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教学日历 
 电子教案 
 演示文稿 
 重点难点指导 
 作业 
 教学录像 
 实验大纲 
 实验指导 
 参考资料目录 
教学特色
 
当前位置: 精品课程>>普通昆虫学>>基本资源>>实验指导

实验一 节肢动物与昆虫外形及头部

【目的】1.了解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2.掌握昆虫纲的特征及其与唇足纲、蛛形纲、甲壳纲和多足纲等其它节肢动物的区别;

3.了解昆虫头壳的构造及其附肢;

4.掌握昆虫头式的类型。

【材料】 棉蝗(或东亚飞蝗)、家蚕(或黏虫)幼虫、蝉、步行虫、 胡蜂、家蝇、牛虻、豉甲、家蝇、菜粉蝶、蚕蛾、金龟子、白蚁、埋葬虫、绿豆象(雄)、叩头虫(♂)、摇蚊(♂)、蜘蛛、马陆、蜈蚣和虾等。

【用具】 双目解剖镜及外光源照明、蜡盘、镊子、解剖针、载玻片、大头针、10%KOH、酒精灯或电炉、石棉网、三角架和玻璃棒等。

【内容与方法】

一、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1.取1头棉蝗(或东亚飞蝗),观察其体躯是否左右对称?体壁是否坚硬?

2.棉蝗(或东亚飞蝗)体躯分为______段,腹部有______节,头部和胸部是通过______相连的。

3.用左手拿住棉蝗(或东亚飞蝗),右手用镊子夹住其腹部轻轻拉动,观察腹部各节是如何连接的?

二、昆虫纲与节肢动物门其它各纲的关系(参见教材P图)

取棉蝗(或东亚飞蝗)1头,按下列表中的要求进行观察,并与马陆、蜘蛛、虾和蜈蚣等节肢动物门各纲标本进行比较与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并填入表内。

昆虫纲与节肢动物门部分纲特征比较表

纲 名

体 躯

触 角

呼吸器官

栖 境

代 表

昆虫纲

蛛形纲

甲壳纲

唇足纲

重足纲

三、昆虫头壳的构造

点击放大

棉蝗头部正、侧面观(点击放大)

(一)头壳上的缝和沟

1.缝 以鳞翅目幼虫为材料观察其头部背面的一条倒“Y”字形线,即蜕裂线。

2.沟 昆虫头壳上的沟主要有以下几条,取棉蝗(或东亚飞蝗)和家蚕(或黏虫)幼虫各1头进行观察。

(1)颅中沟 以家蚕(或黏虫)幼虫为代表观察颅中沟。

(2)额唇基沟 又称口上沟。观察棉蝗(或东亚飞蝗)和家蚕(或黏虫)幼虫的额唇基沟,注意二者有何区别?

(3)额颊沟 棉蝗(或东亚飞蝗)复眼下方至上颚前关节之间有1条纵沟,即额颊沟。

(4)颊下沟 在棉蝗(或东亚飞蝗)头壳的侧面、颊的下方,自前幕骨陷到后头沟之间的1条横沟,即颊下沟。颊下沟是由口侧沟和口后沟组成。口侧沟是在两上颚关节之间的一部分颊下沟,口后沟是位于上颚后关节以后的部分颊下沟。口侧沟在直翅目昆虫中较为明显,如棉蝗(或东亚飞蝗),口后沟在鳞翅目幼虫中特别发达,如家蚕(或黏虫)幼虫。

(5)后头沟 在头部的后面环绕着后头孔的第2条拱形沟,叫后头沟。其两端下达上颚后关节处,棉蝗后头沟在近头顶处较退化。

(6)次后头沟 在头部后面环绕后头孔的第1条拱形沟,叫次后头沟。次后头沟的两端内陷所形成的内骨骼,叫幕骨后臂,外面留下的凹陷叫后幕骨陷 。

(7)围眼沟 是环绕复眼周围的1条沟。其内陷形成1个环形的内脊,称眼隔。

(二)头壳的分区

1.额唇基区 位于头部的正面,由额和唇基组成。在蜕裂线两侧臂以下、额唇基沟以上、两条额颊沟之间的区域,统称为额。成虫的_____眼和触角就着生此区。额唇基沟和上唇之间的1块骨片,称唇基。观察棉蝗(或东亚飞蝗)与家蚕(或黏虫)的额唇基区有何区别?

2.颅侧区 位于额颊沟和后头沟之间,是头部侧面和头顶的总称。蝗虫_____和家蚕(或黏虫)_____位于颅侧区。

3.颊下区 是颊下沟以下的1个狭小骨片。其边缘具有上颚的两个关节。位于上颚两个关节之间的部分颊下区,称为口侧区;上颚后关节之后的部分颊下区,称为口后区。蝗虫的颊下区是1块_____骨片?

4.后头区 是位于后头沟和次后头沟之间的拱形骨片。它包括后头和后颊。二者之间没有分界线,通常把头顶以后的部分后头区称为后头,颊以后的部分后头区称为后颊。

5.次后头区 是次后头沟以后的拱形骨片。次后头区的后缘与颈膜相连。次后头区的侧后方有两个突起,称为后头突 ,它是颈部侧面骨片、即侧颈片的支接点。

(三)观察头部的幕骨

取棉蝗(或东亚飞蝗) 的头部,放在盛有10%KOH溶液的烧杯中。用酒精灯或在电炉上加热20分钟左右,溶去其内含物,随后取出,先用清水冲去碱液,待解剖观察。

方法1:取已煮好的棉蝗(或东亚飞蝗)头壳标本1个,用镊子将口器的上颚、下颚、下唇和舌拉掉,再用水冲洗,直至头壳透明为止,轻轻甩去(或用纸吸去)水分后,从后头孔处对着光源直接观察,或用针固定于蜡盘中,在双目解剖镜下观察。

方法2:取出用清水冲洗过的棉蝗(或东亚飞蝗)头壳标本1个,先用镊子将口器的上颚、下颚、下唇和舌拉掉,(最好保留上唇,以便确定方位),然后用剪刀从头顶一侧插入,沿后沟前面头顶两侧向下剪,直至额唇基沟的上方,再沿着额唇基沟向后将额区和颅侧区的大部分头壳剪去,只留下后头孔和含有唇基沟、上唇的部分头壳,即可见幕骨的各个部分,进行观察。

方法3:取用清水冲洗过的棉蝗(或东亚飞蝗)头壳标本1个,先用镊子去掉口器附肢,然后用剪刀从后头孔一侧插入,由后头沟向上剪至蜕裂线中干附近,转向前剪至额唇基沟上方,再向后剪至后头沟(注意不要伤幕骨背臂),即剪去头壳的一半,就可见幕骨的全貌。

1.幕骨前臂 它是由_____沟的两端内陷而成。棉蝗幕骨前臂前端宽,后端窄,中后部侧立。

2.幕骨背臂 是着生在_____上中后部侧立处的1对长条形的薄片,向背面延伸到触角的附近,注意观察头壳上有无陷口?为什么?

3.幕骨后臂 它是由_____沟的两端内陷而成的1对臂状骨片。

4.幕骨桥 两幕骨后臂中间通常有1骨片将其左右相连形成幕骨桥。注意观察棉蝗幕骨桥的形状和位置与模式构造有何不同?

四、观察昆虫的头式

以棉蝗(或东亚飞蝗)、蝉和步行虫为材料,观察其头式。

五、观察昆虫的触角

1.观察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 以蜜蜂为材料,观察其触角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三节组成。

2.观察下列各种昆虫的触角,注明它们各属与哪种类型?

胡蜂的触角为_____状;白蚁的触角为_____状;蚕蛾的触角为______状;蝉的触角为_____状;蝗虫的触角为_____状;金龟子的触角为_____状; 埋葬虫的触角为_____状;菜粉蝶的触角为_____状;绿豆象(♂)的触角为_____状;叩头虫(♂)的触角为_____状,家蝇的触角为_____状;摇蚊(♂)的触角为_____状。

六、观察昆虫单眼、复眼的一般外部形状、数目及其排列方式

1.以棉蝗(或东亚飞蝗)为代表观察其复眼为_____形,_____个,位于_____区 ;豉甲和雌、雄牛虻的复眼各有那些差异?

2.观察棉蝗(或东亚飞蝗)的背单眼位于_____区,_____个,排列成_____形

位于中间的1个单眼叫_____单眼,两侧的单眼叫_____单眼。

3.家蚕的幼虫的侧单眼位于_____区,_____个,排列成_____形。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要地绘制棉蝗(或东亚飞蝗)体躯侧面观图,注明各体段及附肢等的名称。

2.比较昆虫纲、蛛形纲、重足纲、甲壳纲和唇足纲的异同点。

3.绘制棉蝗(或东亚飞蝗)头部前面观的线条图,注明沟与区的名称(中、英文)。

4.如何理解昆虫头式变化的适应意义?

实验二 昆虫口器

【目的】 了解昆虫刺吸式、锉吸式、虹吸式、舐吸式、刮吸式、捕吸式和嚼吸食口器的基本构造及变异特点。

【材料】 蝉、 蛾或蝶成虫及其口器横切面玻片,蚁狮、蓟马、家蝇或其它蝇类成虫和幼虫、蜜蜂及其口器玻片。

【用具】 双目解剖镜、显微镜、常用解剖用具及刀片、昆虫针、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和小培养皿等。

【内容与方法】

一、吸收式口器

(一)以蝉为代表观察刺吸式口器的构造特点

点击放大

黑蚱蝉的口器(点击放大)

1.取蝉1头,使其腹面向上,仔细观察其头部的外部形态。中央隆起的为唇基,下方较小的1片是前唇基,头的下方有1根分为三节的喙管为下唇,其内包藏上颚、下颚和舌的口针。

2.将头轻轻取下,注意请勿将下唇拉掉,以左手执住头部,使头部正面向上,下唇向右,迎着光线,用右手慢慢地将下唇向按,可见在唇基的下方有1个狭小的三角形骨片翘起,即为蝉的上唇。

3.将唇基自基部拉掉,可见到颜色、粗细不一的3根细长口针,其中外面一对较粗、颜色较深的是上颚,主要用于刺破植物组织。中央1根带金黄色的是1对下颚口针的愈合,其内有食物道和唾道。

4.解剖下颚口针

解剖方法1:首先用镊子小心地将这3根口针基部两侧的骨片掰去(不要碰口针),再将蝉的头部腹面向上,用两手沿其中线慢慢地把头一分为二地掰开,即可将中间的1根下颚口针分为2根。

解剖方法2:将蝉的头部腹面向上,用镊子除去部分肌肉,即可见到4块棕褐色的骨片,然后再用解剖针轻轻的挑动骨片或用镊子夹住任何一块拉动,即可将2根口针分开。

5.用剪刀剪下一段上颚和下颚,置于显微镜下,注意观察上、下颚内面槽道的数目、大小。然后取1片蝉的口器横切面玻片,观察食物道和唾道的嵌合情况。

(二)以蓟马代表观察锉吸式口器的构造特点

将蓟马玻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对照教材P图—进行观看,注意观察蓟马口器的喙是长还是短?口针是_____根;_____上颚口针退化;_____颚口针发达。

(三)以天蛾成虫为代表观察刺虹吸式口器的构造特点

取新鲜的或经过还软的天蛾成虫1头,观察其头部下方有1个细长而卷曲似发条状的喙管,它是由1对下颚的外颚叶嵌合而成的。首先用镊子将其拉直,再用解剖针将喙管分开,然后用剪刀将其剪下一段,在解剖镜观察其构造特点。最后观察天蛾口器横切面玻片,注意食物道的嵌合情况。

(四)以家蝇为代表观察舐吸式口器的构造特点

将家蝇口器玻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注意观察舐吸式口器的基喙、中喙和端喙的构造特点。

(五)以家蝇幼虫为代表观察刮吸式口器的构造特点

取活家蝇幼虫一头(或玻片),置于解剖镜下观察,蛆头部不发达,缩于头内,口器仅剩下一对口沟,用以刮碎食物。

(六)观看蚁狮口器的玻片,了解捕吸式口器的构造特点

三、以蜜蜂(或玻片)为代表观察嚼吸式口器的构造特点

取新鲜蜜蜂1头(或玻片),观察口器各部分,并用镊子夹住喙的各个部分进行伸缩、弯折活动,是否能自然地折叠于头下,共有几折?

观察时首先用镊子从头部的背面仔细地沿上唇基将上唇取下,放在玻片上置于镜下观察。上唇为横长方形的骨片,它盖于上颚的基部。

然后再用镊子取下上颚,可见上颚长而大,基部与端部较粗,中部较细,端部内侧凹成一沟。

下颚和下唇合为1个取食的重要器官,取食时组成为吸食花蜜的喙。

下颚的外颚叶发达,轴节极小,呈棒状, 轴节下面是宽大的茎节;与茎节端部相连的是刀片状的外颚叶;外颚叶基部内侧有一个比较退化的膜质的内颚叶,外侧有1个短小、分为2节的下颚须。

下唇前颏长而大,光滑而色深;前颏端部中央连接的一条多毛的管状构造是中唇舌,它是由许多骨化环和膜质环相间组成。因此,能伸缩,其腹面向里凹成一狭槽为唾道。末端稍膨大成匙状的中舌瓣,在中唇舌基部,有1对短小而薄的凹叶,凹面卷覆在中唇舌的基部,这就是侧唇舌;在前颏端部的两侧,有1对很长的须状构造,即下唇须,分为4节。

舌为膜质,覆盖在前颏的前面;唾道从其下面通过,在末端开口,唾液从此流出并转入中唇舌腹面的槽里,流向中舌瓣。

蜜蜂的喙只在吸食液体食物时才由下颚、下唇的有关部分拼合起来形成食物道,不用时则分开并变折于头下,露出上颚,只有这时,才能发挥上颚的咀嚼和筑巢等功能。

作业与思考题

1.举例说明哪些口器类型是属于吸收式口器?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2.以上各类口器在构造上各有哪些特点,其功能是什么?

实验三 昆虫胸部的基本构造及胸足和翅

【目的】1、了解昆虫胸部的基本构造及其内骨骼。

2、了解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及其类型;

3、了解昆虫翅的基本构造,脉序及翅的变化类型。

【材料】1、棉蝗(或东亚飞蝗)的液浸标本及胸部的透明骨骼标本;竹节虫、螳螂、蜚蠊、角蝉、菱蝗和石蝇。

2、玻片标本 步行虫足、棉蝗(或东亚飞蝗)后足、蝼蛄前足、螳螂前足、龙虱后足、雄性龙虱前足和蜜蜂后足等;石蛾、夜蛾和小蜂的翅等。

3、翅的类型 针插展翅标本,包括棉蝗(或东亚飞蝗)、金龟子、蝶、蝽、石蛾、蜜蜂和家蝇等。

【用具】 双目解剖镜及常解剖用具。

【内容与方法】

一、胸部

取液浸的棉蝗(或东亚飞蝗)1头,观察胸部的分节及连接情况、胸足和翅的着生位置、背板、侧板和腹板的划分及连接等。注意各胸节具足1对,中、后胸各具翅1对,它们是区别昆虫前胸、中胸和后胸所在处的重要标志。

(一)前胸

将棉蝗(或东亚飞蝗)的前胸连同前足取下,观察并区分背板、侧板和腹板的构造。

1.背板 特别发达,前方盖及颈部,后方盖住中胸前部。背板中央有纵向的中隆线;两侧向下延伸,盖在侧板之外。整个前胸背板呈马鞍型。

点击放大

棉蝗的中后胸背板(点击放大)

2.侧板 不发达,大部分被前胸背板盖住,并与背板前下方内壁相贴,仅前下角外露呈三角形骨片。用镊子夹住这块三角形骨片,慢慢地将它与背板内壁拉开,可见前侧片实际上是1块反“D”形骨片。后侧片更小,必须从背板的内面观察,它位于前胸侧内突的下方,是1块很小的三角形骨片。

3.腹板 不太发达,主要由基腹片及具刺腹片组成。基腹片较大,其前侧角延伸与前侧片连接,形成基前桥。具刺腹片较小,呈三角形,在中央有一纵陷,即内刺突陷,里面为片状的内刺突。

有些昆虫如棉蝗、叩甲等前胸腹板上有明显的锥状或圆柱状突起,称前胸板突,其大小与形状是重要的分类特征。注意东亚飞蝗有无前胸腹板突?

昆虫的前胸构造虽然较简单,但其大小、形状在不同类群中有很大的变化。观察襀翅目的石蝇。三个胸节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相似?竹节虫的前胸很_____;螳螂的前胸很_____;菱蝗的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直达腹部_____;蜚蠊的前胸背板向前扩展,几乎盖住整个_____;角蝉前胸背板扩展呈各种奇异的角状突起等。

(二)中、后胸(具翅胸节)

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它们在构造上比较一致,彼此紧密连接,并有明显的沟,以形成坚强的飞行机械。以棉蝗(或东亚飞蝗)为例进行观察。

1.背板 将液浸的棉蝗(或东亚飞蝗)背面向上,头向前,固定于蜡盘中,再把前、后翅展开固定,然后观察中胸背板的构造。

中、后胸背板构造相似,由端背片、前盾片、盾片、小盾片、后小盾片等组成。侧缘不整齐,并以膜质与侧板和翅基相连。

棉蝗的端背片是背板最前端的狭长骨片,前脊沟和前盾沟在中央一段靠得很近;(而东亚飞蝗的前脊沟和前盾沟在中央一段重合)。在端背片之后有1块中间狭窄、两侧膨大的骨片即前盾片(在东亚飞蝗中前盾片被分割为两块,分别位于盾片的左、右前侧角处)。中央最大的一片为盾片,盾片的两侧缘骨化较强,前端向外突出,形成前背翅突,是翅在背面的主要支点。在盾片之后略呈三角形的骨片是小盾片,小盾片在近中后部处中央隆起,其后有1“V”形沟,将小盾片分为前、后、左、右几小块。盾间沟不太明显,大部分已消失。

后胸背板的端背片已被中胸盖住,由第1腹节端背片向前扩展而成,与后胸小盾片接合很紧,形成后胸背板最后的一部分。

2.侧板 将棉蝗(或东亚飞蝗)头向左侧放于蜡盘中,固定后,再用针把翅展开固定于蜡盘中,进行观察。每节的侧板上面与翅基部有膜质相连,下面与侧腹沟及基节窝分界。侧板中央有1条侧沟把每节的侧板分为前、后两片,分别称为前侧片和后侧片。侧沟的上端膨大形成侧翅突,下端膨大形成侧基突 。(请注意观察这两个突起各与翅和足有什么关系?)。

此外,在侧板上方的膜质区内,有几块小骨片,称为上侧片。在侧翅突前面的2块分别称为前上侧片,侧翅突后面的1块为后上侧片。前侧片在基节窝前方与腹板并接形成基前桥。

胸部有两对气门,中胸气门位于前侧片以前的节间膜上,后胸气门则位于中足基节窝的后上方中、后胸分界线之前。

3.腹板 将棉蝗(或东亚飞蝗)的腹板向上,可见中胸腹板合并形成1大块甲状腹板。 在中胸腹板呈倒凹形,腹板前缘有1条前腹沟将基腹片划分出1块狭长的骨片,即前腹片,其后面1块大的骨片为基腹片,基腹片中央有1条横沟即腹脊沟,其两端的陷口是腹内陷,腹脊沟的中间(东亚飞蝗)或中下部有1个凹陷,即内刺突陷,小腹片位于其下,左右两侧各1片。

后胸腹板呈凸形,无前腹片,基腹片的前方突出于中胸的两小腹片之间,小腹片位于基腹片后面的两侧,二者间没有沟划分。后胸腹板后面也没有间腹片。基腹片后部中央的小骨片,则为第1腹节的前腹片,后胸腹板的后面没有具刺腹片。

为了使整个胸节成为强有力的飞行机械,侧板必须与背板和腹板上下紧密相连,前侧片与前盾片形成翅前桥,后侧片与后背片形成翅后桥,侧板在胸足基节窝的前、后与腹板相接,分别形成基前桥与基后桥。

(三)胸部的内骨骼

将透明或不透明的棉蝗(或东亚飞蝗)标本从一侧的中部纵向剪开,展开放于蜡盘中,里面向上,观察和辩认以下构造:

1.悬骨 它是背板的前脊沟内陷形成的前内脊发展而来的片状构造,以供强大背纵肌着生,胸部背面有3对发达的悬骨。第1对位于中胸的前面,第2、3对分别位于后胸的前面和后面。第3对是第一腹节背板的前脊沟内陷形成。第1、3对近椭圆形;第2对近长方形,且较第1、3对发达。注意观察未透明标本的背纵肌是如何着生的?

2.侧内脊和侧内突 它们都是由侧板的侧沟内陷的而形成的。部分侧内脊向内延伸成臂状构造称为侧内突。注意观察的侧内突与腹内突是如何相接的?这一构造与飞行机械有何关系?

3.腹内脊和腹内突(又称叉突) 腹内脊是腹脊沟内陷所形成脊状突起,腹内脊的两端发展成发达的骨片称为腹内突。中、后胸的腹内突基部呈柄状,端部向侧上方扩伸呈匙状,与侧内突对应,并以肌肉连接。

4.内刺突 它是间腹片内陷而形成的突起,以供部分腹纵肌着生。观察棉蝗(或东亚飞蝗)前胸、中胸、后胸内刺突的有无及各自的发达程度。

二、胸足

点击放大

前足的基本构造(点击放大)

(一)的基本构造

1.观察棉蝗(或东亚飞蝗)的前足,它是由_____节、_____节、_____节、_____节、_____节和_____节组成。基节较_____,以膜与胸部相连,上缘有一个关节窝与侧基突支接;转节是很_____,略似呈筒形;腿节往往是足的最_____的一节,呈长筒形 ;胫节为_____形,其腹面有两列刺 ,胫节可以折贴于腿节之下;跗节位于胫节末端,分为_____节,第1和第3节长,第2节较短,各节腹面有成对的肉质跗垫、第1跗节下面有_____对跗垫;前跗节包括_____对爪和_____个中垫。

2.观察蜻蜓的胸足,注意它的转节分为_____节。

3.跗节在各类昆虫中变化较大,可以有2~5个节,在同种昆虫的3对足中,其跗节的数目也可以不同, 步甲的跗节为_____、 伪步甲的跗节为_____。

4.前跗节的变化也很大。观察棉蝗、虻、家蝇,螳螂它们是否有爪间突和爪垫。

(二)足的类型

观察下列昆虫的足,并写其足的类型。

步行虫或蝽的足是_____足;棉蝗(或东亚飞蝗)或跳甲的后足是_____足;蝼蛄和金龟子前足是_____足;龙虱或仰蝽的后足是_____足;雄性龙虱前足是_____足;蜜蜂的后足是_____足 ;螳螂前足是_____足。

三、翅

(一)以棉蝗(或东亚飞蝗)的后翅为材料观察翅的3缘(即前缘、外缘、内缘或后缘);3角(即肩角、顶角和臀角);3褶(基褶、 臀褶、轭褶);4区(腋区、臀前区、臀区和轭区)。

棉蝗(或东亚飞蝗)的后翅很薄、膜质和透明,两层膜间的翅脉清晰可见。注意翅的厚薄和翅脉分布的稀密程度在翅的前缘与后缘、翅基与翅尖有何差别,这与飞行的功能有何关系?

