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害虫发生的预测预报
1. 简述害虫发育进度预测发的主要方法。
(1).历期预测法
(2)期距预测法
(3)幼虫分龄蛹(卵)分级预测法
(4)卵巢发育分级预测法
2. 简述幼虫分龄、蛹(卵)分级预测方法的基本过程。
实际预测时,常调查主害代前一个世代的幼虫或蛹的发育进度,再加上当时当代调查的各级虫态的历期,预测后一级别或虫态的发生期。主要步骤为:(1)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虫源田,抽样调查和采集田间活虫,活虫数最好不少于100头。(2)对照各虫态的分龄或分级标准对活虫进行分级,记录各龄幼虫和各级蛹的数量;(3)计算各自数量占总活虫数的百分率(即发育进度);(4)从调查得到的最高一级发育级别所占的百分率向低级别至低龄幼虫依次累加;(5)找出接近始盛、高峰和盛末期(16%、50%和84%)的级或龄;(6)用调查提起分别加上各接近标准的级或龄发育到高一级或高一龄的历期的一半,再加上下一级(龄)发育到成虫羽化的历期,便会计算出成虫羽化的始盛期、高峰期或盛末期。如果再加上成虫产卵前期和卵历期,就可分别得到下一代幼虫孵化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以下分别以小地老虎和三化螟为例,说明分龄分级预测法的具体应用。
3. 如何测定昆虫有效积温及其在预测中的应用。
影响昆虫发生期的因素很多,但以温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和直接。温度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可用有效积温法则表示,即K=N(T-C),其中K为完成某一发育阶段需要的有效积温,N为该阶段的发育历期,T为该发育阶段所处环境的温度,C为该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只要测得昆虫某一虫态或龄期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后,根据当地常年同期平均气温,结合近期气象预报,逐日将日均温或旬均温预报值减去发育起点,再累加起来,即∑(T-C),此值接近或等于K(即K/∑(T-C)≌1)时的日期便是下一个虫态或虫龄的发生期;也可根据
计算昆虫完成当前虫态或虫龄发育需要的天数,调查日期加上该天数就是后一虫态或虫龄出现的时间。
4. 害虫发生量预测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发生量预测就是根据当时害虫的发生动态和环境条件,参考历史资料,预测害虫的发生数量或田间虫口密度,以估测害虫未来的虫口数量是否有大发生的趋势和是否会达到防治指标,以及作为分析防治面积和防治次数的依据。
害虫发生量预测的主要方法有:基于害虫发生基数的预测法、基于环境温度和湿度的预测法、基于生物型的预测法和基于生命表的预测法。
5. 举例说明生物型在害虫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基于生物型的预测法即形态指标预测法。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理机能是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的。环境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昆虫内部生理机能,并且反映在由生理机能决定昆虫的内、外部形态变化,以及体重、脂肪量、生殖器官的形态变化上。这些变化或多或少影响害虫的种群数量。形态指标预测法就是以某种害虫的形态变化和生理状况作为预测指标,预测害虫未来发生量的趋势。
例如:蚜虫的数量预测
蚜虫有多型现象,一般在食料丰富、气候条件适宜时,无翅蚜多于有翅蚜。根据无翅蚜和有翅蚜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可以预测未来的蚜量趋势。在华北棉区一般棉田棉蚜的有翅若蚜数不超过25%~30%时,则经过10d,棉田蚜量将大增。有翅若蚜占38%~45%时,则经7~l0d后将大量迁飞扩散,当地蚜量将减少。为了及早正确掌握蚜虫有翅蚜的出现,北京农业大学曾在蔬菜上作过系统调查,证明桃蚜种群中若蚜与成蚜的数量比下降到2.17~2.91(95%置信限)或2.03~3.05(99%置信限)时,再过4~6d,将开始出现有翅若蚜。然而由于各种蚜虫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作为预测的形态指标也就不一样,如对菜缢管蚜的系统调查,若蚜与成蚜的数量比下降到8.56~9.76(95%置信限)或8.29~10.03(99%置信限)时,将在5~6d后出现有翅若蚜。
6. 简述迁飞性害虫预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迁飞性害虫虫源地确定。确定虫源地是开展迁飞性害虫预测的基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标记回收和轨迹分析。
二、迁出区虫源预测。主要查明迁出区的虫源基数和发育进度,并由迁出区有关单位做出迁出区虫情的发生量和发生期预报。
三、迁入区虫源预测。主要查明气候条件、作物长势和本地及迁入虫情,预测该虫即将发生的趋势,灾情轻重不仅决定于虫源多少,而且还决定于营养和气候条件好坏等因素。
7. 何谓害虫防治的经济指标和经济阈值?如何进行测定?
经济受害允许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EIL),相对与作物受害水平,经济受害允许水平是指经济受害允许密度下的作物受害水平。
EIL具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指防治费用与收益增值相等时的作物受害允许界限,以经济损失量或作物损失率表示;二是指与受害允许界限相对应的虫口密度,即受害允许密度的害虫虫口密度来表示。
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简称ET)又称防治阈值(control threshold)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害虫密度达到经济危害水平。

式中,CC为防治费用;EC为防治效果(依害虫种类、虫期、药剂及施药方式而定);y为产量(因作物品种、密度、栽培技术而异);P为产品价值(因时间、地点而异);YR为产量降低百分率,即因害虫种群的一定密度而引起产量损失%,可因害虫生殖及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波动,可有一定变幅;SC为生存率,指从早期防治行动时的虫期和虫量至发育到后期引起显著为害时的生存率;CF为临界因子(critical factor),调整防治费用(CC)进一步确定.ET范围的因子。临界因子即人为调节因子,其变动范围为1~2,可根据在早期害虫生存率高低、未来生态条件变化或经济条件等方面来主观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