联系的基本结构。
2、生物钟:生物的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受着内在的、具有“时钟”性能的生理机制的控制,这种生理机制称为生物钟。
3、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4、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的结构单元。
5、优势种:在整个群落的不同营养阶层中,在数量或功能上占优势、对整个群落的外貌、性质及功能起着决定性影响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6、害虫预测预报: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作物的物候、气象预报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作出其未来的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等估计,预测害虫未来的发生动态,并提前向有关领导、植物保护部门、治虫工作人员提供虫情苗情报告。
7、发育起点温度:昆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最低有效温度。高于此温度昆虫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
8、信息素:一种由昆虫分泌并释放到体外,以引起同种昆虫其他个体产生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
9、50/500法则:隔离种群至少需要50个个体,为保持遗传变异性最好拥有500个个体。
10、滞育:是昆虫种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本身的生活方式与其外界生存因素间不断矛盾统一的结果,是一种内在的比较稳定的遗传性表现。即使给予适宜的温度或食物条件,也不能阻止滞育的发生。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生态学是 1869 年 德 国生物学家 Haeckel(海克尔)提出。
2. 所谓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指 结构 、 功能 和 输入、输出物质在数量上 的平衡。
3. 系统反馈机制包括 正反馈 和 负反馈 。
4. 群落的结构包括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时间结构 和 营养结构 。
5. 害虫预测的方法有 统计法 、 实验法 和 观察法 。
6. 根据温度对温带地区昆虫的影响可划分为五个温区 适温范围 、 临界致死高温范围 、 致死高温范围 、 临界致死低温范围 和 致死低温范围 。
三、 问答题
(每小题5分,共25分)
1. 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在应用上的局限性。
答:有效积温法则在应用上局限性如下:
a 昆虫的发育速度受温度影响外,还受食物和湿度的影响。而此法则只有在温度对该虫的生长发育起主导作用时,才较为准确。(1分)
b 有效积温法则是以温度与发育速度成直线关系为前提。即在最适温度范围准确而对于高、低适温范围此法反应不出来。(1分)
c计算发育起点(C)与有效积温(K)是在定温下得到的数据与自然变温下不同,变温下较恒温下较快。(1分)
d 注意昆虫实际环境的小气候(1分)
e 昆虫的不同地理种群发育起点也完全不同。(0.5分)
f 无法用某些有滞育阶段昆虫的世代数计算。(0.5分)
2. 频次分步测定的具体步骤有哪些?
答: a、确定调查对象。(0.5分)
b、 选好调查标准地。根据害虫发生的情况和危害程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地。(0.5分)
c、 确定调查方法。包括抽样方案的制定、抽样单位的选择和理论抽样数的确定。(1分)
d、 整理调查结果。列出每个样方的虫口数(X),和实测频次(f)所组成的频次分布统计表,以求出样本方差(S2)和平均数(x)(1分)
e、 按照各分布型的概率通式,计算各项理论概率及其相应的理论次数。(1分)
f、进行卡方检验,测定其实测频次与理论频次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1分)
3. 影响群落丰富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群落丰富度的因素有:
① 历史因素,每个物种移居到这个海岛上来的时间长短。(1分)
② 潜在的移居者的数量。也就是移居者原居住地所拥有的潜在能移居的物种有多少。(1分)
③ 离潜在移居物种原居住地的距离。(1分)
④ 能容纳这些物种的生境大小。(1分)
⑤ 这些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如某些种是受抑制正趋于绝灭,还是正在向优势种的方向发展。(1分)
4. 常用的抽样方法及抽样单位有哪些?
答:常用的抽样方法有:
1、五点抽样 适合于密集的或成行的植物、害虫分布为随机分布的情况,可按一定的面积、长度或植株数量选取样点
2、对角线抽样 有单对角线和双对角线
3、棋盘式抽样
4、分行抽样(平行线抽样)
5、“Z”字形抽样 适合于害虫分布负二项分布的情况
6、等距抽样
常用的抽样单位有:
1、长度单位 常用生长密集的条播作物
2、面积单位 常用于调查地面或地下害虫
3、体积或容积单位 调查木材或贮粮害虫
4、重量单位 调查粮食和种子中害虫
5、时间单位 活动性大的害虫,观察单位时间内经过、起飞或捕获的虫数
6、以植株、部分植株或植株的某一器官为单位
7、诱集物单位
8、网捕单位
5. 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① 一个生物群落中所有的生物彼此之间通过能量和物质的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生物种的集合体。
② 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性。
③ 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生物成员在群落中的重要性不同。
④ 同一地域的同一群落都具有其时间和空间的结构的特点。
⑤ 生物群落的松散性和模糊性。
⑥ 群落的演替(succession)。群落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特征,称为群落演替。
二、
四、 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有效积温法则的定义及其应用。
答:有效积温法则的定义:昆虫和其他生物一样,完成其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或整个世代)需要从外界获取并积累一定的热能,而完成此一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6分)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
a、预测农业害虫和天敌的地理分布及其在某地一年发生和代数。(1分)
b、预测农业害虫与天敌的发生期。 (1分)
c、利用于初选保存天敌低温和释放天敌适期。(1分)
d、利用于选择和引进天敌。 (1分)
2.农作物预测预报的类别(包括预测内容分类和预测时间分类)。
答:农作物预测预报可按预测内容和预测时间进行分类。
(一) 按预测内容分4类
① 发生期预测(1分)
② 发生量预测(1分)
③ 迁飞害虫预测(1分)
④ 灾害程度预测及损失估计(1分)
(二)按预测时间长短分
① 短期预测 (1.5分)
② 中期预测(1.5分)
③ 长期预测(1.5分)
④ 超长期预测(1.5分)
五 五、论述题(15分)
根据你所学的种群生态学知识论述一下生态对策的类型、特征及其在害虫治理中的作用。
答:1. 生态对策的类型:生态对策可分为K—对策、R—对策、中间型。(3分)
2. 生态对策的特征:(一)、K—对策者类型r值较小,k值较大;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环境容量水平,称为K—选择,属于K选择的生物,称为K类有机体。这类有机体体型常较大,寿命与世代亦较长,繁殖能力小,但常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因此,其后代的死亡率较低,通常不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3分)
(二)R—对策者类型r值较大,k值相应较小;种群密度比较稳定,很少达到环境容量水平,称为R—对策。属于R选择的生物,称为R类有机体,这类生物有机体的体型往往比较小,寿命以及每个世代的周期较短,繁殖能力很强,但常没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因此,其后代的死亡率较高,通常具有较强的扩散迁移能力。(2分)
3. 生态对策的在害虫治理中的作用:根据K对策和R对策型的特点,可为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2分)
对R类对策的害虫其繁殖力较大,大发生频率高,种群恢复能力强,许多种类扩散迁移能力强,常为暴发性害虫,虽有天敌侵袭,但在其大发生之前控制作用比较小。故对此类害虫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并重的综合防治。(2分)
对K类对策的害虫的防治对策是耕作防治和培育对害虫有抗性的栽培品种。对于K类对策的害虫的一种特殊有效的策略是先将虫口压低到相当低的水平,再用不育防治或遗传防治达到灭绝的程度。(2分)
而对中间型害虫,利用生物防治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