(二)翅的关节

取蝗虫1头, 将其固定与蜡盘中,把翅展开,用水淹没,置于镜下进行观察:

1.腋片 观察第1腋片、 第2腋片、第3腋片和第4腋片它们各自的形状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2.中片 用镊子夹住翅,让其向前和向后移动,即使翅展开或折叠,这时可见在翅基的中部,有两块骨片沿1膜质带向上凸立,这1膜质带就是基褶(或中片缝),其前面的1块骨片是外中片,内面的1块骨片为外中片。 昆虫的翅在折叠时,两中片沿基褶向上凸立,翅展开时,两中片平展。

(三)脉序及其变化

1.观察石蛾(毛翅目)的前翅玻片标本,对照教材图 ,辨认各条纵脉及横脉,并与假想脉序对照,牢记各脉名称及位置。

2.翅脉的增多 观察脉翅目的草蛉或褐蛉的翅脉,R脉出现很多分支,并在外缘分叉。蜉蝣的翅脉在R3与R4+5之间加插1条纵脉IR3。在蜻蜓的R2和R3后面的加插脉IR2和IR3。在棉蝗(或东亚飞蝗)前翅中室里的中闰脉等。

3.翅脉的减少主要是翅脉的合并与消失两类。如蝶、蛾后翅的Sc与R1合并为一条脉,称为Sc+R1,Rs不分支,M的中干消失。

膜翅目与双翅目昆虫的翅脉都有不同程度的合并与消失。小蜂的前后翅都只有1条翅脉

(四)翅的类型

1.观察下列昆虫的翅,并写出其翅的类型。

棉蝗(或东亚飞蝗)的前翅为_____翅; 金龟子的前翅为_____翅;蝽的前翅为_____翅; 蜜蜂的前后翅为_____翅;石蛾的前后翅为_____翅;天蛾或它鳞翅目成虫的翅为_____翅。

(五)翅的连锁器

1.观察蝉的前翅后缘有一向下的卷褶,后翅前缘有一段短而向上的卷褶。起飞时,前翅向前平展,与后翅钩连在一起形成翅褶连锁。当前翅向后收并往背上覆盖时,两卷褶自动脱开。

2.观察蜜蜂的前后翅 前翅后缘有一向下的卷褶;后翅前缘中后部有1列向上弯的小钩,称翅钩列。小钩挂在前翅的卷褶上将形成翅钩列连锁。

3.观察天蛾翅上的翅缰和翅缰钩 翅缰是从后翅前缘基部发出的一根或几根硬鬃;翅缰钩是位于前翅下面翅脉上的一丛毛或鳞片所形成的钩。翅缰就穿插在翅缰钩内形成为翅缰连锁器。注意比较雄蛾与雌蛾翅缰的数目、粗细、长短及翅缰钩的位置有何不同?

作业与思考题

1.绘制你所解剖的棉蝗(或东亚飞蝗)中、后胸背板构造图,注明各部分名称。

2.简述昆虫的胸部与头部在构造与功能上有何构造特点?

3.棉蝗(或东亚飞蝗)的具翅胸节与前胸在构造与功能上有哪些异同之处?

4.具翅胸节的背板与腹板在构造上有何区别?

6、绘制石蛾前翅脉序图,注明各脉的名称,并与理想翅脉比较,二者有何异同?

实验四 昆虫腹部基本构造

【目的】1.了解昆虫腹部的一般构造和变化。、

【材料】1.棉蝗(或东亚飞蝗)(雌、雄)、蝉、蝽、蚜虫、蜉蝣、蜻蜒、蟋蟀、金龟子、石蛃(或衣鱼)、蠼螋、螽蟖、泥蜂、家蝇以及家蚕(或黏虫)幼虫和叶蜂幼虫等的液浸标本;原尾虫、跳虫的玻片标本;石蛃(或衣鱼)、蜉蝣稚虫、蚁后和鱼蛉幼虫等的示范标本。

【用具】 双目解剖镜及解剖用具。

【内容与方法】

雌棉蝗的腹部侧面观(点击放大)

1.观察下列昆虫腹部的形状 棉蝗(或东亚飞蝗)的腹部为_____形;蝽和虱的腹部为_____形; 蚤的腹部为_____形;蜻蜒的腹部为_____形;泥蜂的腹部为_____形;蚜虫的腹部为_____形;

2.观察下列昆虫腹部的节数 一般为9~11节,但最多的为12节,最少的6节,有的昆虫可见节的4~5节以下。青蜂虫的腹部为_____节;原尾目昆虫的腹部为_____节;原尾目昆虫的腹部为_____节;金龟子腹部腹板可见_____节;泥蜂腹部可见_____节。详细观察棉蝗(或东亚飞蝗)腹部的节数,从背板可见几节,从腹板可见几节,雌雄个体是否有所不同?

3.气门 观察家蚕(或黏虫)幼虫 、蝉和金龟子的腹气门,它们各有几对,各在什么位置?

4.听器及发音器

(1)观察棉蝗(或东亚飞蝗)腹部第1节两侧的1对听器,其外面为听膜,内面具数个听体等(详情见实验十五)。

(2)观察蝉的听器及发音器

蝉类的雌、雄性个体的腹部第1节都高度特化形成听器。雄蝉腹部腹面有两块盾形板(即音盖),从后足基部后方伸出,直达第2腹节的后端(有些种类可伸到第3、第4腹板),掀开音盖,可见到听膜,膜的下方有1个大气囊。雌蝉听器的结构与雄蝉基本相同,只是音盖较短而窄,掀开音盖,可见到两块狭长的听膜。

雄蝉除了听器外,在听器的侧背面还形成发音器。

作业与思考题

1.绘粘虫或家蚕(或黏虫)幼虫侧面观图,示体节、气门和足的位置。

2.回答实验中所提出的问题。

3.昆虫腹部与胸部在构造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其构造与功能有什么关系?

实验五 昆虫生物学

【目的】1.掌握昆虫几种主要变态类型;

2.了解昆虫卵的类型;

3.了解昆虫蛹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4.掌握昆虫幼虫的类型;

【材料】1.棉蝗(或东亚飞蝗)(雌、雄)、蝉、蝽、蚜虫、蜉蝣、蜻蜒、蟋蟀、金龟子、石蛃(或衣鱼)、蠼螋、螽蟖、泥蜂、家蝇以及家蚕(或黏虫)幼虫和叶蜂幼虫等的液浸标本;原尾虫、跳虫的玻片标本;石蛃(或衣鱼)、蜉蝣稚虫、蚁后和鱼蛉幼虫等的示范标本。

2.卵 菜粉蝶、椿象、稻螟蛉、天蛾、红铃虫、棉金刚钻、草蛉、三化螟、二化螟(或玉米螟)、蜚蠊;

3.蛹 地老虎、蝴蝶、家蝇、天牛、瓢虫;

4.茧 家蚕、刺蛾、小茧蜂;

5.幼虫 蛆、叶蜂、蛴螬;

【用具】 双目解剖镜及解剖用具

【内容与方法】

一、变态类型

1.不全变态 以蝗虫为材料,观察不全变态的一个世代。蝗虫的一生经过_____、_____和_____三个虫态。若虫与成虫在形态和习性上有哪些差异?

2.完全变态 以螟虫(或家蚕)为材料,观察全变态的一个世代经过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个虫态。幼虫与成虫在形态和习性上有哪些差异?主要危害在哪一个虫态?

3.复变态 以芫箐为材料,观察复变态类昆虫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观察卵的类型

1.菜粉蝶的卵为_____形;2.椿象的卵为_____形;3.稻螟蛉的卵为_____形;4.天蛾的卵为_____形;5.红铃虫的卵为_____形;6.金刚钻的卵为_____形;7.草蛉的卵为_____形;8.三化螟的卵为_____形;9.二化螟的卵为_____形;10.蜚蠊的卵为_____形。

三、观察昆虫蛹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一)观察蛹的基本构造

以小地老虎的蛹为材料,观察昆虫蛹的基本构造。

(二)观察蛹的性别

以小地老虎的蛹为代表,观察鳞翅目昆虫雌、雄蛹的区别。在一般的情况下,雌蛹腹部第8~9节后缘向前弯曲,生殖孔在腹部第9节后缘的中央。雄蛹腹部第8~9节后缘不向前弯曲,生殖孔在第9腹节腹板的中央。肛门位于第10节腹板中央。

简单地鉴别鳞翅目昆虫雌、雄蛹,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1)根据雌、雄蛹腹部8~9节后缘弯曲的情况可区别雌、雄蛹。如果弯曲的为雌蛹,平直的为雄蛹。

方法(2)根据雌、雄蛹的生殖孔和即肛门之间的距离远或近的区别雌、雄蛹。雌蛹生殖孔和肛门之间距离的比较远,雄蛹生殖孔和肛门之间距离之间离的较近。

四、蛹的类型

(一)被蛹 触角、足和翅紧贴于身体上,在体壁上可以透视,但不能动。

(二)裸蛹(离蛹) 触角、足和翅裸露在体外,不紧贴于身体上,可以活动。

(三)围蛹 就蛹体来说是离蛹。只是蛹体被有最后两龄幼虫蜕下的表皮所形成的一个角质化的桶形外壳。

根据以上所述的各类型蛹的特点,观察下列所给的蛹,它们各属于哪一类型?

1.瓢虫的蛹是_____蛹2.家蝇的蛹是_____蛹3.天牛的蛹是_____蛹4.蝴蝶的蛹是_____蛹5.小地老虎的蛹是_____蛹。、观察刺蛾、家蚕、小茧蜂等昆虫茧的形状。

六、观察幼虫的类型

1.蛆是_____型;2.二化螟幼虫_____型;3.蛴螬是_____型;4.叶蜂的幼虫_____型。七、观察昆虫胚胎发育玻片(示范)

作业与思考题

1.回答实验中所提出的问题。

2.鳞翅目幼虫与膜翅目叶蜂的幼虫的主要区别特征是什么?

3.鉴定1、2号蛹的性别。

实验六 六足总纲及昆虫纲的分类鉴定

【目的】1.认识和掌握六足总纲(原尾纲、弹尾纲、双尾纲、昆虫纲)及昆虫纲衣鱼目、石蛃目、蜉蝣目、襀翅目等类群的形态特征。

2.学习使用和编制检索表。

【材料】 原尾虫、跳虫、双尾虫、铗尾虫、衣鱼、石蛃、蜉蝣、石蝇,酒精、甲醛等配制的浸泡液。

【用具】 体视镜、培养皿、解剖针、蜡盘、放大镜、昆虫针、大头针。

【内容与方法】

1.昆虫检索表的绘制方法。

2.昆虫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3.无翅亚纲各目的形态特征。

4.无翅亚纲各目重要科的形态特征。

5.无翅亚纲各目常见种类识别。

作业与思考题

1.用分类检索表鉴定各标本所属的目。

2.编一检索表把所给标本的鉴定结果区别开来。

3.广义昆虫纲(六足总纲)的最新分类系统?从原尾纲等的形态特征说明它们在进化上的意义?

4.掌握原尾纲、弹尾纲、双尾纲及昆虫纲石蛃目、衣鱼目、蜉蝣目、襀翅目的主要特征和拉丁学名。

原尾纲分目分科检索表

1中、后胸节背板生有中刚毛(M)1对------------------------------2

-中、后胸节背板缺中刚毛 (华蚖目Sinentomata)------------------------7

2中、后胸节背板无气孔,腹足上刚毛不超过4根(蚖目Acerentomata)---------------3

-中、后胸节背板两侧各生1对气孔或退化;3对腹足均为2节,各生5根刚毛--(古蚖目Eosentomata)8

3假眼梨形,具“S”形中裂;颚腺管中部为香肠状膨大的萼(全世界已知3属21种,分布于全北区和东洋区;我国已知2属10种)------------------------------ 夕蚖科Hesperentomidae

-假眼圆形无中裂;颚腺管中部生有球形或心形的萼------------------------4

4假眼多数具后杆,颚腺管中部具光滑的球形萼(分布于除热带区以外的其他所有动物区系;我国现已记载4属10种) ------------------------------------始蚖科Protentomidae

-假眼无后杆,-------------------------------颚腺管中部具心形萼5

5颚腺萼部光滑无花饰,颚腺管基(盲端)部细长简单、或有2-3个膨大处、或有分支(已知21属142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已报导9属46种)--------------------- 檗蚖科Berberentomidae

-颚腺萼部生有花饰或其它附属物--------------------------------6

6颚腺萼部光滑,背面生单一盔状附属物(分布于全北区、东洋区、非洲区和澳洲区;我国现已记载6属7种) -----------------------------------------蚖科Acerentomidae

-颚腺萼部膨大并具多瘤的花饰和单一盔状附属物 (主要分布在古北区内;我国已记载5属8种)------------------------------------------.日本蚖科Nipponentomidae

7虫体色淡而半透明,后胸背板生1对前刚毛(A2),中、后胸背板无气孔,3对腹足均为2节-----------------------------------------------富蚖科Fujientomidae

-虫体棕红坚硬,后胸背板生2对前刚毛(A2 4),中、后胸背板各生1对气孔,但缺气管龛;第Ⅰ对腹足2节,Ⅱ-Ⅲ对腹足1节(仅1属3种,分布于古北和东洋区内)----------------华蚖科Sinentomidae

8中、后胸背板各生1对气孔并具气管龛 (本科是原尾虫中最大的一科,已记录10属260余种,属全球分布型。我国已记录6属78种)----------------------------- 古蚖科Eosentomidae

-中、后胸背板的气孔退化,或稍留痕迹 (中国特有的稀有类群,已知1属3种,分别分布在江苏、江西、上海、广西和西藏) ---------------------------------旭蚖科Antelientomidae

弹尾纲分亚目、分科检索表

1身体长形,胸部和腹部分节明显(节腹亚目Arthropleona)--------------------2

-身体近球形,胸部和腹部愈合,至少可区分出第6腹节(愈腹亚目Symphypleona)---------14

2第1胸节明显,其背板上有刚毛。体表颗粒状,触角短,一般弹器也短(原姚总科Poduromorpha)----3

-第1胸节退化,其背板上无刚毛。体表光滑,触角长,触角长,一般弹器发达(长角姚总科Entomobryomorpha) -------------------------------------------------7

3弹器非常长,前端超过腹背。弹器齿节弓状 ---------------------跳虫科Poduridae

-弹器比较短,齿节线状------------------------------------4

4有假眼。角后器构造复杂。触角第3节感觉器发达。大颚无颚臼盘----------棘跳科Onychiuridae

-无假眼。角后器简单-------------------------------------5

5颚臼盘发达。弹器退化或无。通常有2-3根肛针---------------球角跳科Hypogastruridae

-上颚无颚臼盘。体表生有大的颗粒或疣-----------------------------6

6第6腹节大,末端2叶状---------------------------- 疣跳科Neanuridae

-第6腹节小,无疣 ---------------------------拟亚跳科Pseudachorutidae

7触角生在头的中央。头和胸部间有1对气门。第5、6腹节愈合。生活在海岸上的海藻下--------------------------------------------------滨跳科Actaletidae

-触角生在头的前端--------------------------------------8

8触角外观上5或6节 --------------------------长角长跳科Orchesellidae

-触角4节 ------------------------------------------9

9第3、第4腹节长度相等-----------------------------------10

-第4腹节比第3腹节明显长----------------------------------12

10触角第3、4节分亚节;齿节有刺,端节生有大齿----------------- 鳞跳科Tomoceridae

-触角不分亚节 ---------------------------------------11

11体表无鳞片 --------------------------------等节跳科Isotomidae

-体表有鳞片。触角第2、3节有明显的感觉器。齿节有刺。端节长---------- 丝跳科Oncopoduridae

12端节小,具1-2基刺。触角长。无角后器-------------------长角跳科Entomobryidae

-端节具多齿,无基刺 -------------------------------------13

13触角较短,第四节末端有感觉器。一般无眼 -------------------驼跳科Cyphoderidae

-触角特别长,有眼 ------------------------------爪跳科Paronellidae

14触角比头短,无眼和角后器。能够区分胸部各节 -----------------短角跳科Neelidae

-触角比头长,有或无眼。胸部各节愈合 ---------------------圆跳科Sminthuridae

双尾纲分亚目、总科和科的检索表

1尾须分节,长或短棒形(棒亚目Rhabdura) ---------------------------2

-尾须单节,钳形 (钳亚目Dicellura、铗虫八总科Japygoidea) ------------------6

2腹部第1-7节无气孔 (康虫八总科Campodeoidea) ------------------------3

-腹部第1-7节有气孔 (原铗虫八总科Projapygoidea) ----------------------4

3头缝完整似“丫”形;触角第3-6节上有感觉毛;胸气门3对;尾须长而多节-----康虫八科Campodeidae

-头缝减少,后部无成对分枝;触角第3-7节上有感觉毛;胸气门2对;尾须短而多节------------------------------------------------原康虫八科Procampodeidae

4腹部基节器长圆柱形;腹部第2-7节腹板无基节囊泡;无中爪;触角第7节无梨形感器----------------------------------------------- 原铗虫八科Projapygidae

-腹部基节器梨形;腹部第2-7节腹板有基节囊泡;有中爪;触角第7节有梨形感器-----------5

5胸气门2对;触角第5-10节有感觉毛 --------------------后铗虫八科Anajapygidae

-胸气门4对;触角第5-18节有感觉毛 ------------------八孔虫八科Octostigmatidae

6胸气门2对;腹部第1节腹板上无伸缩的囊泡 ----------------副铗虫八科Parajapygidae

-胸气门4对;腹部第1节腹板上有1对可伸缩的囊泡------------------------7

7触角至多3节(第4-6节)有感觉毛;爪间有小爪 ------------------铗虫八科Japygidae

-触角多于3节有感觉毛------------------------------------8

8触角第4-13节上有感觉毛;有2个侧爪,爪间突背面向后弯曲,形成一个不成对的中爪,和2个尖锐的圆锥形腹面突起物;下唇须清楚-------------------------异铗虫八科Heterojapygidae

-触角第4-17或4-20节有感觉毛;爪间突圆润不形成突起,下唇须不清楚 -----敏铗虫八科Dinjapygidae

石蛃目分科和亚科检索表

1胸足无针突,第1和4~8节腹板高度退化,雄体无阳基侧突----------光角蛃科Meinertellidae

-至少第3胸足具针突,腹板发达,至少雄体第9腹节具阳基侧突---------石蛃 科Machilidae… 2

2触角和下唇须无鳞---------------------------古蛃 亚科Petrobiellinae

-至少触角的柄节和梗节有鳞----------------------------------3

3触角鞭节具鳞-------------------------------石蛃 亚科Machilinae

-触角鞭节无鳞-------------------------------新蛃 亚科Petrobiinae

衣鱼目分科检索表

1有单眼和复眼,体表无鳞片,跗节5节,第2~9腹板生有刺突和基肢片,2~6腹板生有基节囊 -------------------------------------------毛衣鱼科Lepidotrichidae

-无单眼,体表有或无鳞片,跗节3~4节-----------------------------2

2无复眼,体表常无鳞片,雄性生殖突长,生活于土壤中、蚂蚁或白蚁巢中------土衣鱼科Nicoletiidae

-有复眼,雄性生殖器较短,很少土栖,多数自由生活或室内生活-----------衣鱼科Lepismatidae

蜉蝣目成虫分科检索表

1体黑色;翅脉极度退化,在R1脉后仅有3或4条纵脉--------------寡脉蜉科Oligoneuriidae

-体色多变;翅脉完整或退化,在R1脉后有许多纵脉------------------------2

2雄性阳茎比尾铗长;雌性触角着生在前侧凸出的突起上-------------平脉蜉科Behningiidae

-雄性阳茎比尾铗短;雌性触角着生不如上述-----------------------=----3

3 MP2脉和CuA脉的基部与MP1脉基部分离很开;后翅有许多纵脉和横脉,MA脉有分叉----------4

- MP2脉和CuA脉的基部与MP1脉基部稍分离(MP2脉有时会弯曲),分叉通常是对称的;后翅退化或缺如,MA脉不分叉或分叉------------------------------------------8

4后翅前缘突尖锐;前翅A1脉不分叉,前缘脉基部到前翅翅痣区的横脉弱或萎缩…新蜉科Neoephemeridae

-后翅前缘突圆钝,如果尖锐,则前翅A1脉分叉;前缘脉基部至前缘胀部的横脉发育良好----------5

5雄性中、后足和雌性所有的足都细弱,无功能,一般灰白色,翅常带透明或无色、灰色或略带深浅不同的紫灰色------------------------------------多脉蜉科Polymitarcyidae

-两性所有的足都发育良好,具功能,色泽多样---------------------------6

6 MA2脉4/3~3倍长于MA脉的基部;雄性尾铗有1长的基节,无端节或有1短的端节--------------------------------------------------直蜉科Euthyplociidae

- MA2脉短于、略等或仅稍长于MA脉的基部;雄性尾铗不具有2个长的基节和1或2个短的基节而是具有1个长的基节和2个短的端节---------------------------------------7

