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和他们所包含的遗产物质,以及由这些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也即各种生物所拥有的多种多样的遗传信息。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包括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直接使用价值:许多野生动、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是重要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生物多样性还有美学价值
②间接使用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非消费使用价值:(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护水土资源.气候调节、对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种间关系、生态旅游、环境监测)备择价值:是指物种在未来某个时候能为人类提供经济利益的潜能。
③潜在使用价值: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设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有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3、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
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包括:纬度梯度,垂直高度梯度,热点地区。
纬度梯度是从极地至赤道,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这是生物地理学中最明显的格局。垂直高度梯度是随着海拔的变化,物理条件、气候条件也随之变化。很多物种的丰富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保护生物学中用“热点地区”来突出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的自然状态,并将其锁定在较小的区域,显示了生物多样性因地域的集中而变得更脆弱。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那些。
(1)自然保护区的设置:①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②单个保护区要比面积相同、分割成若干小保护区好;③若干个分割的小保护区越靠近越好,排列越紧凑越好,线性排列最差;④有廊道连接的若干分割的小保护区比无廊道连接的好;⑤圆形保护区比条状保护区好。
(2)濒危物种保护策略:①原地保护,即在该物种的自然生境或亚自然生境中实行保护;②异地保护,如动物园植物园。
5、简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
(1)岛屿生物学理论
岛屿学说:岛屿上的物种数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大而增加,且距大陆越远,物种数越少。
(2)异质种群理论
Meta-种群(异质种群):定义为“由经常局部性绝灭,但又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也就是说异质种群是有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所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3)最小生存种群理论
当种群过度碎裂和隔离后每个局部种群的个体数量变得很小,且与其他局部种群孤立开来,这样他的灭绝将是永久性的,即无法达到其它局部种群个体的再定居。最小可存活种群:简称MVP,即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50/500法则:隔离种群至少需要50个个体,为保护遗传变异性最好拥有500个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