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应用效果
应用效果(1)课程层面
在山西农大植保、植检、农学专业持续16年探索实践“三维互动”教学模式,2000余名学生参与,满意度达90%以上。386名学生共获得150项成果。
学生在科研、科普、科创、科教方面获奖128人次。
科教:《仿生治理梨小食心虫》获第七届中国科教影视“科蕾奖”;《异想天开—巧治蝗虫》全国第一。
科研:李娜论文被本领域最有影响力国际期刊《Journal of Ecology》评为该刊2017年度唯一最有影响力文章;孙元星等的论文获首届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二等奖。
科普:李柔辰获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优秀奖、山西一等奖。
科创:黄超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2012),马红军被评为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14)、“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2015),田奥等获首届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学生最喜欢的实践创新项目作品。
受益于课程中富有创意奇思妙想,150人次参与了专利设计,22名参与了专利申请,17项专利得到国家授权,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不完全统计,共有84名学生参与课题组86篇论文研究,17名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5篇,其中SCI收录9篇,国家级期刊8篇。
受益于师生互动、教学与科研互促,《普通昆虫学》获批省精品课程;教改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5项,植物保护专业获国家特色专业、省优势专业、全省第一批本硕统筹培养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试点专业。
(2)学校层面
校内7个学院18名教师25门课程应用与借鉴,校长赵春明对教改成果寄予厚望。2017年起,学校正式推动二三课堂教学实践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推广效果近年应邀在多所院校和全国人才培养研讨会交流“三维互动”教学模式,引起兄弟院校共鸣,先后被西北农林科大、华中农大、鲁、云、吉、闽等农林大学媒体报道。
社会反响中国科学院康乐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刘同先教授、山西师大副校长许小红教授(杰青)、山西植物保护学会高度评价教学模式;中国农大赵章武教授、长江学者李胜教授等高度评价受益于该模式学生。
马瑞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立足课堂,对教学育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发展等建言献策,其中,部分建议被《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2013)采纳。
媒体广泛报道“三维互动”教改成果及对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的建议。
课题组立足课堂,超前思考,率先研究,与当下“一懂两爱”、“三全育人”工作新要求及国家“五大发展理念”自然契合,体现出一线教师的政策敏锐性与为国担当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