7 A1脉近翅缘分叉;雄性尾铗有1个长基节;腹部通常黄色,有些种类在背板有红色的侧条或斑纹--------------------------------------------河花蜉科Potamanthidae

- A1脉不分叉,但由此发出2或更多条短的横脉到达翅的后缘----------蜉蝣科Ephemeridae

8前翅有横脉-----------------------------------------9

-前翅无横脉;两性复眼均小,分隔宽;胸部粗壮,腹部短;雄性前足稍长于中、后足;雌性足仅留痕迹----------------------------------------鲎蜉科Prosopistomatidae

9无后翅-------------------------------------------10

-有后翅,然而常很小-------------------------------------13

10在翅的纵脉间有基部分开的短边缘闰脉1或2条;MA2脉和MP2脉从各自茎的基部分开;雄性阳茎退化;尾丝2根------------------------------------四节蜉科Baetidae(部分)

-无如上所述基部分开短的边缘闰脉;MA2脉基部连接,MP2脉基部连接或分开;雄性阳茎发育良好;有尾丝3根------------------------------------------------11

11前翅纵脉有数个小脉连接至外缘;雄性复眼大,半陀螺状;雄性产卵器发育良好-----------------------------------------------细裳蜉科Leptophlebiidae(部分)

-前翅纵脉无小脉连接外缘;雄性复眼通常简单,相距很宽,雌性无产卵器--------------12

12 MA脉多少具对称的分叉;MP2脉和IMP脉伸至MP1脉基部距离不少于3/4;胸部通常黑色或灰色;雄性尾铗2节或3节--------------------------------毛蜉科Tricorythidae(部分)

- MA脉不如上述;MA2脉有横脉与基部连接;MP2和IMP脉伸至MP1脉基部,几乎等长;胸部通常棕褐色;雄性尾铗1节---------------------------------------细蜉科Caenidae

13前翅肘闰脉包括一系列的小脉,常分叉或弯曲,连接CuA脉到翅后缘;后足跗节4节---------14

-前翅肘闰脉不如上述,且有时缺如;后足跗节4节或5节---------------------15

14前足黑色或红棕色,前基节内缘具鳃着生过的痕迹;中、后足色淡--------等蜉科Isonychiidae

-前足色多变,基节上无鳃着生的痕迹--------------------短丝蜉科Siphlonuridae

15尾丝3根,发育完好------------------------------------16

-尾丝2根,中尾丝留有痕迹或缺如-------------------------------19

16后翅小,仅有2条或3条简单的脉,前缘突长为翅宽的3/2~3倍,直或向后弯-------------------------------------------------毛蜉科Tricorythidae(部分)

-后翅大,有1条或多条分叉的脉;前缘突不如上述-----------------------17

17前翅有2对肘闰脉,前1对长;A1脉由一系列的小脉连接到翅后缘--------巨跗蜉科Ametropodidae

-前翅闰脉不如上述;A1脉不由小脉连接到翅后缘------------------------18

18沿翅外缘脉间有短而基部分开的边缘闰脉;雄性尾铗有1短的端节--------小蜉科Ephemerellidae

-沿翅外缘脉间无真正基部分开的边缘闰脉;雄性尾铗有2短的端节-----细裳蜉科Leptophlebiidae(部分)

19无肘闰脉;A1脉端部达翅的外缘;后翅有多条长的游离边缘闰脉--------圆裳蜉科Eaetiscidae

-有肘闰脉;A1脉达翅的后缘;后翅不如上述---------------------------20

20前翅翅脉间有短而基部分开的1条或2条边缘闰脉;MA2脉和MP2脉从各自的基部分开;雄性阳茎退化,复眼上半部陀螺状--------------------------------四节蜉科Baetidae(部分)

-边缘闰脉连接至其它脉的基部;MA2脉和MP2脉的基部相连;雄性阳茎发育良好,复眼不呈陀螺状------------------------------------------------------21

21后足跗节明显地4节,基部的1节与胫节愈合或部分愈合;肘闰脉包括1或2对-----------22

-后足跗节明显地5节;肘闰脉有2对-------------------扁蜉科Heptageniidae(部分)

22雄性复眼在背面紧接或几乎紧接;前足跗节3倍长于胫节;雌性腹部的顶节和基节长和宽略等于中间各节,肛下板平坦地凸出-------------------------------长跗蜉科Metretopodidae

-雄性复眼在背面分离,相距约为中单眼宽的两倍;前足跗节2倍长于胫节;雌性腹部细长;顶节明显地更细长于基节,肛下板中间凹陷--------------------------扁蜉科Heptageniidae(部分)

襀翅目分亚目、总科和科检索表

1分布于南半球;前后翅多横脉(南虫责 亚目Antarctoperlaria)------------------2

-分布于北半球,少数分布于南半球的种类;翅近端部径脉区无横脉(北虫责亚目Arctoperlaria)----5

2后翅臀区多横脉,腹部两侧有残余气管鳃(原虫责 总科Eusthenioidea)--------------3

-后翅臀区横脉或仅1~2根横脉,腹部两侧无残余气管鳃(纬虫责 总科Gripopterygoidea)-------4

3后翅外缘连续呈弧形,前翅Rs常1分支--------------------原虫责 科Eustheniidae

-后翅外缘在Cu2末端呈锯齿状,前翅Rs常数分支---------------始虫责 科Diamphipnoidae

4后翅臀区一般有7条明显的臀脉,2A分支;后翅臀脉少于7条的种类,前胸背板两后角明显突起-------------------------------------------澳虫责科Austroperlidae

-后翅臀脉不超过6条,臀脉无分支;前胸背板无角突-------------纬虫责科Gripopterygidae

5中唇舌和侧唇舌约等长,下颚须丝状,第1跗节长(真颚组Euholognatha)--------------6

-中唇舌不明显或短于侧唇舌,下颚须鬃状,第1跗节短(原颚组Systellognatha-----------11

6体小型,翅中部至前端很少有横脉,单眼3个(叉虫责总科Nemouroidea)--------------7

-体中至大型,无翅,无单眼(裸虫责 总科Scopurodea)--------------裸虫责科Scopuridae

7尾须多节------------------------------------------8

-尾须1节-------------------------------------------9

8尾须少于8节;第2跗节与其它两节约等长;前翅Cu1和Cu2之间有4条以上的肘横脉--------------------……-------------------------带虫责科Taeniopterygidae

-尾须10节以上;第2跗节短,第1跗节与第3跗节约等长;前翅Cu1和Cu2之间无肘横脉或仅有1~2条肘横脉---------------------------------------黑虫责 科Capniidae

9前翅无Sc2,前后翅的翅脉不形成“X”形----------------------------10

-前后翅的Sc1,Sc2,R4+5及r-m脉共同组成1个明显的“X”形-----------叉虫责 科Nemouridae

10静止时翅向腹部卷折----------------------------卷虫责 科Leuctridae

-静止时翅不向腹部卷折-------------------------背虫责 科Notonemouridae

11中唇舌短于侧唇舌,上颚相对较发达;口器退化的类群第9腹板中部有刷毛丛(大虫责总科 Pteronarcyoidea)----------------------------------------12

-中唇舌不明显,上颚退化(虫责 总科Perloidea)------------------------14

12体小至中型;前后翅的小范围内有少数横脉;腹部无残余气管鳃------------------13

-体中至大型;除后翅臀区外,前后翅多横脉;腹部1~2或3节有残余气管鳃----------------------------------------------------大虫责科Pteronarcyidae

13额唇基沟明显;雄虫第9腹板有刷毛丛,而无圆形的小叶突或锤突;翅的径脉区横脉较多-----------------------------------------------刺虫责科Styloperlidae

-额唇基沟不明显;雄虫第9腹板有圆形的小叶突或锤突,但无刷毛丛;翅的径脉区很少有横脉---------------------------------------------扁虫责科Peltoperlidae

14胸部的腹侧面有残余气管鳃---------------------------虫责 科Perlidae

-胸部的腹侧面无残余气管鳃------------------------------------15

15后翅臀区发达,在1A后有5条或更多的臀脉达翅缘,2A有1~3条分支--------网虫责科Perlodidae

-后翅臀区很小,在1A后能到达翅缘的臀脉不多余3条,2A无分支--------绿虫责 科Chloroperlidae

实验七 直翅目昆虫分类

【目的】1.了解直翅类昆虫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2.认识直翅类昆虫各目和主要科的特征及其常见种。

3.学习使用和编制检索表

【材料】飞蝗、稻蝗、棉蝗、菱蝗、蚱蜢、纺织娘、螽斯、蟋蟀、蝼蛄、蚤蝼等常见科及蠼螋、竹节虫、螳螂、蜚蠊,酒精、甲醛等配制的浸泡液。

【用具】体视镜、培养皿、解剖针、蜡盘、放大镜、昆虫针、大头针。

【内容与方法】

1.直翅类昆虫各目及重要科的形态特征。

2.直翅类昆虫常见种的识别。

作业与思考题

1.用分类检索表鉴定各标本所属的目科。

2.编一检索表把所给标本的鉴定结果区别开来。

3.直翅类昆虫主要包括哪些目?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4.熟悉直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并掌握一些重要科的形态特征和拉丁学名。

直翅目分亚目和总科检索表

1触角细长,常长于体长;若短于体,则多在30节以上;若具听器,则位于前足胫节基部;若具发音器,则位于前翅基部 螽亚目Ensifera………………………………………………………………………………………………………2

-触角较粗短,常短于体长,常少于30节;若具听器,则位于腹部的基部两侧;若具发音器,则由后足股节内侧与前翅或腹部摩擦发音蝗亚目Caelifera……………………………………………………………………………………8

2跗节4节…………………………………………………………………………………………………………………… 3

-跗节3节…………………………………………………………………………………………………………………… 7

3前足胫节常缺听器,若具听器则跗节第3节缺侧叶;尾须细长而柔软………………………………………………… 4

-前足胫节常具听器,跗节第3节具侧叶;尾须粗短而坚硬……………………………………………………………… 6

4跗节扁平,若侧扁则前足胫节具听器……………………………………………………………………………………5

-跗节侧扁,前足胫节缺听器………………………………………………………………驼螽总科Rhaphidophoroidea

5头顶非侧扁,背面缺纵沟……………………………………………………………………沙螽总科Stenopelmatoidea

-头顶强侧扁,背面具纵沟………………………………………………………………裂跗螽总科Schizodactyloidea

6第1、2跗节分节不明显,无跗垫;雄性前翅发音部极大,不限于肘脉区,缺Ca2脉和镜膜…原螽总科Hagloidea

-第1、2跗节分节明显,具跗垫;雄性前翅发音部仅限于肘脉区,具Cu2脉和镜膜…………螽斯总科Tettigonioidea

7前足特化,为挖掘足,胫节具4个片状趾突;产卵瓣退化…………………………………蝼蛄总科Gryllotalpoidea

-前足与中足相同,为步行足;后足为跳跃足;产卵瓣发达,呈剑状或弯刀状……………蟋蟀总科Grylloidea

8跗节3节…………………………………………………………………………………………………………………… 9

-前、中足跗节最多仅2节………………………………………………………………………………………………… 10

9缺听器;后足跗节基节背面常具齿,阳茎若存在则为单瓣……………………………………蜢总科Eumastacoidea

-有听器常,少数退化;后足跗节基节背面缺齿,阳茎分基、端瓣两部分,由内阳茎囊壁连接…蝗总科Acridoidea

10前胸背板向后延伸超过胸部,到达或超过腹部;后足跗节3节…………………………………蚱总科Tetrigoidea

-前胸背板向后延伸仅覆盖胸部;后足跗节仅具1—2节,有时退化…………………………蚤蝼总科Tridactyloidea

革翅目分亚目检索表

1体光滑,极少被毛;复眼发达;口器咀嚼式;具翅或缺翅;尾须坚硬如铗;非外寄生性昆虫……………………………………………………………………………………………蠼螋亚目Forficulina

-体被毛;复眼退化或缺如;口器非咀嚼式;完全无翅;尾须柔软;哺乳类动物外寄生性昆虫………………2

2触角较体约等长;头前口式,复眼退化;外寄生于蝙蝠类………………………………蝠螋亚目Arixeniina

-触角较体约短;头下口式,复眼缺如;外寄生于鼠类……………………………………鼠螋亚目Hemimerina

蠼螋亚目分总科检索表

1前颈片和后颈片分离,后颈片后缘与前胸腹板前缘愈合或分离………………大尾螋总科Pygidicranoidea

-前颈片和后颈片愈合,其后缘与前胸腹板前缘分节…………………………………………………………2

2雄性生殖器具成双的阳其中叶…………………………………………………………………………………3

-雄性生殖器具单一的阳基中叶…………………………………………………………球螋总科Forficuloidea

3肛上板平伸………………………………………………………………………………臀螋总科Apachyoidea

-肛上板垂直……………………………………………………………………………肥螋总科Anisolabidoidea

大尾螋总科重要科检索表

1腿节侧扁,背面具隆线…………………………………………………………………………………………2

-腿节非侧扁,背面缺隆线………………………………………………………………………………………4

2触角25节以上…………………………………………………………………………大尾螋科Pygidicranidae

-触角25节以下……………………………………………………………………………………………………3

3具翅;后胸腹板后缘波曲形………………………………………………………………丝尾螋科Diplatyidae

-无翅;后胸腹板后缘截形……………………………………………………………………………裸螋科Anateliidae

4触角第4~6节长大于宽……………………………………………………………………………绒螋科Pyragridae

-触角第4~6节非长大于宽……………………………………………………………………棘螋科Echinosomatidae

肥螋总科重要科检索表

1触角25节以下;第2跗节延伸至第3节下方;雄性生殖器若具端针则基部不膨大或缺内曲管…………………………………………………………………………………………………肥螋科Anisolabididae

-触角25节以上;第2跗节不延长;雄性生殖器端针基部膨大和具内曲管……………………蠼螋科Labiduridae

球螋总科重要科检索表

1第2跗节正常,不延长至第3节下方……………………………………………………………绵螋科Spongiphoridae

-第2跗节扩宽或延长至第3节下方……………………………………………………………………………………2

2触角17~22节;第2跗节不扩宽…………………………………………………………………螯螋科Chelisochidae

-触角12~16节;第2跗节明显扩宽…………………………………………………………………球螋科Forficulidae

竹节虫目分科检索表

1中后足胫节端部腹面有三角形凹陷……………………………………………………………胫棱亚目Areolatae…3

-中后足胫节端部腹面无三角形凹陷…………………………………………………………胫缘亚目Anareolatae…2

2触角丝状,分节不明显,尤其在中部之后,长于前足股节且常长于体长;若短于前足股节且分节不明显,则所有股节腹面边缘光滑,中后足股节腹中脊非锯齿状,通常有少数端齿或缺齿………………………………………………………………………………………………………异 科Heteronemiidae

-触角明显分节,常短于前足股节;雌性股节基部背面明显锯齿状;或触角长于前足股节,但从不如体长;中后足股节腹脊明显均匀锯齿状……………………………………………………………………………………科Phasmatidae

3跗节明显5节…………………………………………………………………………………………………………………4

-跗节3节,无翅,跗爪稍不对称,中垫长于跗爪端部……………………………………………新科Timematidae

4第1腹节等于或长于后胸背板,并与后胸背板愈合………………………………………………………………………5

-第1腹节短于后胸背板,两者分离………………………………………………………………………杆科Bacillidae

5两性触角长,后胸背板长于宽,体形非叶状,腹部边缘无外长物…………………………拟 科Pseudophasmatidae

-雌性触角很少与头等长,雄性较长且有毛,后胸背板短于宽,腹缘强烈扩展,叶状,股节,有时胫节也扩展成叶状,雌性前翅几乎盖及整个腹部,雄性前翅很少长于胸部………………………………………………叶 科Phylliidae

螳螂目分科检索表

1前足腿节和(或)胫节缺外列刺(怪足螳总科Amerphoscelioidea)………………怪足螳科Amorphoscelidae

-前足腿节和胫节具外列刺………………………………………………………………………………………………2

2前足胫节缺端爪(缺爪螳总科Chaeteessoidea)………………………………………缺爪螳科Chaeteessidae

-前足胫节具端爪…………………………………………………………………………………………………………3

3前足腿节缺中刺;外列刺第一刺较长,似距(金螳总科Metallyticoidea)………………金螳科Metallyticidae

-前足腿节具中刺(螳总科Mantoidea……………………………………………………………………………………4

4前足腿节腹缘扩展明显宽于外侧缘………………………………………………………………类螳科Mantoididae

-前足腿节腹缘扩展窄于外侧缘…………………………………………………………………………………………5

5前足胫节外列刺刺端弯曲或倒伏并与前面的刺紧靠………………………………………花螳科Hymenopodidae

-前足胫节外列刺直立……………………………………………………………………………………………………6

6前足腿节内列刺明显为大齿之间分布有2~5枚小刺相交替的排列…………………………锥头螳科Empusidae

-前足腿节内列刺明显为1枚大刺与1枚小刺相交替的排列…………………………………………………………7

7前胸背板侧缘从前至后呈明显的叶状扩展;叶状扩展明显超过头宽……………………叶背螳科Choeradodidae

-前胸背板侧缘不呈明显的叶状扩展;若有较明显的扩展,则扩展处不达前胸背板前缘及后缘…………………8

8尾须扁平,从基部到端部逐渐向两侧呈叶状扩展……………………………………………扁尾螳科Toxoderidae

-尾须从基部到端部不呈叶状扩展…………………………………………………………………………………………9

9后足胫节具隆起线或基半部明显膨大………………………………………………………………长颈螳科Vatidae

-后足胫节缺隆起线,基半部非明显膨大………………………………………………………………………………10

10前足基节近端处具小的叶状突起;部分种类前足胫节端爪之前具背端刺……………………细足螳科Thespidae

-前足基节近端处缺小的叶状突起;前足胫节端爪之前缺背端刺……………………………………………Mantidae

蜚蠊目分科检索表

1中足和后足股节腹面具刺;若缺刺则前足胫节较细长,多刺(蜚蠊总科)…………………………………………… 2

-中足和后足股节腹面缺刺,但端刺存在;前足胫节较粗短,多毛(硕蠊总科)…………………………………… 5

2雄性下生殖板对称,具一对腹突;雌性下生殖板具瓣…………………………………………………蜚蠊科Blattidae

-雄性下生殖板不对称,通常缺腹突;雌性下生殖板缺瓣……………………………………………………………… 3

3体大(全长超过15mm)。前翅Sc脉具分支;后翅Cu脉的分支朝翅褶方向延伸…………………光蠊科Epilampridae

-体小(全长极少超过15mm)。前翅Sc脉简单;后翅Cu脉的分支朝翅端方向延伸……………………………… 4

4复眼发达;有翅种类翅脉发达;雌性下生殖板端部不开裂……………………………………姬蠊科Blattellidae

-复眼退化;有翅种类、翅脉退化;雌性下生殖板端部开裂…………………………………虫尉蠊科Nocticolidae

5体多毛;唇部强隆起,与颜面形成明显的界限………………………………………………地鳖蠊科Polyphagidae

-体光滑;唇部非强隆起,唇基缝不明显………………………………………………………硕蠊科Blaberidae

实验八半翅目昆虫分类

【目的】1.掌握半翅目及其重要科的鉴别特征。

2.识别常见科的代表种类。

【材料】1、麻皮蝽、蝎蝽、田鳖(负子蝽)、黾蝽、网蝽、盲蝽、花蝽、猎蝽、姬蝽、红蝽、长蝽、缘蝽、土蝽、龟蝽和臭虫,酒精、甲醛等配制的浸泡液。

【用具】 体视镜、解剖针、蜡盘、镊子、放大镜、昆虫针、大头针等。

【内容与方法】

1.半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

2.半翅目常见种类的识别。

3.重要科的形态特征。

作业与思考题

1.用分类检索表鉴定各标本所属的科。

2.编一检索表把所给标本的鉴定结果区别开来。

3.绘制蝽科、盲蝽科、长蝽科、缘蝽科等前翅特征图。

4.熟悉半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并掌握一些重要科的形态特征和拉丁学名。

半翅目分亚目和分科检索表(参考Schuh & Slater(1995)等编制)

1头部中央横缢,明显分为二叶,单眼存在时,位于后叶上。前胸腹面无具密横纹的纵沟。前足跗节多数1节,少数2节。前足胫节压扁,向端渐宽。前翅质地均一,不成明显的半鞘翅,无爪片缝。复眼有时退化或缺。陆生。(奇蝽亚目Enicocephalomorpha)………………………………………………奇蝽科(=长头蝽科)Enicocephalidae

-头部中央多无横缢,不分为二叶(如有横缢时,则前胸腹面具纵沟,上有密横纹)。前足跗节多为2节以上(如为1节,则为水生)。前翅成为半鞘翅或否。复眼一般正常…………………………………………………………2

2前翅缺爪片缝;不成典型的半鞘翅,前半虽有所加厚,但与端部的膜质部分界限不明显。体至少部分被成层的拒水毛。可在水面爬动或划行(黾蝽亚目Gerromorpha)………………………………………………………………3

-前翅具爪片缝;多成典型的半鞘翅。陆生或在水中生活。部分种类体被成层的拒水毛,但不能在水面生活和活动…………………………………………………………………………………………………………………………… 12

3翅发达(长翅型)……………………………………………………………………………………………………4

-无翅或短翅型………………………………………………………………………………………………………… 8

4小盾片明显外露……………………………………………………………………………………………………… 5

-小盾片被后伸的前胸背板叶遮盖,外表不可见…………………………………………………………………… 6

5小颊发达,包围喙的基部。跗节2节,第1节极短……………………膜蝽科(=膜翅蝽科)Hebridae(部分)

-小颊较不发达,不包围喙的基部。跗节3节……………………………… ……水蝽科Mesoveliidae(部分)

6爪着生于跗节末端上。头明显伸长,眼后部分长于眼的直径。前翅有3个封闭的室………………………………………………………………………………………………尺蝽科(部分)Hydrometridae

-爪着生于跗节端部不到最末端处…………………………………………………………………………………… 7

7头部背面中央有一明显的纵凹纹。后足腿节常粗于中足腿节。雄前足胫节常具由短刺组成的栉状构造…………………………………………………………………………………宽肩蝽科(=宽肩黾科、宽蝽科)Veliidae

-头部背面无纵凹纹。后足腿节常细于中足腿节。雄前足胫节无上述栉状构造………………黾蝽科Gerridae

8腹部背面第3、4节背板之间无臭腺孔…………………………………………………………………………… 9

-腹部背面第3、4节背板之间具臭腺孔……………………………………………………………………………10

9头很长,长为宽的3倍以上,眼远离头的后缘……………………………………尺蝽科Hydrometridae(部分)

-头长至多为宽的3倍,眼接近或接触头的后缘…………………………………………………………………… 41

10前胸背板极短,中胸和后胸背面均外露…………………………………………水蝽科Mesoveliidae(部分)

-前胸背板较长,至少遮盖中胸……………………………………………………………………………………11

11跗节2节…………………………………………………………………膜蝽科(=膜翅蝽科)Hebrida(部分)

-跗节3节。头的眼后部分明显伸长…………………………………………………尺蝽科Hydrometridae(部分)

12触角短于头部,多少折叠隐于眼下;除蜍蝽科外,位于一凹陷或凹沟中,一般由背面看不到或只能看到最末端 大部为水生,部分科生活于岸边陆地上……………………………………………………(蝎蝽亚目Nepomorpha)13

-触角一般长于头部,暴露于外,不隐于眼下的沟中。陆生…………………………………………………… 22

13下唇宽三角形,短,不分节(即只有一节)。前足跗节不分节(成一节状),有时与胫节愈合,匙状,具长缘毛。头部后缘遮盖前胸。前胸与翅明显地具黑色虎斑状横纹………………………………………划蝽科Corixidae

-下唇较狭长,分节。前足跗节1至数节,但无长缘毛。头部后缘不遮盖前胸……………………………… 14

14腹部末端具成对的呼吸突………………………………………………………………………………………… 15

-腹部末端无呼吸突………………………………………………………………………………………………… 16

15呼吸突长短不一,常极长成细管状,但不能伸缩。跗节1节。后足胫节一般,不成游泳足。后足基节可自由活动…………………………………………………………………………………………………………蝎蝽科Nepidae

-呼吸突短,可伸缩,常只末端外露。跗节23节,前足跗节有时1节。后足胫节扁,具游泳毛。后足基节与后胸侧板接合紧密,不能活动……………………………………………………………………负子蝽科Belostomatidae

16有单眼(如缺或不发达,则头横宽,复眼多少呈具柄状)。足为步行式。岸边陆地生活…………………17

-无单眼。复眼一般,不成具柄状。 中、后足扁,具游泳毛。水生…………………………………………… 18

17触角较长,丝状,背面观部分可见。眼不成具柄状。足步行式。小盾片平………………蜍蝽科Ochteridae

-触角粗短,藏于眼及前胸下方。眼多少呈具柄状。前足腿节极为粗大…………………蟾蝽科Gelastocoridae

18身体背面平坦或略隆起。头与前胸不愈合。前足成明显的捕捉足……………………………………………19

-身体背面强烈隆起,成船形或屋顶状;如平坦,则头与前胸背板愈合,二者之间的缝线不完全。前足不成捕捉足…………………………………………………………………………………………………………………………20

19触角长,伸出于头的侧缘之外。喙细长,伸达中胸腹板以远。头较狭长,远伸过眼的前缘。前足跗节3节。爪2枚,发达…………………………………………………………………………盖蝽科(=锅盖蝽科)Aphelocheiridae

-触角短,不伸出于头的侧缘之外。喙粗短,不伸过前胸腹板。头常横列,头的末端只略伸过眼前缘的水平位置。前足跗节2节或1节。爪2枚,小形……………………………………………………潜蝽科(=潜水蝽科Naucoridae

20体较狭长,体长多在40 mm以上。眼大。头顶窄。后足长大,明显长于中、后足,桨状;后足爪退化,不明显。头与前胸不愈合……………………………………………………………………仰蝽科(=仰泳蝽科)Notonectidae

-体较宽短,卵圆形,体长在40 mm以下。眼小形或中形。头顶宽。后足不成桨状。常有2爪。头与前胸紧密愈合,相互不能活动………………………………………………………………………………………………………… 21

21头与前胸背板之间的界线直或略成简单的弧形。触角3节………………………固蝽科(=固头蝽科)Pleidae

-头与前胸背板之间的界线多有两个明显的凹弯。触角2节或不分节(1节)………………蚤蝽科Helotrephidae

22腹部第37节腹板每节各侧常具2或3个毛点(trichobothria)(包括其上的毛点毛)(图21-4B: j)。各爪下方有一长形肉质的爪垫(pulvillus)着生于靠近爪的基部处(图21- 3G: aa)[蝽亚目Pentatomomorpha(扁蝽总科Aradoidea除外)]…………………………………………………………………………………………… 41

-腹节腹板具毛点,或仅在中线两侧有一根类似毛点毛的刚毛。爪下有爪垫或无…………………………… 23

23触角第1、2两节短,长度近相等;第3、4两节极细长,被有直立长毛,毛的长度远大于该触角节的直径(图 21- 8B,9A)。体小,体长多在25 mm以下。(鞭蝽亚目Dipsocoromorpha)……………………………… 24

-触角不若上述;触角第2节常长于第1节,部分类群中第1、2两节短且长度近等(网蝽科中多见),但第3、4节不具长过触角节直径很多的直立毛被…………………………………………………………………………………27

24侧面观前胸前侧片窄,不特别发达,也不向前延伸。前胸后侧片大。基节臼裂(coxal cleft)极短,几不能辨。前翅具前缘裂(costal fracture)(短翅型除外)……………………………………………………………25

-侧面观前侧片宽大发达,向前延伸达于复眼下方。基节臼裂长。前翅前缘裂有或无……………………… 26

25前翅前缘裂短,只切断前翅的前方边缘。后胸侧板无臭腺挥发域。雄虫腹部及外生殖器对称或不对称……………………………………………………………………………………………栉蝽科Ceratocombidae(部分)

-前翅前缘裂长,约达于翅宽的一半处。后胸侧板有臭腺挥发域。雄虫腹部及外生殖器均不对称………………………………………………………………………………………………………鞭蝽科Dipsocoridae

26前翅鞘质;外观似甲虫。头平伸。雄虫外生殖器对称。后足基节内侧下方无附着垫……………………………………………………………………………………………栉蝽科Ceratocombidae(部分)

-前翅一般,部分种类为革质或鞘质。雄虫腹部及外生殖器均为两侧对称。后足基节内侧下方有附着垫。前翅一般无前缘裂,或只切断前翅的前方边缘………………………………………毛角蝽科(=裂蝽科)Schizopteridae

27爪下有爪垫或无;如有爪垫,则爪垫的大部分附着于爪,只端部游离。跗节多数为3节,少数2节。翅遮盖侧接缘(部分猎蝽科例外)…………………………………………………………………………………………… 28

-爪下有较长的爪垫,只基部附着于爪,大部分游离。跗节2节。侧接缘外露。身体极为扁平……………扁蝽科Aradidae(蝽亚目)

28前翅膜片有3-5个封闭的翅室,没有任何翅脉从这些翅室的后缘伸出。(细蝽亚目Leptopodomorpha)…29

-前翅膜片多数具1-2个翅室,如翅室多于2个,则可有翅脉由翅室后缘伸出。(臭虫亚目Cimicomorpha)… 30

29下唇长,逐渐尖细,伸达后足基节基部或超过之………………………………………跳蝽科Saldidae

-下唇短,最多只伸达前足基节末端………………………………………细蝽科(=细足蝽科)Leptopodidae

30下唇明显4节,第1节至少几乎伸达头后缘。足无海绵窝……………………………………………………… 31

-下唇3节或4节,如为4节,则第1节不达头的后缘。一对或数对足上具海绵…猎蝽科Reduviidae(部分)

31前胸背板及前翅表面全部密布小网格状脊纹。前翅质地均一,不具膜质部分。雄虫生殖节左右不对称,左右抱器同形…………………………………………………………………………………………………网蝽科Tingidae

-前胸背板及前翅表面不若上述(有时因具深刻点而外观与脊纹类似,需注意分辨)。前翅分区“正常”。雄虫生殖节左右不对称,左右抱器不同形……………………………………………………………………………………32

32前胸腹板具纵沟,沟表面常有密横棱(摩擦发音器)。喙多数短而粗壮,弯曲,有时可较细直。头基部常细缢成颈状,单眼前方常有一横走凹痕。前翅膜片常有2个大室……………………………猎蝽科Reduviidae(部分)

-前胸腹板无具密横棱的纵沟。头在复眼后方不成颈状,单眼前方无横走凹痕。前翅膜片脉相多样………… 33

33触角视若5节 姬蝽科:…………………………………………………花姬蝽亚科Nabidae: Prostemmatinae

-触角4节………………………………………………………………………………………………………………34

34翅正常,短翅型个体中前翅或多或少仍可明显分辨。不吸食哺乳动物血液,亦不营体外寄生生活……… 35

-翅极退化,前翅全缺,或成小瓣状,几不能辨。吸食哺乳动物血液,或营体外寄生生活…………………… 40

35前翅具楔片………………………………………………………… ………………………………………………36

-前翅无楔片…………………………………………………………………………………………姬蝽科Nabidae

36体长10-15 mm。前翅外革片宽阔,明显扩展(图21- 25B)。前翅膜片翅室端部有一些短脉发出。喙最后第2节长于其他各节之和………………………………………………………………………………捷蝽科Velocipedidae

-体长常在4mm以下。前翅外革片不异常扩展。前翅膜片翅室端部处无短脉发出。喙最后第2节一般不长于其他各节之和…………………………………………………………………………………………………………………37

37前翅膜片有一由粗脉组成的翅室,室后角有一“椿状短脉”(stub)。各足跗节均为2节……………………………………………………………………………………………………驼蝽科Microphysidae

-前翅膜片脉弱,常只隐约可见。如有椿状短脉,则均靠近革片后缘。跗节数多样。……………………… 38

38臭腺沟缘向后弯曲或直接指向后方。不达于后胸侧板后缘,亦不延伸成脊。授精方式正常…………………………………………………………………………………………………毛唇花蝽科Lasiochilidae

-臭腺沟缘向前弯、或直、或向后弯,然后向前延伸成一脊。授精方式为血腔授精。…………………… 39

39雄虫生殖节两侧各有1个阳基侧突。雌虫腹部第7腹板前缘中部有1个内突。臭腺沟缘向前呈折角状弯曲,延伸成一脊伸达后胸侧板前缘………………………………………………………………细角花蝽科Lyctocoridae

-雄虫生殖节仅左侧有1个阳基侧突。雌虫腹部第7腹板前缘中无内突。臭腺沟向前弯、或直、或向后弯,向前延伸成一脊。………………………………………………………………………………………花蝽科Anthocoridae

40各足跗节均为3节。前翅成小瓣片状。有复眼。……………………………………………臭虫科Cimicidae

-中、后足跗节为4节。前翅完全消失。无复眼。蝙蝠体外寄生。…………………………寄蝽科Polyctenidae

41触角5节。…………………………………………………………………………………………………………… 42

-触角4节。……………………………………………………………………………………………………………49

42跗节2节。………………………………………………………………………………………………………… 43

-跗节3节(个别土栖的土蝽科种类跗节强烈变形为1节)。…………………………………………………… 45

43前翅在革片与膜片交界处折弯,几完全隐于极发达的小盾片下。腹部各节腹板每侧有一黑色横走凹痕。………………………………………………………………………………………龟蝽科(=平腹蝽科)Plataspidae

-前翅不折弯。腹部各节腹板侧方无黑色横走凹痕。…………………………………………………………… 44

44中胸腹板常具侧扁的显著中脊,多隆起很高,龙骨状。雄虫第8腹节大,外露………………………………………………………………………………同蝽科(=腹刺蝽科)Acanthosomatidae

-中胸腹板无中脊。雄虫第8腹节较小,大部或全部不外露。……………………蝽科Pentatomidae(部分)

45胫节具粗棘刺形成的刺列。……………………………………………………………土蝽科Cydnidae(部分)

-胫节刺一般,不成粗棘状。…………………………………………………………………………………… 46

46小盾片极宽大,长几达腹部末端。…………………………………………………盾蝽科Scutelleridae

-小盾片多为三角形,远不达腹部末端。………………………………………………………………………… 47

47腹部第2节腹板(=第1个可见的腹节腹板)上的气门完全或部分暴露在外,未被后胸侧板所全部遮盖。…………………………………………………………………………………………荔蝽科Tessaratomidaec(部分

-腹部第1可见腹节腹板上的气门被后胸侧板完全遮盖。………………………………………………………… 48

48单眼相互靠近,常相接触。触角着生于头的侧缘上。爪片向端渐细,成三角形,左右二爪片末端相遇处极短小,不成一条明显的爪片接合缝(图21- 35A)。……………………………………………异蝽科Urostylidae

-单眼相互远离。触角着生于头的腹方。爪片四边形。爪片接合缝明显(图21- 38B)…………………………………………………………………………………………………蝽科Pentatomidae(部分)

49唇基前缘具4-5根粗刺或棘,胫节具棘状粗刺列。…………………………………土蝽科Cydnidae(部分)

-唇基前缘不具粗刺列。胫节亦不具棘状粗刺列。…………………………………………………………… 50

50跗节2节。前翅具深大刻点,致使近似网格状。………………………………皮蝽科(=拟网蝽科)Piesmidae

-跗节3节。前翅不若上述。………………………………………………………………………………………… 51

51无单眼。……………………………………………………………………………………………………………52

-有单眼。……………………………………………………………………………………………………………53

52前胸背板侧缘薄边状,略向上反卷。雌虫第7腹板完整。………………………………红蝽科Pyrrhocoridae

-前胸背板侧缘不向上反卷。雌虫第7腹板裂为左右两半。…………………………………大红蝽科Largidae

53前翅膜片具6条以上的纵脉,并可有一些分枝。……………………………………………………………… 54

-前翅膜片最多具4-5条纵脉。……………………………………………………………………………………… 59

54后胸侧板臭脉沟缘强烈退化或全缺。……………………………………………………姬缘蝽科Rhopalidae

-后胸侧板臭腺沟缘明显。…………………………………………………………………………………………55

55小颊短小,后端不伸过触角着生处。体狭长。……………………………………………………………… 56

-小颊较长,后端伸过触角着生处。体形各异,但狭长者较少。………………………………缘蝽科Coreidae

56体形一般较为宽短,椭圆形。第3-7腹节腹板在气门后有2个毛点。……………………………………… 57

-体较狭长。第3-7腹节腹板在气门后有3个毛点。…………………………………………………………… 58

57前翅膜片脉序网状。…………………………………………………………………………兜蝽科Dinidoridae

-前翅膜片脉序不成明显的网状。…………………………………………………荔蝽科(部分)Tessaratomidae

58眼间距宽于小盾片前缘。雌虫产卵器片。…………………………………………………蛛缘蝽科Alydidae

-眼间距狭于小盾片前缘。雌虫产卵器锥状。…………………………………………狭蝽科Stenocephalidae

59腹部第5-7节的侧接缘向两侧扩展成明显的叶状突起,其边缘具锯齿。…………………束长蝽科Malcidae

-腹部第5-7节侧接缘正常,两侧不具明显的叶状突。………………………………………………………… 60

60雌虫产卵器片状,第7腹节腹板完整,不裂成左右两半。体狭长,束腰状。头横宽………………………………………………………………………………………………束蝽科Colobathristidae

-雌虫产卵器锥状,第7腹板或多或少在中央分割。…………………………………………………………… 61

61足明显细长,股节末端明显加粗。触角膝状。后胸侧板上的臭腺沟缘明显伸长,并游离于侧板之外(图21- 29B)。体明显狭长。…………………………………………………………………跷蝽科(=锤角蝽科)Berytidae

-股节末端不加粗。触角不成膝状。后胸侧板上的臭腺沟缘不特别伸长,亦不游离于侧板之外。体形多样。………………………………………………………………………………………………………长蝽科Lygaeidae

同翅目亚目和总科检索表

1.喙着生点在前足基节以前;触角鬃状,柄节和梗节粗大,鞭节细长,刚毛状;前翅有明显的爪片;跗节3节(蝉亚目Cicadomorpha)……………………………………………………………………………………………………… 2

-喙着生于前足基节之间或更后;触角线状或明显退化呈小突起;前翅一般无明显的爪片;跗节2节或1节… 6

2.触角着生在复眼下方;前翅基部一般有肩板……………………………………………蜡蝉总科Fulgoroidea

-触角着生在复眼间;前翅基部无肩板……………………………………………………………………………… 3

3.单眼3个;前足腿节变粗,下方多刺;跗节无中垫;雄虫腹基部有鼓膜发声器…………蝉总科Cicadoidea

-单眼2个;前足腿节正常;跗节中垫发达;无明显的鼓膜发音器……………………………………………… 4

4.前胸背板特别发达,常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一部分或全部…………………………角蝉总科Membracoidea

-前胸背板正常,不盖住小盾片……………………………………………………………………………………… 5

5.后足胫节下方有纵列刺毛;基节横向……………………………………………………叶蝉总科Cicadelloidea

-后足胫节有2侧刺,有2横列端刺,第1、2跗节有一横列端刺;基节短而锥状………沫蝉总科Cercopoidea

6.跗节2节,同样发达;雌雄均有翅…………………………………………………………………………………7

-跗节1节,如2节,则第1节很小;雌虫无翅,或有无翅世代…………………………………………………… 8

7.前翅翅脉先三分支,每支再二分支;触角10节;复眼不分群(木虱亚目Psyllomorpha)…木虱总科Psylloidea

-前翅只有3条脉,合在短的主干上;复眼的小眼分上下两群(粉虱亚目Aleyrodomorpha)……………………………………………………………………………………粉虱总科Aleyrodoidea

8.触角3-6节,有明显的感觉器;跗节2节,第1节很小;喙4-5节;如有翅则2对;腹部常有腹管(蚜亚目Aphidomorpha)……………………………………………………………………………………………………………… 9

-触角节数不定,无明显的感觉器;跗节1节;喙1节;雄虫有翅1对,后翅变为平衡棒;腹部无腹管(蚧亚目Coccomorpha)……………………………………………………………………………………………………………… 10

9.孤雌蚜伪胎生(玻片标本透过体壁可见到胚胎),性蚜卵生;前翅有4条斜脉;无翅蚜复眼多小眼面或3小眼面;触角4-6节,如果只3节,则尾片烧瓶状;头部与胸部之和不大于腹部;尾片各种形状,腹管有或缺;气门位于腹部第1-7或第2-5节;产卵器缩小为被毛的隆起………………………………………………蚜总科Aphidoidea

-孤雌蚜与性蚜都卵生;前翅只有3斜脉;无翅蚜及幼蚜复眼只有3小眼面;触角3节或退化;头部与胸部之和大于腹部;尾片半月形,腹管缺。气门位于腹部第1-6、1-5或只在第1节;有或无产卵器………球蚜总科Adelogidea

10.雌虫腹部有气门,雄虫有复眼……………………………………………………………旌蚧总科Orthezioidea

-雌虫腹部无气门,雄虫无腹眼……………………………………………………………………………………… 11

11.雌虫腹部末端有深裂,肛板上盖有2个三角形的肛板;体通常隆起;坚硬或被蜡……蚧总科Coccoidea

-雌虫腹部末端无深裂,无肛板……………………………………………………………………………………12

12.雌虫不被盾形介壳;肛门周围无刺毛;腹部末节不成臀板………………………粉蚧总科Pseudococcoidea

-雌虫被盾形介壳;肛门周围无刺毛,腹部末后数节愈合成臀板……………………盾蚧总科Diaspidoidea

实验九同翅目昆虫分类

【目的】1.掌握同翅目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及主要科的鉴定;

2.识别常见科的代表种类。

【材料】1、角蝉、蝉、叶蝉、飞虱、沫蝉、广翅蜡蝉、木虱、粉虱、蚜虫、绵蚜、粉蚧、绵蚧、盾蚧、蜡蚧,酒精、甲醛等配制的浸泡液。

【用具】 体视镜、解剖针、蜡盘、镊子、放大镜、昆虫针、大头针等。

【内容与方法】

1.同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

2.同翅目常见种类的识别。

3.重要科的形态特征。

作业与思考题

1.用分类检索表鉴定各标本所属的科。

2.编一检索表把所给标本的鉴定结果区别开来。

3.比较叶蝉、飞虱、沫蝉、木虱、粉虱和蚜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并简要描述。

4.熟悉同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并掌握一些重要科的形态特征和拉丁学名。

同翅目亚目和总科检索表

1.喙着生点在前足基节以前;触角鬃状,柄节和梗节粗大,鞭节细长,刚毛状;前翅有明显的爪片;跗节3节(蝉亚目Cicadomorpha)……………………………………………………………………………………………………… 2

-喙着生于前足基节之间或更后;触角线状或明显退化呈小突起;前翅一般无明显的爪片;跗节2节或1节… 6

2.触角着生在复眼下方;前翅基部一般有肩板……………………………………………蜡蝉总科Fulgoroidea

-触角着生在复眼间;前翅基部无肩板……………………………………………………………………………… 3

3.单眼3个;前足腿节变粗,下方多刺;跗节无中垫;雄虫腹基部有鼓膜发声器…………蝉总科Cicadoidea

-单眼2个;前足腿节正常;跗节中垫发达;无明显的鼓膜发音器……………………………………………… 4

4.前胸背板特别发达,常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一部分或全部…………………………角蝉总科Membracoidea

-前胸背板正常,不盖住小盾片……………………………………………………………………………………… 5

5.后足胫节下方有纵列刺毛;基节横向……………………………………………………叶蝉总科Cicadelloidea

-后足胫节有2侧刺,有2横列端刺,第1、2跗节有一横列端刺;基节短而锥状………沫蝉总科Cercopoidea

6.跗节2节,同样发达;雌雄均有翅…………………………………………………………………………………7

-跗节1节,如2节,则第1节很小;雌虫无翅,或有无翅世代…………………………………………………… 8

7.前翅翅脉先三分支,每支再二分支;触角10节;复眼不分群(木虱亚目Psyllomorpha)…木虱总科Psylloidea

-前翅只有3条脉,合在短的主干上;复眼的小眼分上下两群(粉虱亚目Aleyrodomorpha)……………………………………………………………………………………粉虱总科Aleyrodoidea

8.触角3-6节,有明显的感觉器;跗节2节,第1节很小;喙4-5节;如有翅则2对;腹部常有腹管(蚜亚目Aphidomorpha)……………………………………………………………………………………………………………… 9

-触角节数不定,无明显的感觉器;跗节1节;喙1节;雄虫有翅1对,后翅变为平衡棒;腹部无腹管(蚧亚目Coccomorpha)……………………………………………………………………………………………………………… 10

9.孤雌蚜伪胎生(玻片标本透过体壁可见到胚胎),性蚜卵生;前翅有4条斜脉;无翅蚜复眼多小眼面或3小眼面;触角4-6节,如果只3节,则尾片烧瓶状;头部与胸部之和不大于腹部;尾片各种形状,腹管有或缺;气门位于腹部第1-7或第2-5节;产卵器缩小为被毛的隆起………………………………………………蚜总科Aphidoidea

-孤雌蚜与性蚜都卵生;前翅只有3斜脉;无翅蚜及幼蚜复眼只有3小眼面;触角3节或退化;头部与胸部之和大于腹部;尾片半月形,腹管缺。气门位于腹部第1-6、1-5或只在第1节;有或无产卵器………球蚜总科Adelogidea

10.雌虫腹部有气门,雄虫有复眼……………………………………………………………旌蚧总科Orthezioidea

-雌虫腹部无气门,雄虫无腹眼……………………………………………………………………………………… 11

11.雌虫腹部末端有深裂,肛板上盖有2个三角形的肛板;体通常隆起;坚硬或被蜡……蚧总科Coccoidea

-雌虫腹部末端无深裂,无肛板……………………………………………………………………………………12

12.雌虫不被盾形介壳;肛门周围无刺毛;腹部末节不成臀板………………………粉蚧总科Pseudococcoidea

-雌虫被盾形介壳;肛门周围无刺毛,腹部末后数节愈合成臀板……………………盾蚧总科Diaspidoidea

实验十 鞘翅目成虫分类

【目的】1.掌握鞘翅目的主要形态特征及重要科的特征;

2.识别一些重要科的成虫和幼虫。

【材料】 虎甲、步甲、龙虱、水龟、豉甲、芫菁、鳃金龟、花金龟、丽金龟、隐翅甲、埋葬甲、拟步甲、郭公甲、跳甲、叩头虫、吉丁虫、瓢虫、萤、龟甲、叶甲、天牛、豆象、皮蠹、长蠹、象甲等代表科昆虫,酒精、甲醛等配制的浸泡液。

【用具】 体视镜、解剖针、蜡盘、镊子、放大镜、昆虫针、大头针等。

【内容与方法】

1.鞘翅目昆虫的的主要特征。

2.重要科的形态特征。

3.常见种类的识别。

作业与思考题

1.用鳞翅目分科检索表鉴定各标本所属的科。

2.编一检索表把所给标本的鉴定结果区别开来。

3.了解鞘翅目常用的分类体系及高级阶元系统发育的基本知识,弄清前、中足基节窝开闭,跗式,异跗节、隐4节、隐5节等基本概念。

4.熟悉鞘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并掌握一些重要科的形态特征和拉丁学名。

5.如何区分以下各科昆虫?虎甲与步甲;叩头虫与吉丁虫;天牛与叶甲。

6.了解鞘翅目幼虫的主要识别特征并学习常见幼虫的分类鉴定方法。

鞘翅目成虫亚目、总科检索表

1.后翅有m-cu横脉构成的小纵室………………………………………………………………………………2

-后翅无小纵室(多食亚目Polyphaga) …………………………………………………………………………4

2.触角锤状(菌食亚目Myxophaga)………………………………………………………球甲总科Sphaerioidea

-触角丝状或念珠状………………………………………………………………………………………………3

3.腹部第1可见腹板不完全被后足基节分割开(原鞘亚目Archostemata)……………长扁甲总科Cupedoidea

-腹部第1可见腹板完全被后足基节分割开(肉食亚目Adephaga)…………………步甲总科Caraboidea

4.头延伸成喙……………………………………………………………………………象甲总科Curculionoidea

-头不延伸成喙……………………………………………………………………………………………………5

5.触角鳃叶状…………………………………………………………………………金龟子总科Scarabaeoidea

-触角不呈鳃状…………………………………………………………………………………………………… 6

6.跗节5节,第4节极小,为隐5节……………………………………………………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

-跗节5节或4节,绝不为隐5节…………………………………………………………………………………7

7.下颚须几乎总是等于或长于触角…………………………………………………水龟虫科Hydrophiloidea

-下颚须明显短于触角……………………………………………………………………………………………8

8.鞘翅极短,末端横截,腹末数节外露,触角非膝状,前足非开掘式,腹部常露出3节以上……………………隐翅甲总科Staphylinoidea

-鞘翅盖住腹部大部分,若短则柔软,末端不横截,或腹部露出1-2节……………………………………9

9.触角端部节一般不膨大呈锤状……………………………………………………………………………… 10

-触角端部节膨大,锤状……………………………………………………………………………………… 13

10.前胸腹板有向后延伸的突起,嵌在中胸腹板上…………………………………………………………… 11

-前胸腹板无向后延伸的突起,腹部可见腹板不多于6节,鞘翅坚硬,触角非羽状或扇状……………… 12

11.后胸腹板有1条横沟,前胸固定不能活动,腹板突扁平,第1、2节腹板间缝不明显…………………………………………………………………………………………………吉丁甲总科Buprestoidea

-后胸腹板无横沟,前胸能活动,腹板突刺状,第1、2节腹板间缝明显………………………叩头甲总科Elateroidea

12.后足基节扩大或片状,盖住腿节,若不明显,则触角端部3节特别长,跗节最末1节长于其余各节之和…………………………………………………………………………………………………花甲总科Dascilloidea

-后足基节不呈片状扩大,中垫大而多毛,后足基节扁平………………………………郭公甲总科Cleroidea

13.体扁平,背面平板状,两侧平行,或跗节5-5-4式…………………………………扁甲总科Cucujoidea

-体不如上述………………………………………………………………………………………………………14

14.后足基节扩大如瓣状,盖住腿节,前足基节圆锥形,显著突出,后足基节呈板状并具容纳腿节的沟,单眼常1个…………………………………………………………………………………………………皮蠹总科Dermestoidea

-后足腿节不扩大为瓣状,跗节5节,第1节常极短,与第2节分界线不明显,前足基节球形或锥性突出……………………………………………………………………………………………长蠹总科Bostrychoidea

实验十一 鞘翅目幼虫分类

一、目的:

通过观察掌握主要科的幼虫的形态特征的区别

二、材料:

弄蝶幼虫、蛱蝶幼虫、粉蝶幼虫、尺蛾幼虫、螟蛾幼虫、毒蛾幼虫、夜蛾幼虫、灯蛾

幼虫、刺蛾幼虫、舟蛾幼虫、木囊蛾幼虫、天蛾幼虫。

三、观察的主要内容:

(一) 单眼的数目及相互间的距离。

(二) 上唇缺刻的形状,吐丝器的形状及长短。

(三) 前胸背板的形状和发达程度。

(四) 前胸气门和腹部第八节的大小。

(五) 腹足的对数及形状。

(六) 趾钩的排列方式。

(七) 臀栉的有无。

(八) 表皮附属物类型。

(九) 身上斑纹条及体色情况。

(十) 毛序的排列情况。

四、特征:

(一) 把所给标本鉴定到科。

(二) 绘一地老虎幼虫头至后胸、腹部最后两节的侧面图。

实验十二鳞翅目成虫分类

【目的】1.了解并掌握鳞翅目及主要科的形态鉴别特征;

2.识别一些常见科的成虫和幼虫。

【材料】 虎蛾、毒蛾、灯蛾、鹿蛾、刺蛾、螟蛾、夜蛾、尺蛾、舟蛾、枯叶蛾、天蚕蛾、蚕蛾、天蛾、弄蝶、凤蝶、粉蝶、眼蝶、灰蝶、蛱蝶等代表科昆虫的成、幼虫,酒精、甲醛等配制的浸泡液。

【用具】 体视镜、解剖针、蜡盘、镊子、放大镜、昆虫针、大头针等。

【内容与方法】

1.鳞翅目昆虫的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分类鉴定性状。

2.重要科的形态特征。

3.常见种类的识别。

作业与思考题

1.使用鳞翅目分科检索表鉴定各标本所属的科。

2.编一检索表把所给标本的鉴定结果区别开来。

3.了解鳞翅目常用的分类体系及系统发育的基本知识,弄清该目分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4.熟悉鳞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并掌握一些重要科的形态特征和拉丁学名。

5.绘制螟蛾科和夜蛾科前后翅脉序图,并注明翅脉的名称。

6.了解鳞翅目幼虫的主要识别特征并学习常见幼虫的分类鉴定方法。

鳞翅目成虫分亚目、次亚目检索表

1上颚发达,下颚内颚叶发达;无喙…………………………………………………………………………… 2

-上颚退化,下颚内颚叶退化;有喙(有喙亚目Glossata)………………………………………………… 4

2无单眼和毛隆;雌性外生殖器有表皮突……………………………………………………无喙亚目Aglossata

-有单眼和毛隆;雌性外生殖器无表皮突………………………………………………………………………3

3亚前缘脉至径脉间有横脉;触角无叶状感觉器………………………………………轭翅亚目Zeugloptera

-亚前缘脉至径脉间无横脉;触角有叶状感觉器……………………………………异蛾亚目Heterobathiina

4前后翅脉序相似,常具翅轭……………………………………………………………………………………5

-前后翅脉序不同,后翅翅脉减少,Sc脉与R1脉合并,Rs脉不分支……………………………………… 8

5前翅无翅轭;雌性第7、8腹节间腹面有一盲囊,产卵器钝,锉刀状……………新顶次亚目Neopseustina

-前翅具翅轭或翅扣……………………………………………………………………………………………… 6

6雌性生殖孔2个,位于第九腹节,无表皮突;前翅具肩脉和翅轭,后翅无前缘刺…外孔次亚目Exoporia

-雌性生殖孔1个,有表皮突;前翅具翅扣,后翅有前缘刺………………………………………………… 7

7有单眼,下颚须5节……………………………………………………………………毛顶次亚目Dacnonypha

-无单眼,下颚须4节…………………………………………………………………冠顶次亚目Lophocorona

8雌性生殖孔单个;前翅有翅扣………………………………………………………异脉次亚目Heteroneura

-雌性生殖孔两个,分别位于第八与第九腹节腹板上;前翅无翅轭和翅扣……………双孔次亚目Ditrysia

鳞翅目成虫分总科检索表

1后翅R脉3或4分支;前翅轭叶几乎总是明显突出………………………………………………………………… 2

-后翅R脉不分支;前翅轭叶不显著突出……………………………………………………………………………11

2下颚外颚叶不发达,不形成喙;上颚大;头壳关节发达………………………………………………………… 3

-下颚外颚叶形成喙,通常呈螺旋状卷曲,有时退化或缺失;上颚常十分退化,头壳关节不发达…………… 5

3 M4脉存在;无单眼;胫距1-4-4式;体较大,似毛翅目成虫;前翅斑纹褐色,无金属光泽。分布澳大利亚,西南太平洋………………………………………………………………………………………颚蛾总科Agathiphagoidea

- M4脉缺失;有单眼;胫距0-0-4式,体较小(翅展最大16 mm,通常很小);前翅常有金属光泽…………… 4

4前翅Sc脉具叉;无翅痣;后翅轭叶不发达。世界分布…………………………小翅蛾总科Micropterigoidea

-前翅Sc脉简单;有翅痣;后翅轭叶发达。分布南美温带…………………………异蛾总科Heterobathmioidea

5体中等到很大、粗壮;喙和下颚须极度退化…………………………………………蝙蝠蛾总科Hepialoidea

-体中等到很小,翅展不超过27 mm,通常很小;喙和下颚须常很发达………………………………………… 6

6前翅R4脉达顶角后部………………………………………………………………………………………………7

-前翅R4脉达顶角或顶角前部……………………………………………………………………………………… 9

7前翅R3脉达顶角后部;较大且翅宽(翅展至少12 mm,通常大得多)………蝙蝠蛾总科Hepialoidea (部分)

-前翅R3脉达顶角前部;较小且翅窄……………………………………………………………………………… 8

8下颚须很发达,5节,在1/2和3/4处明显弯曲。分布澳大利亚………………冠顶蛾总科Lophocoronoidea

-下颚须很小,最多3节,平伸。分布新西兰…………………………………扇鳞蛾总科Mnesarchaeoidea

9中足胫节有成对的端距;体较大(翅展13~27 mm),翅明显宽。分布东南亚和南美温带…………………………………………………………………………………………………蛉蛾总科Neopseustoidea

-中足胫节有不成对的距;体小(翅展最长16 mm,通常很小),翅窄……………………………………10

10有单眼,M1与Rs脉不共柄………………………………………………………毛顶蛾总科Eriocranioidea

-缺单眼,M1与Rs脉共柄………………………………………………………棘蛾总科Acanthopteroctetoidea

11第2腹板有成对的前突;翅缺微刺;雌性生殖系统在第八节有交配孔,与产卵孔分离……………………15

-第2腹板无成对的前突;翅通常或多或少有微刺;雌性仅有单生殖孔……………………………………… 12

12触角柄节有眼罩,后足胫节有明显的刺……………………………………………微蛾总科Nepticuloidea

-触角柄节无眼罩,后足胫节无刺…………………………………………………………………………… 13

13喙具鳞片,下唇须第二节有侧毛鬃,抱器瓣有明显排成栉状的钝刺;产卵器适于穿刺,无感觉中脊………………………………………………………………………………………………穿孔蛾总科Incurvarioidea

-喙具鳞片或无鳞片;下唇须无侧毛鬃;抱器瓣无明显的钝刺;产卵器非刺状,具感觉中脊……………… 14

14喙光裸,宽翅小蛾,翅展达30 mm。分布南美南部、澳大利亚和南非…………镰蛾总科Palaephatoidea

-喙基部具鳞片;窄翅小蛾,翅展不达12 mm。分布全北区和热带…………………冠潜蛾总科Tischerioidea

15喙具鳞片………………………………………………………………………………………………………… 16

-喙光裸或缺失……………………………………………………………………………………………………… 18

16下唇须向后弯曲,端节可能超过头顶,通常渐尖;无毛隆;第2腹板为“谷蛾型”;无鼓膜器……………………………………………………………………………………………………麦蛾总科Gelechioidea

-下唇须平伸,鸟喙状或上举;有或无毛隆;第2腹板为“卷蛾型”;鼓膜器位于腹部基部或缺失…………17

17下唇须上举;前翅近外缘有CuP脉;无鼓膜器………………………………………舞蛾总科Choreutoidea

-下唇须平伸,鸟喙状或上举;CuP脉通常缺失;鼓膜器位于腹部基部………………螟蛾总科Pyraloidea

18触角逐渐或突然成棒状,端部有时呈钩状……………………………………………………………………… 19

-触角丝状或逐渐变细,常有纤毛,或为栉齿状、羽毛状…………………………………………………………… 21

19后翅有翅缰;单眼大;无毛隆………………………………………………………透翅蛾总科Sesioidea (部分)

-后翅一般无翅缰;单眼缺;有毛隆………………………………………………………………………………20

20触角基部远离;近端部增粗;前翅所有脉均独立出自中室……………………………弄蝶总科Hesperioidea

-触角基部接近,端部增粗;前翅至少有一些脉共柄…………………………………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

21鼓膜器位于后胸或腹部基部腹面……………………………………………………………………………… 22

-无鼓膜器……………………………………………………………………………………………………………26

22鼓膜器位于后胸,共鸣腔一般在腹部基部………………………………………………夜蛾总科Noctuoidea

-鼓膜器位于腹部………………………………………………………………………………………………23

23无毛隆……………………………………………………………………………………………………………24

-有毛隆………………………………………………………………………………………尺蛾总科Geometroidea

24前翅宽,常呈钩状……………………………………………………………………………钩蛾总科Drepanoidea

-前翅窄,非钩状…………………………………………………………………………………………………25

25前翅红棕色,具银色斑纹……………………………………………………木蠹蛾总科Cossoidea (部分)

-前翅灰色…………………………………………………………………………谷蛾总科Tineoidea (部分)

26翅深裂为2个或多个翅瓣…………………………………………………………………………………………27

-翅不分裂……………………………………………………………………………………………………………28

27后翅分成3个翅瓣………………………………………………………………羽蛾总科Pterophoroidea (部分)

-后翅分成6~7个翅瓣…………………………………………………………………翼蛾总科Alucitoidea (部分)

28前翅CuP脉缺失……………………………………………………………………………………………………29

-前翅CuP脉发达,至少在边缘存在……………………………………………………………………………… 40

29第7腹节有与气门相连的袋状凹陷;体中型,前翅具银斑。分布西古北区亚热带………欧蛾总科Axioidea

-第7腹节无袋状凹陷………………………………………………………………………………………………30

30宽翅小蛾(翅展小于20 mm),无明显单眼;头表被有顶端深凹的扇状鳞片。分布澳大利亚和亚洲…………………………………………………………………………………………………丝蛾总科Simaethistoidea

-与上述不同………………………………………………………………………………………………………31

31头表被毛形鳞片,如果与叶状鳞片混合(栎蛾总科Mimallonoidea,部分)则翅缰小或缺失;体粗壮、中等至大型……………………………………………………………………………蚕蛾类(Bombycoid assemblage)

-头表被叶状鳞片;翅缰很发达;体小至中型……………………………………………………………………32

32后翅CuA脉有栉;前翅常有竖鳞……………………………………………粪蛾总科Copromorphoidea (部分)

-后翅CuA脉无栉;前翅无竖鳞……………………………………………………………………………………33

33腹部有背刺;腹部第二节有V形骨片……………………………………………翼蛾总科Alucitoidea (部分)

-腹部无背刺;腹部第二节无V形骨片……………………………………………………………………………… 34

34下唇须鸟喙状;雄性后足基节具端突,胫节有毛簇;前翅2A脉波状……………鸵蛾总科Hyblaeoidea

-下唇须非鸟喙状;雄性后足基节无端突;前翅2A脉不呈波状…………………………………………………… 35

35体粗壮,中等大小,翅窄,具警戒色……………………………………………网蛾总科Thyridoidea (部分)

-外表不同上述………………………………………………………………………………………………………36

36翅较窄,前翅宽比长为1比4或更小…………………………………………………………………………37

-翅较宽,前翅宽比长为1比3或更大………………………………………………………………………………38

37体小型,翅展小于15 mm;翅完整;体和足不总是很长…………………谢蛾总科Schreckensteinioidea

-体多大型,翅展常远超过15 mm(翅完整时总是这样);翅常裂开;体和足总是很长………………………………………………………………………………………...羽蛾总科Pterophoroidea (部分)

38腹部第一背板有大的后气门从背脊向侧面延伸;体中型,常有模糊的网纹…网蛾总科Thyridoidea (部分)

-腹部第一背板没有这样的延伸物………………………………………………………………………39

39所有跗分节均有强刺;体色浅。分布马达加斯加………………………………瓦蛾总科Whalleyanoidea

-前足末端跗分节无强刺;体色多变。分布马达加斯加和亚洲………………………锚纹蛾总科Calliduloidea

40第二腹板为“谷蛾型”:前侧角不突出,表皮内突细长;通常为小而敏捷的种类,前翅无竖鳞………… 41

-第二腹板为“卷蛾型”:前侧角通常明显突出,表皮内突基部宽,通常短,无延长的脊;体粗壮,小到大型;前翅有时有竖鳞…………………………………………………………………………………………………………43

41雄性第八腹节有叶突;前翅R4脉常达外缘………………………………………巢蛾总科Yponomeutoidea

-雄性第八腹节无叶突;前翅R4常达前缘………………………………………………………………………… 42

42头部有粗糙鳞毛;下唇须通常平伸,第二节有侧鬃……………………………谷蛾总科Tineoidea (部分)

-头部光滑;下唇须通常上举,无侧鬃………………………………………………细蛾总科Gracillarioidea

43前翅表面或沿后缘有竖鳞………………………………………………………………………………………… 44

-前翅无竖鳞…………………………………………………………………………………………………………… 45

44前翅沿后缘有竖鳞;翅窄,前后缘几乎平行……………………………………邻绢蛾总科Epermenioidea

-前翅竖鳞不限于后缘;翅相对较窄,矩形……………………………………粪蛾总科Copromorphoidea (部分)

45有毛隆;无单眼;前翅中室无M脉主干…………………………………………………………伊蛾总科Immoidea

-有或无毛隆和单眼,前翅中室常有M脉主干………………………………………………………………………46

46额下部分有竖鳞;有单眼和毛隆;产卵瓣叶状………………………………………卷蛾总科Tortricoidea

-额下部分无竖鳞;很少同时有单眼和毛隆;产卵瓣不呈叶状……………………………………………………47

47中室内M脉发达,分叉……………………………………………………………………………………………… 48

-中室无M脉,或在中室内为不完整的分叉脉…………………………………………………………………………49

48无毛隆;很少有单眼…………………………………………………………………………木蠹蛾总科Cossoidea

-有毛隆和单眼…………………………………………………………………………斑蛾总科Zygaenoidea (部分)

49领片大,明显延伸………………………………………………………………透翅蛾总科Sesioidea (部分)

-领片小,略延伸…………………………………………………………………………………………………… 50

50有单眼…………………………………………………………………………斑蛾总科Zygaenoidea (部分)

-缺单眼……………………………………………………………………………………………………………… 51

51前翅CuP脉完整且明显…………………………………………………………斑蛾总科Zygaenoidea (部分)

-前翅CuP脉仅在边缘或在基部明显………………………………………………………………………………52

52前翅有翅痣………………………………………………………………………………尾蛾总科Urodoidea

-前翅无翅痣……………………………………………………………………………罗蛾总科Galacticoidea

实验十三 鳞翅目幼虫分类

五、目的:

通过观察掌握主要科的幼虫的形态特征的区别

六、材料:

弄蝶幼虫、蛱蝶幼虫、粉蝶幼虫、尺蛾幼虫、螟蛾幼虫、毒蛾幼虫、夜蛾幼虫、灯蛾

幼虫、刺蛾幼虫、舟蛾幼虫、木囊蛾幼虫、天蛾幼虫。

七、观察的主要内容:

(十一) 单眼的数目及相互间的距离。

(十二) 上唇缺刻的形状,吐丝器的形状及长短。

(十三) 前胸背板的形状和发达程度。

(十四) 前胸气门和腹部第八节的大小。

(十五) 腹足的对数及形状。

(十六) 趾钩的排列方式。

(十七) 臀栉的有无。

(十八) 表皮附属物类型。

(十九) 身上斑纹条及体色情况。

(二十) 毛序的排列情况。

八、特征:

(三) 把所给标本鉴定到科。

(四) 绘一地老虎幼虫头至后胸、腹部最后两节的侧面图。

实验十四 膜翅目成虫分类

【目的】1.了解并掌握蚤目和膜翅目及主要科的形态鉴别特征。

2.识别一些重要科的代表种类。

【材料】叶蜂、茎蜂、树蜂、姬蜂、蜜蜂、胡蜂、蜾蠃、蛛蜂、马蜂、蚂蚁、木蜂、泥蜂、熊蜂、茧蜂、赤眼蜂、小蜂、土蜂等代表科昆虫,酒精、甲醛等配制的浸泡液。

【用具】 体视镜、解剖针、蜡盘、镊子、放大镜、昆虫针、大头针等。

【内容与方法】

1.膜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

2.膜翅目重要科的形态特征。

3.常见种类的识别。

作业与思考题

1.识别鉴定所给标本并列一检索表把它们区别开来。

2.了解膜翅目常用的分类体系及系统发育的基本知识,弄清并胸腹节、基室、盘室、回脉、社会性行为等基本概念。

3.熟悉膜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并掌握一些重要科的形态特征和拉丁学名。

膜翅目昆虫分亚目分科检索表

(一) 膜翅目成虫分亚目检索表

1.腹基部不缢缩,腹部第1节不与后胸合并;前翅至少具1个封闭的臀室;后翅基部至少具3个闭室;除茎蜂科以外均具淡膜区……………………………………………………………………………………………广腰亚目Symphyta

-腹基部缢缩,具柄或略呈柄状;腹部第1节与后胸合并成并胸腹节;前翅无臀室;后翅基部少于3个闭室;无淡膜区 细腰亚目………………………………………………………………………………………………………Apocrita

(二)广腰亚目Symphyta

广腰亚目在膜翅目中属低等植食性类群。迄今世界上已描述14科880余属近10000种。叶蜂科和三节叶蜂科是该亚目中最大的两个类群。

中国广腰亚目分科检索表

1.前翅Rs具二分支,触角鞭节由一个多节愈合成的长棒和多节的端丝组成;前气门后片发达并与侧板愈合;上颚具磨区;中、后足胫节具端前距(长节蜂总科Xyeloidea)………………………………………长节蜂科Xyelidae

-前翅Rs不分支,触角鞭节不同上述;前气门后片大型并与侧板分离,或很小甚至缺如……………………… 2

2.雄性生殖器扭转180°;前胸背板中部狭窄,后缘深凹弧形;前翅中室无背柄,如具短柄,则触角9节(叶蜂总科Tenthredinoidea)…………………………………………………………………………………………………… 3

-雄性生殖器不扭转;前胸背板中部通常宽,不呈线状,后缘无明显折叶;前翅中室具柄式,触角非9节…… 7

3.具中胸侧腹板沟;胫节常具端前距;前翅2r脉缺;后胸侧板与腹部第1背板愈合;腹部筒形,无边缘脊…… 4

-无中胸侧腹板沟;胫节无端前距;前翅2r脉常有,如缺则前后翅臀室完整……………………………………… 5

4.触角3节,第3节棒状或音叉形;后翅臀室发达,封闭,具3A脉……………………………三节叶蜂科Argidae

-触角多于或等于6节,第3节细短;前后翅臀室均不完整,3A脉缺………………………筒腹叶蜂科Pergidae

5.小盾片附片发达;触角9节(有时例外);前胸腹板游离;后胸侧板不与腹部第1背板愈合,第1背板通常具中缝;中胸上后侧片不呈亚水平向………………………………………………………………………叶蜂科Tenthredinidae

-无小盾片附片;触角不为9节…………………………………………………………………………………… 6

6.触角7节,第3节细长柄状,端部膨大,触角窝上位;无额唇基缝;前胸侧板腹面与腹板愈合;中胸上后侧片强烈倾斜并凹入;后胸侧板大,与第1腹节背板愈合;腹部具侧缘脊,第1腹节背板无中缝;前翅具2r脉……………………………………………………………………………………………………锤角叶蜂科Cimbicidae

-触角多于13节,鞭节栉状,各节均十分短小,触角窝中下位;具额唇基缝;前胸侧板腹面尖且与腹板远离,中胸上后侧片亚水平向凸出;后胸侧板小,不与第1腹节背板愈合;腹部筒形,无侧缘脊,第1腹节背板具中缝;前翅无2r脉…………………………………………………………………………………………………松叶蜂科Diprionidae

7.触角4节,第3节长棒状,第4节微小,有时缺;前胸背板中部狭窄,前气门后片发达并与侧板分离;前翅中室梨形,翅脉远离翅缘;幼虫蛀食蕨类植物茎杆…………………………………………………梨室蜂科Blasticotomidae

-触角非4节,长丝状;翅脉端部接近翅缘;前翅中室非梨形;前胸背板中部宽,前气门后片小并与侧板合并;头型闭式;幼虫不取食蕨类………………………………………………………………………………………… 8

8.腹部第1、2节之间显著缢缩,第1节与后胸多少愈合,后胸无淡膜区;无前气门后片(茎蜂总科Cephoidea)…………………………………………………………………………………………………茎蜂科Cephidae

-腹部第1、2节之间不缢缩,第1节不与后胸愈合;后胸具淡膜区;具前气门后片……………………… 9

9.头型4孔式;体型宽扁;前翅Sc完全游离,不与R脉愈合;翅脉弯曲网状;或触角鞭分节具发达叶片;上颚显著延长(广背蜂总科Megalodontesoidea)………………………………………………………………………………… 11

-头型双孔式;体型不扁;前翅Sc与R脉愈合,仅末端游离;翅脉直,伸向翅端;触角简单丝状;上颚不显著延长………………………………………………………………………………………………………………… 11

10.前后翅Sc脉游离,不与R脉愈合;M脉与中室背柄连成直线,中室背柄很短;触角长丝状;腹部第2背板中央分裂;后翅前缘具2丛翅钩……………………………………………………………………………扁蜂科Pamphiliidae

-前后翅Sc脉愈合;M脉与中室背柄直线状相连,中室背柄几乎与M脉等长;触角鞭分节具长叶片;腹部第2背板不分裂;后翅前缘具1丛翅钩………………………………………………………………广背蜂科Megalodontesidae

11.触角短,10-11节,亚端节膨大,常具端钩,着生于唇基腹侧;翅脉退化,前翅臀室具柄式,2A+3A缺,2r和2m-cu缺如;后翅臀室开放,2A缺;产卵器长丝状环绕。幼虫寄生性(尾蜂总科Orussoidea)………尾蜂科Orussidae

-触角长丝状,5-6节或多于12节,鞭节正常,触角着生于颜面上;翅脉发达,前翅臀室完整,具2r脉,2M室封闭;后翅臀室闭式,2A完全;产卵器非长丝状环绕。…………………………幼虫植食性(树蜂总科Siricoidea)12

12.前胸侧板(颈片)延长,水平方向前伸,头部后缘远离前胸背板;前胸背板中部狭窄,两侧十分发达;中胸背板具横缝;末背板无刺突;产卵器短小;前翅基脉与中室背柄(Rs游离段)成角状弯曲………长颈树蜂科Xiphydriidae

-前胸侧板不十分延长,伸向前上方,头部与前胸背板接触;前胸背板中部很宽,两侧微弱延长;中胸背板无横缝;末背板具发达刺突;产卵器细长;前翅基脉与中室背柄(Rs游离段)连成直线………………...树蜂科Siricidae

(三)细腰亚目Apocrita(Wasp-waisted Hymenoptera)

细腰亚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种类,一般分为12-13个总科。并胸腹节与腹部之间有强度缢缩,易于识别。多数幼虫为肉食性,从而成为害虫的天敌,是自然控制的主要因子。

细腰亚目分总科检索表

1.后足转节2节;前翅有翅痣,后翅有闭室;雌蜂腹部末端稍呈钩状弯曲;产卵管针状很少外露;上颚大,齿左3右4钩………………………………………………………………………………………腹蜂总科Trigonaloidea

-上述特征不同时具备………………………………………………………………………………………… 2

2.头部单眼周围肯5个齿状额突;腹柄 常大于宽;前翅有若干闭室………………………冠蜂总科Stephanoidea

-无上述特征的组合………………………………………………………………………………………………3

3.具触角下沟;后足胫节端部有密生刚毛的洁净刷……………………………………………巨蜂总科Megalyroidea

-无触角下沟;后足胫节端部无洁净刷……………………………………………………………………… 4

4.腹部位于并胸腹节背面,远在后足基节上方;触角13-14节…………………………………旗腹蜂总科Evanioidea

-无上述特征…………………………………………………………………………………………………… 5

5.雌虫腹末节腹板纵裂,产卵管从腹部末端之前伸出,并具与产卵管等长而狭的1对鞘;后翅往往无臀叶;转节1或2节…………………………………………………………………………………………………………………6

-雌虫最后腹节的腹板不纵裂,产卵管从腹部末端伸出,常为一真刺而无1对突出的鞘;前翅前缘室常存在;后翅常有臀叶;转节1节(或为极不明显的2节)……………………………………………………………………… 8

6.前后翅脉发达;前翅有一翅痣,常三角形或少数细长或线形,前缘脉发达,有或无前缘室;触角多在16节以上……………………………………………………………………………………………………姬蜂总科Ichenumonoide

-前后翅脉退化;前翅无翅痣;前缘脉远细于亚前缘脉;腹部腹面坚硬骨质化,无褶;触角丝状或膝状,常少于14节;转节1或2节………………………………………………………………………………………………………… 7

7.前胸背板两侧向后延伸达翅基片;触角不呈膝状;缺胸腹侧片;转节常仅1节;翅有径室,多少完整,翅痣极少发达;体多侧扁………………………………………………………………………………………瘿蜂总科Cynipoidea

-前胸背板不达翅基片,触角多少呈明显的膝状;胸腹侧片常存在;转节常2节;翅脉很退化,常有1个线形的痣脉,缺径室…………………………………………………………………………………………小蜂总科Chalcidoidea

8.第1腹节呈鳞片状或结节状,有时第1、2节均成结节状,与第3节背腹两而均有深沟明显分开;群体生活,部分为捕食性,无寄生性(蚁科Formicidae)……………………………………………………………胡蜂总科(部分)

-第1腹节不呈鳞片状,若为结节状则第2、3节之间无深沟分开……………………………………………… 9

9.前胸背板两侧向后延伸,达到或几乎达到翅基片,后角不呈叶状………………………………………… 10

-前胸背板短(少数前方延伸成颈),虽后角成圆瓣状,但不达于翅基片…………………………………… 13

10.后翅无明显的脉序和关闭的翅室,常为小型或微小蜂类……………………………………………………11

-后翅有一明显的翅脉序,而且至少有一关闭的肘室………………………………………胡蜂总科Vespoidea

11.后翅有臀叶;前足腿节常显著膨大且末端呈棍棒状;前胸两腹侧部不在前足基节前相接或不明显………………………………………………………………………………………………………青蜂总科Chrysoidea

-后翅无臀叶;前足腿节正常或端部膨大;前胸左右两腹侧部细,伸向前足基节前方而相接…………………12

12.前足胫节1距;无小盾片横沟,如有三角片,则与小盾片主要表面不在同一水平上…细蜂总科Droctotrupoidea

-前足胫节2距;小盾片常有一横沟,并有三角片,与主要表面在同一水平上……….分盾细蜂总科Ceraphronoidea

13.中胸背板(包括小盾片)的毛分叉呈羽毛状;后足第1节常大形,增厚或扁平,常有毛…………..蜜蜂总科Apidea

-中胸背板(包括小盾片)的毛不分叉;后足第1节纤细,不宽阔或增厚,常无毛……………泥蜂总科Sphecoidea

实验十五 双翅目成虫分类

【目的】1.了解并掌握长翅目、毛翅目及双翅目及主要科的形态鉴别特征;

2.识别一些重要科的代表种类。

【材料】食蚜蝇、家蝇、丽蝇、麻蝇、寄蝇、潜蝇、实蝇等代表科昆虫,酒精、甲醛等配制的浸泡液。

【用具】 体视镜、解剖针、蜡盘、镊子、放大镜、昆虫针、大头针等。

【内容与方法】

1.双翅目昆虫的的主要特征。

2.双翅目昆虫重要科的形态特征。

3.常见种类的识别。

作业与思考题

1.识别鉴定所给标本并列一检索表把它们区别开来。

2.了解双翅目常用的分类体系及系统发育的基本知识,弄清额囊、额囊缝、翅瓣、伪脉、后盾片等基本概念。

3.熟悉膜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并掌握一些重要科的形态特征和拉丁学名。

双翅目成虫分科检索表

1.触角6节以上;下颚须4-5节;幼虫多为全头型(长角亚目Nematocera) …………………………………………2

-触角5节以下;下颚须1-2节…………………………………………………………………………………………… 25

2.翅宽,脉明显,缘毛短…………………………………………………………………………………………………3

-翅窄条状,脉极退化,缘有长缨毛……………………………………………………………缨翅蚊科Nymphomyiidae

3.翅脉间有网状折痕……………………………………………………………………………………………………4

-翅脉间无网状折痕…………………………………………………………………………………………………………5

4.翅宽大成扇状;触角鞭节分4节;无单眼……………………………………………拟网蚊科Deuterophlebiidae

-翅狭长;触角鞭节分11-13节;有单眼……………………………………………………网蚊科Blephariceridae

5.中胸背板有”V”形沟;足细………………………………………………………………………………………6

-中胸背板无”V”形沟…………………………………………………………………………………………………9

6.平衡棒无附属物………………………………………………………………………………………………………7

-平衡棒基部有附属物;翅面有伪脉状褶.……………………………………………………褶蚊科Ptychopteridae

7. 2条臀脉………………………………………………………………………………………………………………… 8

- 1条臀脉;臀叶发达…………………………………………………………………………………颈蚊科Tanyderidae

8.有单眼;中胸背板无完整的”V”形沟;第2条臀脉短………………………………………毫蚊科Trichoceridae

-无单眼或单眼退化;中胸背板有完整的”V”形沟;第2条臀脉长……………………………大蚊科Tipulidae

9.无单眼…………………………………………………………………………………………………………………10

-有单眼………………………………………………………………………………………………………………… 18

10.翅有10-11条脉伸达翅缘;前缘脉环绕翅缘.…………………………………………………………………… 11

-翅最多有7条脉伸达翅缘;前缘脉终于翅端附近……………………………………………………………………14

11.翅狭长而端圆;翅基室长…………………………………………………………………………………………12

-翅宽而端尖;翅基室短,近翅基部………………………………………………………………蛾蠓科Psychodidae

12.体翅无鳞片;喙短…………………………………………………………………………………………………… 13

-体翅有鳞片;喙长………………………………………………………………………………………蚊科Culicidae

13. R2+3直;触角有长而密的环毛……………………………………………………………………幽蚊科Chaoboridae

- R2+3向前弓弯;触角有短而稀疏的毛…………………………………………………………………细蚊科Dixidae

14.翅有6-7条脉伸达翅缘;前缘脉在R4+5末端下无缺刻…………………………………………………………15

-翅有2-4条脉伸达翅缘;前缘脉在R4+5末端下有缺刻………………………………………瘿蚊科Cecidomyiidae

15.触角短,约与头等长…………………………………………………………………………………………………16

-触角长,至少为头长的2倍………………………………………………………………………………………… 17

16.有R2+3……………………………………………………………………………………………奇蚋科Thaumaleidae

-无R2+3 …………………………………………………………………………………………蚋科Simuliidae

17.中脉明显2条;径脉伸达翅缘不多于2条…………………………………………………蠓科Ceratopogonidae

-中脉明显1条;径脉有3条伸达翅缘…………………………………………………………摇蚊科Chironomidae

18. R2+3与R4+5之间无横脉…………………………………………………………………………………………… 19

- R2+3与R4+5之间有横脉……………………………………………………………………粗脉蚊科Pachyneuridae

19.径脉不多于3条…………………………………………………………………………………………………… 20

-径脉有4条;爪垫发达…………………………………………………………………………极蚊科Axymyiidae

20.翅有中室…………………………………………………………………………………………………………21

-翅无中室…………………………………………………………………………………………殊蠓科Anisopodidae

21.爪垫和中垫无或退化……………………………………………………………………………………………22

-爪垫和中垫均发达…………………………………………………………………………………毛蚊科Bibionidae

22.复眼在触角下远离,背面分开或相接……………………………………………………………………………23

-复眼在触角下相接,背面则合并………………………………………………………………联脉蚊科Synneuridae

23.足胫节有端距;翅脉大多明显……………………………………………………………………………………24

-足胫节无端距;翅脉仅前缘脉和径脉明显,其余微弱…………………………………………粪蚊科Scatopsidae

24.复眼背面相接……………………………………………………………………………………眼蕈蚊科Sciaridae

-复眼左右远离……………………………………………………………………………………菌蚊科Mycetophilidae

25.触角第3节分节不明显或具端刺;幼虫半头型(短角亚目Brachycera)………………………………………26

-触角第3节较粗大,具触角芒;幼虫无头型(环列亚目Cyclorrhapha)…………………………………………44

26.爪间突垫状………………………………………………………………………………………………………27

-爪间突刚毛状或完全缺如……………………………………………………………………………………………37

27.头部较大,其宽度超过胸部的一半;腋瓣较小,小于头宽…………………………………………………28

-头部很小,其宽度通常不超过胸部的一半;腋瓣很大,大于头宽………………………小头虻科Acroceridae

28.翅脉正常,径脉和中脉的分支向外伸较分开,无斜脉从第1基室端部直伸向翅后缘…………………………29

-翅脉特殊,径脉和中脉的分支向前弯终止于翅顶角前,有1支斜脉从第1基室端部直伸向翅后缘…………………………………………………………………………………………………网翅虻科Nemestrinidae

29.唇基强列隆突…………………………………………………………………………………………………………30

-唇基较平……………………………………………………………………………………………………………………32

30.后胸气门后有鳞形片;雌性尾须1节………………………………………………………………………………… 31

-后胸气门后无鳞形片;雌性尾须2节……………………………………………………………鹬虻科Rhagionidae

31.下腋瓣很大;触角鞭节非肾形、多节,无触角芒;前缘室开放……………………………………虻科Tabanidae

-下腋瓣小;触角鞭节肾形,有亚端生的触角芒;前缘室关闭…………………………………伪鹬虻科Athericidae

32.前胸腹板与前胸侧板愈合;前缘脉终止于M2末端处或之前…………………………………………………….33

-前胸腹板与前胸侧板分开;前缘脉环绕整个翅缘,若不如此则触角鞭节10节以上呈锯齿状或栉状……………34

33.后足胫节有距;第4后室关闭;翅脉位置不前移;盘室大………………………………………木虻科Xylomyidae

-后足胫节无距;第4后室开放;翅脉位置前移;盘室小………………………………………水虻科Stratiomyidae

34. R5明显终止于翅顶角之后……………………………………………………………………………………………35

- R5终止于翅顶角前…………………………………………………………………………………………………………36

35.翅瓣发达,缘隆突………………………………………………………………………………臭虻科Coenomyiidae

-翅瓣窄,缘直………………………………………………………………………………………穴虻科Vermileonidae

36.触角鞭节8节,非栉状或锯齿状……………………………………………………………食木虻科Xylophagidae

-触角鞭节至少10节,栉状或锯齿状…………………………………………………………肋角虻科Rachiceridae

37.臀室远离翅缘较远处关闭,有时退化…………………………………………………………………………38

-臀室开放或在翅后缘附近关闭……………………………………………………………………………………39

38.第2基室和盘室分开;体无金绿色………………………………………………………………舞虻科Empididae

-第2基室和盘室愈合;体一般金绿色………………………………………………………长足虻科Dolichopodidae

39.颜中部隆突,有口鬃;头顶凹陷………………………………………………………………………………40

-颜中部不隆突,无口鬃;头顶不凹陷……………………………………………………………………………41

40.有3单眼…………………………………………………………………………………………食虫虻科Asilidae

-仅有1单眼……………………………………………………………………………………拟食虫虻科Mydidae

41. M1不向前弯;腹部第2背板中央无刺或齿带………………………………………………………………….42

- M1向前弯向R5,终止于翅端之前或R5上;腹部第2背板中央有刺或齿带;鞭节1节,末端有1微小的刺突…………………………………………………………………………………………………………窗虻科Scenopidae

42.复眼内缘在触角之下大致直……………………………………………………………………………………………43

-复眼内缘在触角附近明显向外呈弧形拱突…………………………………………………喜虻科Hilarimorphidae

43.第2基室端部有4个角;身体有粗鬃…………………………………………………………剑虻科Therevidae

-第2基室端部有3个角;身体一般无粗鬃…………………………………………………………蜂虻科Bombylidae

44.无额囊缝或新月片(无缝组Aschiza)……………………………………………………………………………… 45

-有额囊缝或新月片(有缝组Schizophora)……………………………………………………………………………49

45.翅无中室………………………………………………………………………………………………………………46

-翅有中室.…………………………………………………………………………………………………………………47

46.翅端尖,有横脉和小的基室……………………………………………………………尖翅蝇科Lonchopgteridae

-翅端钝圆,无横脉和基室………………………………………………………………………………蚤蝇科Phoridae

47.头不特别大………………………………………………………………………………………………………………48

-头极大………………………………………………………………………………………………头蝇科Pipunculidae

48.翅R4+5与M1+2之间无伪脉……………………………………………………………………扁足蝇科Platypezidae

- R4+5与M1+2之间有一条两端游离的伪脉…………………………………………………………食蚜蝇科Syrphidae

49.体正常;足基节不宽地分开……………………………………………………………………………………………50

-体背腹扁平;足基节宽地分开(蛹蝇类Pupipara)……………………………………………………………………120

50.翅有下腋瓣(有瓣类Calyptratae)………………………………………………………………………………… 51

-前翅无下腋瓣(无瓣类Acalyptratae)…………………………………………………………………………………61

51.口孔小…………………………………………………………………………………………………………………… 52

-口孔正常…………………………………………………………………………………………………………………54

52. M1+2向翅前缘弯曲;下腋瓣大……………………………………………………………………………… 53

- M1+2直,小腋瓣小………………………………………………………………………胃蝇科Gasterophilidae

53.颜中部窄……………………………………………………………………………………….狂蝇科Oestridae

-颜中部不变窄……………………………………………………………………………皮蝇科Hypodermatidae

54.下侧片无鬃或有不成列的鬃;翅侧片无毛或鬃……………………………………………………………55

-下侧片有成列的鬃;翅侧片有毛或鬃……………………………………………………………………………58

55.下腋瓣发达.……………………………………………………………………………………………………56

-下腋瓣很不发达,近线形…………………………………………………………………粪蝇科Scathophagidae

56. Cu1+A1不伸达翅后缘; M1+2端部弯曲………………………………………………………………………57

- Cu1+A1伸达翅后缘; M1+2端部直……………………………………………………………花蝇科Anthomyiidae

57. Cu1+A1长于A2,A2不弯曲………………………………………………………………………蝇科Muscidae

- Cu1+A1短,A2强烈向前弯曲……………………………………………………………………厕蝇科Fanniidae

58.后小盾片不明显……………………………………………………………………………………………………59

-后小盾片发达,呈垫状…………………………………………………………………………寄蝇科Tachinidae

59.外肩后鬃位置比沟前鬃高或在同一水平上;背侧片仅有2鬃(极少有3鬃 前胸基腹片无毛………….60

-外肩后鬃位置比沟前鬃低;背侧片常有4鬃;前胸基腹片一般具毛…………………… .丽蝇科Calliphoridae

60.触角芒基半部有羽状毛,端半部裸或具小毛………………………………………… .麻蝇科Sarcophagidae

-触角芒有短细毛.……………………………………………………………………………邻寄蝇科Rhinophoridae

61.喙短……………………………………………………………………………………………………………………… 62

-喙很长,膝状弯曲………………………………………………………………………………… .眼蝇科Conopidae

62.前缘脉完整;亚前缘脉通常与R1明显分终止于翅前缘. ………………………………………………………….63

-前缘脉不完整,有缺刻;亚前缘脉不完整,不终止于翅前缘. ………………………………………………………86

63.亚前缘脉完整,终止于翅前缘;有臀室……………………………………………………………………………… .64

-亚前缘脉不完整,不终止于翅前缘;臀室小或无……………………………………………………………………85

64.有髭. ……………………………………………………………………………………………………………………65

-无髭. ………………………………………………………………………………………………………………………68

65.下颚须发达……………………………………………………………………………………………………………. 66

-下颚须很小;头球形,腹部基部狭窄…………………………………………………………………鼓翅蝇科Sepsidae

66.胸部隆突.……………………………………………………………………………………………………………… 67

-胸部扁平;体和足有粗鬃……………………………………………………………………………扁蝇科Coelopidae

67.触角第2节外缘有角突;胫节有端前鬃………………………………………………………腐木蝇科Clusiidae

-触角第2节外缘无角突;胫节无端前鬃………………………………………………………巢蝇科Neottiophilidae

68.第1后室末端窄或关闭;腹部和足细长……………………………………………………………………………69

-第1后室开放,如狭窄,则腹部短;足不细长…………………………………………………………………………72

69.眼大,颊窄………………………………………………………………………………………………………………70

-眼中等大,颊不窄…………………………………………………………………………………………………………71

70.前胸小;有单眼鬃和肩鬃……………………………………………………………………瘦腹蝇科Tanypezidae

-前胸细长;无单眼鬃和肩鬃……………………………………………………………………马来蝇科Nothybidae

71.前足比中后足短,前足基节短;触角第2节无指状突…………………………………瘦足蝇科Micropezidae

-前足比中后足长,前足基节长;触角第2节有指状突……………………………………………指角蝇科Neriidae

72.部分或全部足胫节有端背鬃…………………………………………………………………………………………73

-足胫节无端背鬃……………………………………………………………………………………………………………77

73.小盾片小,不盖住翅和腹部…………………………………………………………………………………………74

-小盾片很大,盖住翅和腹部,外观类似甲虫……………………………………………………甲蝇科Celyphidae

74.胸部突起.…………………………………………………………………………………………………………75

-胸部扁平;体和足有粗鬃……………………………………………………………………………扁蝇科Coelopidae

75.臀脉长,伸达翅后缘;后顶鬃平行或分歧;触角第2节极少有背鬃………………………………………… 76

-臀脉短;后顶鬃汇合或交叉;触角第2节有背鬃…………………………………………………缟蝇科Lauxaniidae

76. R1长,在翅中央以后终止前缘脉;上唇基明显…………………………………………………圆头蝇科Dryomyzidae

- R1短,在翅中央以前终止前缘脉;上唇基退化…………………………………………………沼蝇科Sciomyzidae

77.头部不侧向延伸…………………………………………………………………………………………………………78

-头部侧向延伸呈长柄状……………………………………………………………………………突眼蝇科Diopsidae

78. Cu1+A1不曲折成一角度,臀室无尖的端角; R1无毛………………………………………………………………79

- Cu1+A1曲折成一角度,臀室有尖的端角; R1常有毛…………………………………………………………………….81

79.后足腿节常细,无腹齿;基室短…………………………………………………………………………………….80

-后足腿节很粗,有腹齿;基室长…………………………………………………………….刺股蝇科Megamerinidae

80.下颚须发达;后顶鬃汇合………………………………………………………………….斑腹蝇科Chamaemyiidae

-下颚须很小;后顶鬃分歧……………………………………………………………………………鼓翅蝇科Sepsidae

81.第1径脉常有毛,若无毛则第1后室端不窄…………………………………………………………………………82

-第1径脉常无毛;第1后室端窄或关闭……………………………………………………………小金蝇科Ulidiidae

82.有单眼;产卵器扁平……………………………………………………………………………………………………83

-无单眼;产卵器圆锥状………………………………………………………………………………羌蝇科Pyrgotidae

83.触角第3节端尖………………………………………………………………………………………………………84

-触角第3节端钝……………………………………………………………………………….邻斑蝇科Pterocallidae

84.口孔很大;无前胸侧片鬃和腹侧片鬃…………………………………………………广口蝇科Platystomatidae

-口孔较小;有前胸侧片鬃和腹侧片鬃……………………………………………………………….斑蝇科Otitidae

85.前缘脉终于R4+5端; r-m位于翅中部..…………………………………………………树洞蝇科Periscelididae

-前缘脉终于M1+2端; r-m位于翅基部………………………………………………………………寡脉蝇科Asteiidae

86.前缘脉仅有1缺刻位于亚前缘脉末端附近………………………………………………………………………….87

-前缘脉有2缺刻位于肩横脉和亚前缘脉末端附近或仅有1缺刻在肩横脉……………………………………………109

87.亚前缘脉完整,终于前缘脉…………………………………………………………………………………………88

-亚前缘脉不完整,不终于前缘脉…………………………………………………………………………………………98

88.有髭……………………………………………………………………………………………………………………… 89

-无髭.………………………………………………………………………………………………………………… .96

89.后顶鬃分歧,平行或缺……………………………………………………………………………………………….90

-后顶鬃汇合或交叉………………………………………………………………………………………………………94

90.第2基室与中室分开………………………………………………………………………………………………91

-第2基室与中室愈合………………………………………………………………………角蛹蝇科Aulacigstridae

91.触角第2节端无角突……………………………………………………………………………………………………92

-触角第2节端有角突…………………………………………………………………………………腐木蝇科Clusiidae

92.复眼圆形;后头不凹;产卵管退化…………………………………………………………………………………93

-复眼大,半圆形;后头凹;产卵管长……………………………………………………………尖尾蝇科Lonchaeidae

93.前缘脉无鬃; R1无毛;臀脉短,不达翅后缘………………………………………………… .酪蝇科Piophilidae

-前缘脉有鬃; R1有毛;臀脉达翅后缘.………………………………………………………巢蝇科Neottiophilidae

94.亚前缘脉末端与R1愈合…………………………………………………………………………………………….95

-亚前缘脉与R1分开,终于翅前缘………………………………………………………………日蝇科Heleomyzidae

95.胫节有端前鬃;前缘脉有鬃.………………………………………………………………锯翅蝇科Trixoscelidae

-胫节无端前鬃;前缘脉无鬃………………………………………………………………………彩眼蝇科Chyromyide

96. Cu1+A1向后弯曲;臀脉明显……………………………………………………………………………………………97

- Cu1+A1直;臀脉退化;口孔大………………………………………………………………….滨蝇科Canaceidae

97.头部半球形;复眼纵半圆形.…………………………………………………………………尖尾蝇科Lonchaeidae

-头部球形;复眼圆形.……………………………………………………………………………草蝇科Pallopteridae

98.无臀室.………………………………………………………………………………………………………………… 99

-有臀室…………………………………………………………………………………………………………………100

99.单眼三角区大;后顶鬃汇合或无……………………………………………………………秆蝇科Chloropidae

-单眼三角区小;后顶鬃分歧………………………………………………………………………寡脉蝇科Asteiidae

100.后足跗节不短粗……………………………………………………………………………………………………… 101

-后足跗节短粗..……………………………………………………………………………小粪蝇科Sphaeroceridae

101.后顶鬃分歧或无,如汇合,则缝前背中鬃不发达;侧额鬃前弯……………………………………………….102

-后顶鬃汇合;有缝前背中鬃;侧额鬃外侧弯. .………………………………………………….岸蝇科Tethinidae

102.胫节无端前鬃……………………………………………………………………………………………………….103

-胫节有端前鬃. …………………………………………………………………………………….树创蝇科Odiniidae

103.亚前缘脉端细.………………………………………………………………………………………………………104

-亚前缘脉端不变细…………………………………………………………………………………….滨蝇科Canacidae

104.有髭.………………………………………………………………………………………………………………… 105

-无髭.……………………………………………………………………………………………………………………… 107

105. r-m与m-cu不接近…………………………………………………………………………………………………… 106

- r-m与m-cu相互接近,位于翅基部………………………………………………………………奇蝇科Teratomyzidae

106.后顶鬃汇合或无;触角芒基节长大于宽……………………………………………………小花蝇科Anthomyzidae

-后顶鬃分歧或无;触角芒基节长小于宽…………………………………………………………潜蝇科Agromyzidae

107.无缝前背中鬃;无腹侧片鬃…………………………………………………………………………………….108

-有缝前背中鬃;有1根腹侧片鬃………………………………………………………………禾蝇科Opomyzidae

108.背侧鬃无或仅1根.……………………………………………………………………………茎蝇科Psilidae

-背侧鬃2根……………………………………………………………………………圆目蝇科Strongylophthalmyidae

109.亚前缘脉端部不直角前弯…………………………………………………………………………………………110

-亚前缘脉端部直角前弯;臀室有尖的端角………………………………………………………实蝇科Tephritidae

110.亚前缘脉完整,终于前缘脉……………………………………………………………………………………111

-亚前缘脉不完整,端游离或终止于R1……………………………………………………………………………… 112

111.触角缩入沟内;颜凹………………………………………………………………………尸蝇科Thyreophoridae

-触角外露;颜平…………………………………………………………………………………腐木蝇科Clusiidae

112.有明显触角芒………………………………………………………………………………………………………113

-无明显触角芒,仅在第3节背端角可见1小刺………………………………………隐芒蝇科Cryptochetidae

113.后顶鬃分歧…………………………………………………………………………………………………………114

-后顶鬃汇合或平行……………………………………………………………………………………………………115

114.有臀室………………………………………………………………………………………潜蝇科Agromyzidae

-无臀室……………………………………………………………………………………………水蝇科Ephydridae

115.有内弯的下侧额鬃………………………………………………………………………………………… .116

-无内弯的下侧额鬃………………………………………………………………………………………………… 117

116.后顶鬃汇合;喙长,膝状………………………………………………………………叶蝇科Milichiidae

-后顶鬃平行;喙短………………………………………………………………………………鸟蝇科Carnidae

117.无臀室…………………………………………………………………………………………………………118

-有臀室……………………………………………………………………………………………………………119

118.后足第1节短粗……………………………………………………………………小粪蝇科Sphaeroceridae

-后足第1节细长…………………………………………………………………………伪禾蝇科Pseudopomyzidae

119.上前侧片无毛……………………………………………………………………………果蝇科Drosophilidae

-上前侧片后缘有毛…………………………………………………………………………小果蝇科Diastatidae

120.胸部与腹部明显分开,小盾片发达;寄生于鸟类与哺乳类………………………………………………… 121

-中胸短,似腹节,无小盾片;无翅;与蜜蜂共栖………………………………………….蜂蝇科Braulidae

121.头大,不能折入胸部前沟糟内………………………………………………………………………………122

-头小,能折入胸部前沟糟内;无翅;寄生于蝙蝠…………………………………….蛛蝇科Nycteribiidae

122.下颚须扁片状;有翅时,有平行纵脉和横脉;爪简单;寄生于蝙蝠…………………蝠蝇科Streblidae

-下颚须细长;有翅时,翅脉集中在翅前缘;爪强;寄生于鸟类与哺乳类体外………虱蝇科Hippoboscidae

实验十六 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及消化和排泄器官

【目的】1.了解昆虫内脏器官的位置。

2.了解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两类昆虫消化系统的基本构造;

3.观察不同类型昆虫与氏管着生的位置和几种昆虫马氏管的数目。

【材料】 蝗虫(东亚飞蝗、稻蝗和蝗虫等)、家蚕幼虫、天蛾幼虫(或其它鳞翅目幼虫或横切面玻片)、麻蝽、活蜚蠊、肠壁切片、活黄粉虫等。

【用具】 双目解剖镜、剪刀、镊子、培养皿、蜡盘、大头针。解剖针、小剪刀、镊子、玻片、注射器,中性红0.5%、生理盐水(0.65%Nacl溶液)、显微镜等。

【内容与方法】

一、昆虫内部器官的相对位置观察

点击放大

雌性蝗虫内部器官的相互位置(点击放大)

(一)以蝗虫为材料解剖观察背血管、消化道、生殖器官形状和位置

取1头浸泡的蝗虫 ,先剪掉足、翅 ,再用剪刀从腹部末端的开始,沿气门上线剪至头顶,剪下蝗虫的背壁。注意在解剖时,剪刀尖略向上,以免损伤内脏。

1.背血管 将剪下的蝗虫背壁置于腊盘中,加水淹没,放在解剖镜下小心地去掉其上的肌肉,观察其内壁上的1条黄白色直管,即背血管。

2.消化道 将剩下的蝗虫体躯放在蜡盘上,用大头针固定,放入清水浸没虫体,进行观察,消化道是位于虫体中央的1条粗细不等的直管。

3.生殖器官 在消化道的背面有1对卵巢(精巢),侧面1对侧输卵管(输精管),中输卵管(输精管)等,它们是雌蝗(或雄蝗)的生殖器官。

4.马氏管 用镊子取下卵巢(精巢),可见消化道和其它组织上许多淡黄色细丝状长管,形似乱麻,它们是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马氏管,它着生在消化道的中肠和后肠交界处。

5.腹神经索 用镊子将消化道移走,可见虫体腹壁上面有1条不太清晰的白(或粉红)色的细丝,不清晰的原因是因为其上覆盖有一层腹隔膜,用镊子轻轻地将隔膜揭去,(注意观察隔膜的构造)即可清楚地见到1条白(或粉红)色的、分节的腹神经索,它是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以家蚕为材料解剖观察昆虫呼吸系统和腺体的形状及位置

取1头浸泡的家蚕幼虫,用剪刀沿中线剪开,用大头针将其两侧体壁固定于蜡盘中,加入清水浸没虫体,进行观察。

1.呼吸系统 在家蚕幼虫的体腔内有许多褐色的树枝状分支的细管,它们均是呼吸系统的气管,注意观察这些气管与气门有什么关系?

2.腺体 用镊子将体腔中央绿色的粗大消化道移出,(注意家蚕的消化道与蝗虫的消化道有什么不同?)可见体腔的两侧各有1条长而弯曲的、粗细不一的白色管状物,即丝腺(下唇腺)。

(三)观察体躯横切面

用单面刀片将天蛾幼虫体躯横切(或取1片其它幼虫横切面玻片),注意观察:

1.消化道 位于中央的圆孔。

2.背血管 位于消化道的背面,背隔膜的上方,背血窦的中央的1条直管。

3.腹神经索 位于消化道的下面,腹隔膜的下方,腹血窦的中央。

4.呼吸系统 以气门开口于体壁两侧,气管分布于体内各器官和组织上。

二、观察咀嚼式口器昆虫的消化系统

点击放大

昆虫消化道的构造(点击放大)

(一)以蝗虫为代表观察消化道的一般构造

取蝗虫虫1头,先剪去翅和足,再以昆虫体两侧由尾部到头部剪开,揭去胸腹背板,掰开头部,将整个消化道取出,置于蜡盘中,用水淹没,在镜下观察:

1.蝗虫的消化道一般比较粗大, 从前至后依次为前肠(口、咽喉、食道、嗉囊、前胃)、中肠(胃盲囊)、后肠(迥肠、结肠、直肠、肛门),观察各部分的外形,并比较它们外形上有什么差异?

2.在蝗虫的前肠与中肠交界处,外面着生有_____个胃盲囊,并观察胃盲囊的形状和分布情况。

3.蝗虫的马氏管(排泄系统)很多(棉蝗有250多条),几乎分布于整个消化道上,用镊子轻轻拨动马氏管,观察马氏管的着生处及分丛着生情况。

(二)以蝗虫为代表观察消化道的内部构造

先将蝗虫消化道纵行剪开,用针固定于蜡盘中,然后用清水洗净消化道内的食物,观察肠内壁的外形和结构。

1.在蝗虫前肠的内壁上有各种形状的齿状构造。如棉蝗食道部分的表皮很薄,常纵折。在嗉囊内壁前端宽大处左右两边各有1个椭圆形区域,每椭圆形区域分别由6~9条略圣弧的脊组成,每条几脊上着生有1~4列不规则的小齿。除次之外,嗉囊壁的其余部分也均有许多近似于平行的横脊,其上也着生有单列的小齿。前胃(砂囊)上也有许多具齿的纵列脊纹。前胃的后端内壁具有深褶,形成6个“V”形的骨化纹,即贲门瓣。

2.中肠不分段,其内无特殊的构造,6个胃盲囊开口于其内。

3.后肠由迥肠、结肠和直肠组成。其前端与中肠交界处有开口于肠腔的马氏管,后段有突入肠腔的幽门瓣,后肠的迥肠和结肠内壁有较深的褶。直肠内有直肠垫。

(三)观察咀嚼式口器昆虫的消化的变异

以家蚕为代表解剖观察咀嚼式口器昆虫的消化的变异情况,并注意观察马氏管的数目及着生位置。

三、观察刺吸式口器的消化道

(一)取1头活麻蝽,先剪去翅和足,然后自虫体的两侧剪开,去掉背板(注意不要将其内脏气管带走)。然后固定于蜡盘中,用清水浸没。在解剖镜下进行观察:

1.首先观察麻蝽体内许多银白色的气管、气囊和许多白色片状或颗粒的脂肪体。

2.用镊子和解剖针轻轻将气管和其消化道分离,同时将消化道慢慢拉直,边拉边用针将其固定于蜡盘上,在整个解剖过程中小心移动盛有水的蜡盘,以防消化道在水中摆动而断开。

3.观察消化道前端较粗大的一段,即第一胃;第一胃后面细长部分是第二胃;膨大呈球状的部分是第三胃;最后细长的部分第四胃,其上有四根较粗的胃盲囊,马氏管着生在第四胃后面膨大的球状体上。最后较粗大部分为直肠。

(二)取1头蚱蝉,用解剖麻蝽的方法将蚱蝉的背壁去掉,置于蜡盘中,在解剖镜下进行观察:

1.小心地将消化道周围的腺体和脂肪体等移除,首先观察其消化道在体腔的位置。

2.解剖观察滤室,注意滤室是如何形成的?

3.解剖观察消化道的各个组成部分,注意各自的形状及构造特点。

4.注意马氏管是自滤室通过的,它有几条?着生在什么地方?

四、观察消化道的组织结构 取已制好的肠壁切片(参阅教材P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

五、观察马氏管

1.马氏管的数目 在以上的解剖中可你可知家蚕幼虫的马氏管是_____根,麻蝽_____根,而蝗虫则很多(棉蝗有250多根)。

2.观察马氏管颜料排泄实验 以活黄粉虫为材料,将0.5%中性红注入虫体内,静放半小时后用解剖剪自虫体两侧剪开,固定于盛有生理盐水的蜡盘中。观察马氏管是何颜色?何故?隔一定的时间后再观察,马氏管可色?又何故?

作业与思考题

1.绘昆虫内部器官位置的纵切面或横切面。

2.简述蝗虫体内主要器官的相对位置及名称。

1.绘蝗虫消化道外部构造(分段)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绘麻蝽消化道外部构造(分段)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3.在观察马氏管的颜料的排泄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生理盐水?

实验十七 昆虫的循环系统和血细胞、呼吸系统、生殖系统

【目的】1.了解昆虫背血管的基本构造;

2.观察昆虫呼吸系统的基本构造及其变异;

3.了解雌雄昆虫生殖系统的构造

【材料】1.活蜚蠊或活蝗虫 、活黄粉甲幼虫、蚊幼虫;

2.家蚕幼虫、水龟虫、活蚊幼虫 、蓑蛾幼虫、蝇类幼虫、蝎蝽、仰泳蝽、蜻蜓稚虫等。

【用具】 双目解剖镜、显微镜、解剖剪、蜡盘、镊子、大头针、载玻片、滴管、生理盐水、蒸馏水、有凹面的载玻片、镊子、温台。

【内容与方法】

一、观察背血管的构造

点击放大

昆虫背血管的基本类型(点击放大)

取下活蜚蠊沿体躯两侧剪开,用镊子将蜚蠊置于盛有生理盐水的蜡盘中,掀去背壁部分,并使背壁的腹面间上,然后在镜下进行观察,在头、胸部内是较短的1段动脉直管,心脏包括许多连续的心室,每个心室略膨大,心室腹面的两侧附有三角形排列的翼肌,并可以见到背心管下的1层背隔。

二、气管系统及其在体内位置的观察

(一)以家蚕幼虫为材料观察气门看生在那些体节上?共几对?与蝗虫气门着生的位置和数目有何不同?

1.取家蚕幼虫1头,先剪去头部和尾部。再从背面剪开1条裂口,放入盛有5%~10%KOH溶液的烧杯中,加热煮沸后,再用微火维持数分钟,待体内肌肉全部溶解后,取出虫体用自来水冲洗,直到虫体全部透明为止,将标本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置于解剖镜下观察:

(1)气管丛 在虫体两侧每个气门内的一丛分叉的黑褐色的气管,即气管丛。

(2)气门气管 位于气管丛和气门之间一段粗短的气管,家蚕气门气管较短。

(3)侧纵干管 是连接所有气门气管的1条纵行气管。

(4)观察每一个气管丛的3分支:

A.背气管 伸向背面的气管,其分支伸入背面的体壁肌和背血管等器官和组织上。

B.内脏气管 伸向体中央的气管叫内脏气管,其分支分布于消化道、腺体、生殖气管等上。

C.腹气管 伸向腹面的气管,其分支分布于腹壁肌和腹神经索上。

D.背气管连锁 背部左右两相对的气管相连,叫背气管连锁。家蚕的第1胸节和第8腹节背面各有1条背气管连锁。

E.腹气管连锁 腹部左右两相对的气管相连,叫腹气管连锁。注意观察家蚕有无腹气管连锁?

(二)、观察气管的螺旋丝和气囊

1.螺旋丝 取1段较粗的气管,置于镜下观察其上的黑色螺旋丝,用镊子将其1端并拉动,可拉出1根细长螺旋丝。

2.气囊 是气管的膨大部分,解剖观察活蝗虫体内的白色气囊。

(三)、观察气门的构造

1、内闭式气门

内闭式气门构造(点击放大)

(1)过滤机构的观察 用剪刀剪下1个家蚕幼虫的腹气门,放在镜下观察外壁四周有一圈暗棕色的围气门片,中央凹陷,即气门的开口。其上密生黄棕色的细毛,形成栅状的过滤机构。

(2)内闭机构的观察

方法A:把已剪下来的气门内壁向上,置于镜下用镊子将气管丛小心取下,在气管丛或气门内壁上可见到闭弓、闭杆、闭带、闭肌、开肌等一系列开闭机构。

方法B:用镊子夹住家蚕幼虫近气门附近的体壁,小心地将气门撕下。然后将其内面向上,放在载玻片上,滴1滴清水,置于镜下观察其开闭机构。注意若在撕下的气门内壁上找不到气门的开闭机构时,应立即返回寻找刚刚取气门的气管丛,再在气管丛上寻找气门的开闭机构。

2、外闭式气门

外闭式气门由唇瓣、垂叶和闭肌组成。观察时首先将蝗虫后胸气门剪下,外壁向上,在镜下观察其外面有2片隆起的唇状骨片,即唇瓣。它是用以关闭气门开口的机构。唇瓣下面有1块骨片为垂叶。然后再将其内壁向上,观察在垂叶上着生的1条闭肌,闭肌的伸缩可使唇状骨片开闭。

3、 观察蝇类幼虫腹部末端的气门板及裂隙;蓑蛾幼虫前胸横气门的“C”形气门(示范)。

三、蝗虫的生殖系统

(一)雌蝗虫的生殖系统

取雌蝗1头,先剪去翅和足,再用剪刀自背中线剪开,然后将蝗虫放在蜡盘上,用针将两侧体壁固定于蜡盘上,加水后在镜中进行解剖观察。

1.在镜中首先看见的是位于体腔中央消化道背,其背侧面有1对卵巢和1对弯向消化道的腹面的侧输卵管。

2.解剖观察卵巢,它是由许多卵巢管所组成。

3.观察每个卵巢管,它们是否是由_____、_____和_____三部分组成的?悬带是如何形成的? 它伸达何处?固定在什么地方?

4.剪断后肠的中部,小心地将消化道从两侧输卵管间抽出,然后进行解剖观察。

(1)与卵巢相连的2条较粗的侧输卵管,并汇合为中输卵管。中输卵管的开口是雌虫的生殖孔。生殖孔与导卵器相连。

(2)在中输卵管的背面有1条端部膨大、细长的管子,即贮精囊及其导管。

(3)在左右卵巢的前端各有1根管状、曲折的附腺,它是由侧输卵管前端延伸而成的。其分泌液可使产下的卵粘结成块。

(二)雄蝗虫的生殖系统

点击放大

昆虫雌性生殖系统结构(点击放大)

用解剖雌蝗的方法解剖1只雄蝗,在镜下观察:

点击放大

雄性性生殖系统结构(点击放大)

1.观察雄蝗精巢与雌蝗的卵巢形状和位置是否一样?观察精巢否成对?精巢管是否也很多?精巢有无悬带?

2.仔细地寻找输精管,它是与精巢相连弯向消化道的腹面的1对很细的小管。

3.两根侧输精管与射精管连接,射精管开口,即生殖孔。它位于雄外生殖器的生殖腔中,观察时须将雄蝗腹部末端的外生殖器剪破,并掰开才能见到短小的白色的射精管。

4.在射精管和输精管的连接处有1对储精囊,它和许多附腺盘结在一起。

(三)解剖观察黏虫生殖系统的构造及精珠

1.观察黏虫生殖系统的构造

取活雌性粘虫1头,剪去翅和足,然后沿背中线剪开,分开体壁用针固定于蜡盘中,在镜下用镊子把生殖器管附近的气管和脂肪体取掉,观察生殖系统的位置和形状,可见到每1个卵巢由4根小管组成,折叠于消化道两侧,每侧4根卵巢管的顶端的端丝巢合成悬带,卵巢管下端与侧输卵管相连,两侧输卵管汇合于中输卵管,在中输卵管上还可见到1个交尾束、1个受精束及1对附腺。根据卵巢和卵的发育情况进行分级,用以作为预测预报理论依据。

2.观察黏虫的精珠

解剖雌虫的交尾囊,可看到白色坚韧的精珠。据精珠的有无、多少,可判定昆虫是否交尾和交尾的次数。

作业与思考题

1.背血管、肌翼、背隔膜三者的位置相互关系怎样?

2.绘制家蚕幼虫内闭式气门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3.简述昆虫气门的构造与适应外界环境有什么关系。

4.绘蝗虫雌虫或雄生殖系统构造图。?

实验十八 昆虫的神经系统

【目的】 明了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

【材料】 家蚕幼虫、蝗虫、雄蝉、小地老虎(或黏虫)、蟋蟀、、蚜虫、蜜蜂、复眼纵切面玻片等。

【用具】 双目解剖镜、大头针、镊子、剪刀、蜡盘、解剖针、显微镜等。

【内容与方法】

一、观察蝗虫的神经系统

点击放大

昆虫脑的结构(点击放大)

(一)取蝗虫1头,先剪去足和翅,并用剪刀在复眼四周剪1圈,然后将头壳剪多个裂口,(剪头壳时注意单眼的位置)再用镊子将复眼外壁和头壳轻地撕去,最后把头部固定在蜡盘内加水淹没,在镜下小心地撕去头部的所有肌肉,(撕去肌肉时特别注意不要把单眼柄当着肌纤维拿掉了)以便观察脑的组成(脑是由前脑、中脑、后脑愈合而成的)。

1.前脑 位于脑的背上方,略似1对球状体,由此发出的单眼神经与单眼相连,称单眼柄,单眼柄3个。在前脑两侧各着生1个半球形的视叶。注意观察单眼的形状和视野的颜色。

2.中脑 位于前脑的前下方,小于前脑,其上有1对伸向侧前方的触角神经。

3.后脑 位于中脑的下后方,向侧下方发出若干对神经,其中最主要神经的是围咽神经。

(二)用剪刀从蝗虫的腹部末端沿背中线剪至前胸的前缘,然后由剪口处把体壁分开用固定于蜡盘内,先用镊子除去生殖器官,再加入清水置于镜下进行观察:

1.首先可见到食道管上面包围着食道的围咽神经,将食道剪断并掀上去,或轻轻地拉掉食道和其它部分消化道,用剪刀将幕骨桥的中间部分剪去,则可见1白色的咽下神经节,上有3对神经分别通向上颚、下颚及下唇,所以一般地说咽下神经节是3对神经节的愈合。

2.蝗虫胸部有三对神经节,而后胸神经节较大,因为它是由后胸本身的神经节和腹部的第1、2、3节神经节愈合而成的。腹部可见神经节5对, 位于第8腹节的神经节,实际上是第8、9及第10腹节3对神经节的愈合,故又叫复合神经节。

二、观察家蚕神经系统

(一)用剪刀自家蚕幼虫两侧气门上线剪开,除去背壁,将剩下的虫体用针固定在蜡盘上,用剪刀自食道处及直肠末端剪断,再用镊子取掉消化道及丝腺,用水冲洗干净,以便观察。

1.在镜下仔细地将腹神经索两侧的腹纵肌和表面的脂肪体移去,则可见1条淡粉红色的腹神经索。

2.在胸部的神经索左右分开甚广,可见由神经节向后端发出而向两侧分枝的中神经,以控制气门的开闭活动。

3.腹神系统的末端是第7、8两节腹神经节的复合体,所发出的神经控制腹部末端数节的活动。

(二)用解剖剪仔细地在虫体头顶平剪,然后在镜下用解剖针将头部两侧瓣开固定,在镜下进行观察:

1.可见白色的脑体,在脑的前端可见到额神经节,将食道向上拉动,可在食道下见到咽下神经节,有围咽神经索与脑相连,左右脑则由围咽神经索连接在咽下(食道下)神经节上可见3对神经发出,分别通至上颚、下颚和下唇,故又称为颚神经节。

2.食道管上面包围着食道的围咽神经,将食道掀上去,或轻轻拉掉,用剪刀将幕骨桥的中间部分剪去,则可见1白色的咽下神经节,上有3对神经分别通向上颚、下颚及下唇,所以一般地说咽下神经节是3对神经节的愈合。

作业与思考题

1.绘制蝗虫中枢神经系统的简图。

实验十九 昆虫种群的空间格局

一、 实验原理

(一)离散分布的理论拟合

学习昆虫种群的空间格局的离散分布概型的理论拟合方法。

昆虫种群空间格局是一种群内个体在一定的空间内扩散分布的一定形式,由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栖息地内生物和非生物条件所决定。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因物种、虫期、虫龄、种群密度以及环境条件而异。研究种群的空间格局,可以揭示种群的空间结构以及种群下结构的状况;有利于确定或改进精确而有效的抽样设计方案;也可对研究对象资料提出适当的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同时对于了解昆虫的猖獗扩散行为也有一定的意义。

离散分布的理论拟合是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研究的重要内容。每个样方出现的个体数构成一随机变量序列,然后检验此序列可拟合某一个(或不止一个)理论概率分布。过去人们常说的“田间分布型”,并不是指种群个体在空间的真正排列形式,它只下过是表示在随机抽样中样方出现0、1、2、3…n个个体的随机变量的频率分布,究竟属于什么理论概率分布型。昆虫种群主要表现两种类型。

随机分布 在呈随机分布的种群内,个体独立地、随机在分配到可利用的单位中去,每个体占空间任何一点的概率是相等的,并且任何一个个体的存在决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公布。适合于随机公布的理论概率如潘松分布型。

其中,Pr:样方中出现r个体的概率(r=0、1、2…n);

m:样方中个体平均数。

聚集分布型 种群内个体的分布很少呈随机或均匀性,而大多是聚集性的。呈聚集颁的种群,样本平均数显著小于方差。通常由若干个体组成一定的个体群,最后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适于描述聚集公布的理论概率型很多。昆虫种群中常见负二项分布型和核心分布型。

负二项分布型 种群内个体分布疏密相嵌,很不均匀。本分布由算术平均数μ和Κ指数决定。理论概率为:

奈曼分布型 种群内个体形成无数大小相似的核心(个体群)。在核心中的个体数量稠密,呈潘松公布。在核心与核心之间的个体数量十分稀疏。若将每个核心看作一个单位,则众核心在总体中呈潘松分布。因此,奈曼分布的潘松公布的特例,是潘松---潘松分布。分布的理论概率为:

P0=e-m1(1-e-m2) (r=0)

(r>0)

式中,m1=(n+1)x/m2,相当于抽样单位内平均集团数;

m2=(n+2)(s2-x)/2x,相当于集团内平均个体数;

n=0、1、2、…∞,为参数,n=0时为奈曼A型,昆虫中常见。

(二)聚集强度的测定

学习测量昆虫种群空间聚集程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由于种群内的每个个体都是不断变化复杂有机体,它们在任一瞬间的行为习性信赖于种群的遗传结构,以及若干生物的、非生物的环境因子的影响,任何一个种群作为一个整体而言,总要因繁殖与死亡、迁进与迁出比例的变化而产生数量的波动,可以从种群的空间格局中筛选出这样一种可测性:它与预售等价,而与种群个体的随机死亡与迁移无关,即与种群的平均密度无关。现行的聚集测度指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估计种群的聚集特性,而不是测量同一事物的不同方法。

(1)CA指数:

式中,δ2为总体方差;m为总体平均数。

CA指数与负二项公布指数K的倒数相等。但不是负二项分布指数。不管分布型如何,都可成为不受平均数影响的聚集度指标。但有时会受到样方大小的影响。故最好用相同样方大小作比较。

(2)Toylor幂法则 在自然种群中,多数为非随机分布,样本均值(X)与方差(S2)之间是不独立的,方差常随均值的增加而增加。这种关系可用一幂函数加以刻划:

S2=axb

(a、 b为判别聚集度的参数)。

(3)Iwao的M*----M回归法 平均拥挤度M*代表每个个体在一个样方中的平均个体数,是个体的平均,它排除了零样方的影响而公布于样本平均数m。对多种公布、各种生境、样本单位均适用。且对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其M*与m的关系可用下列简单线性回归方程描述:

M*=α+βm

截距α为分布的基本成分;β为基本成分的分布图式。

二、 实验材料

记载本、计数器、计算器。

三、 实验步骤

1、选择校园或附近有蚜虫的果树、棉株、或其他植物若干株,或选有红蜘蛛的棉株若干,随机取150片叶子,检查每片叶子背面蚜虫或红蜘蛛的数量。

2、整理各样方内出现个体数量的频次分布表14-2。并计算出实查信息x、s2及N。

表1频次分布统计表

每样方虫量(x)

实测频数(f)

fx

x2

fx2

0

1

2

n

总计

3、根据实验调查结果提供的样方平均数X,方差s2和总频次数N,分别计算潘松公布、负二项分布和奈曼分布理论模型下给定的理论频次,记入表14-3。

理论频次样本总数×理论概率,即f®=N×P®

4、卡方适合性检验(表2)

X2检验在查X2表时的自由度潘松分布为(n-2),负二项分布为(n-3),奈曼分布为(n-3)。凡算得的X2累计值大于自由度下P=0.05时X2值,则其P<0.05,表示理论分布与实验分布差异显著不相符合,即不属于该理论分布型。反之,当算得的X2值的P>0.05时,则表示实测频次分布与理论频次分布差异不显著,即可认为服从该理论分布型。

表2理论频次计算及X2检验表

每样方虫量(X)

实测频次(f)

理论频次(f2

卡方(X2)值

潘松

负二项

奈曼

潘松

负二项

奈曼

0

1

2

n

总计

自由度

概率

适合程度

5、聚集强度指数的计算

1)CA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可用S2、X估计,则:

CA=(S2-X)/X2

计算各组各自的CA值,并以下列规则判别:

C=1时,个体为泊松分布;

C>1时,个体为聚集分布;

C<1时,个体为均匀分布。

2)Toylor幂法则的计算与分析

S2=axb

两边取对数:

将各组S2、X汇总,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上述直线回归方程,求出参数

判断法则如下:

(1)若loga=0,(即a=1),且b=1,则为随机分布;

(2)若loga>0,(即a>1),且b=1,则种群在一切密度下 都是聚集的,但其聚集强度不因种群的改变而变化;

(3)若loga>0,(即a>1),且b>1,则种群在一切密度下都有是聚集的,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

(4)若loga<0,(即0<a<1),且b<1,则种群密度越高,种群分布越均匀。

3)M*---M回归分析与计算:

平均拥挤度

式中,x为M;x*为M*的估计值,K值可用矩法估计,则:

式中,Q为抽样数。

计算各组平均拥挤度M*值,并汇总;再全班统一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x*--x回归式:X*=α+βx作为 M*=α+βM的估计式,求出参数α、β,并判别。

α:说明分布的基本成份的分布性质:

α>0时,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的个体群。

α=0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单个个体。

α<0时,个体间相互排斥。

β:说明基本成分的空间分布型:

β=1随机分布,

β>1聚集分布,

β<1均匀分布。

而α与β的不同组合,亦提供种群的不同分布类型的信息:

当α=0,β=1时,种群分布型为随机型。

当 (1)α>0,β=1时, 核心分布、泊松分布-正二项分布

(2)α=0,β>1时, 均为聚集分布 负二项分布

(3)α>0,β>1时 负二项分布

四、作业

1、计算并检验调查结果,列出测试表格。

2、应用三种聚集强度指标计算分析调查结果,判别蚜虫的聚集性和分布概率型。

3、比较各指数应用的范围。

实验二十 昆虫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和应用

一、实验原理

通过实验,熟悉昆虫生命的基本类型、生命表的组建及其分析的方法。

生命表是按照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照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顺序,系统记述种群的死亡率(生存率)和生殖率的一种方法。种群生命表主要有特定时间和特定年龄两种形式。

特定时间生命表 在年龄组配稳定的前提下,以特定时间为单位间隔,系统记载种群生存率、生殖率的生命表。这种生命表适用于世代重叠的种群。人口调查中常用此种生命表,特别适用于实验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可用来估计①种群的内禀增长率,相应的周限增长速率λ,净增殖速率R;②可以用来建立种群模型——指数增长模型和Leslie矩阵模型。

特定年龄生命表 紧种群的年龄阶段(虫态、龄期)作为划分时间的标准,系统观察记载不同发育阶段或年龄区组中的死亡率、死亡原因以及成虫阶段的繁殖数量的方法。这种生命表适用于世代不重叠,虫峰清楚的种群,特别适用于自然种群。通过这种生命表,可以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素、关键虫态;亦可以估算种群趋势指数和组建预测模型。

在特定年龄生命表中以分为生命期望生命表和生殖力生命表两种形式。前者主要用于人类生命表,后者常用作昆虫生命表。本试验采用生殖力生命表和生命期望表两种形式。

生命表的组建,有下列几项;

x——按一定时间划分的期限(如日、周、月等);

lx——在X期开始的存活数,观察所得;

dx——在X期限内(x---x+1)的死亡个体严数:

dx=lx-kx+1

qx——在X期限内的死亡率,常以100 qx或者说1000qx表示之,

Lx——在X到X+1期限内的平均存活个体数,

Tx——自X期限后的平均存活个体数的累计数:

ex——在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值或平均余生

mx——在X期限内存活的平均每个雌成虫所产生的雌性后代数。

根据生命表资料,可求出种群的下列几个参数:

净增殖率

世代时间

内禀增长率

周限增长率

年龄特征生育率 fx=Sxmx

存活率

射影矩阵

生命表数据取得的方法(特定时间生命表)编制特定时间生命表,关键在于取得lx和mx两项数据。可以通过实验种群法或自然界种群抽样调查法取得。实验种群法包括田间接种法(钻蛀性种群采用1 次接种,分次抽样法,外露性种群采用1次或多次接种,多次抽样法)和室内饲养法(单头处理)两种方法。

二、 实验材料

选择条件适宜的某种蚜虫、供试寄主叶片、直径为1厘米的小纱罩、小毛笔、温箱、培养皿。

三、 实验步骤

1.每人剪5张供试寄主叶片,叶柄插入培养皿中的水培液内;

2.每张叶片接初生若蚜4头于供试寄主叶片背面,并用小纱罩将各头蚜虫单个罩入。置于20℃,光周期14:10的培养箱中。

3.隔天观察记载罩内蚜虫的蜕皮死亡情况,直至最后1头蚜虫死亡。

4.待到成蚜时,注意记录每两天内蚜虫的产雌数,并将每次初生若蚜用毛笔挑去,罩内内始终保留开始接种的蚜虫。

5.组建生命表及分析 整理原始记录后,以全班的平均结果组建供试蚜虫种群特定时间生命期望表。

表1生命试验结果明细

虫号

日期

1

2

………………

20

备注

记载说明:按脱皮情况记载虫龄;产仔数

表2各虫态存活数和产仔数隔日记载表

日期

1龄若虫

2龄若虫

…………

成虫

产蚜数

备注

表3待测种群生命期望表

x(天)

lx

dx

Lx

Tx

ex

6.结合成蚜年龄特征繁殖力mx,组建供试蚜虫种群生殖力生命表。

表4 供试蚜虫种群生殖力生命表

x

lx

mx

lxmx

xlxmx

四、实验作业

1、根据生命表信息,建立供试蚜虫种群指数增长模型和矩阵模型。

2、建立供试蚜虫生存曲线并分析其结果。

3、在编制生命表等程序中必须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实验二十一 群落组成及优势种群数量调查

二、 实验原理

用取样调查方法统计田间害虫组成及优势种的数量,为某一优势种种群空间分布型和群落的多样性分析提供调查数据。

一定空间内某种昆虫种群所有个体的总和为该种群的绝对密度或称全群密度,它是研究种群动态的重要内容。实际工作中,在调查一种作物田内某一种害虫发生数量或危害时,不可能也必要将整个所有害虫个体或受害植株逐一数清,可以通过取样调查方法,按取样的单位及调查的空间范围推算出一定空间内种群的相对密度。但这种密度统计的可靠程度取决于样本的代表性,而样本的代表性又在很大程度上信赖于取样方法和取样数。一般是根据这种害虫在这种作物内当时的分布型,按照一定的取样方法,在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根据样本所可得的数据,即能比较准确地估计这种害虫总体的田间种群密度。

三、 实验材料

计算器、圈尺。

四、 实验步骤

1. 群落组成的调查统计

1) 选取适当的调查方法

分析所调查物种、虫态、寄主作物等因子,从随机抽样法(随机数字)、五点式、对角线式、棋盘式、平行线式以及“Z”字形方式等取样方式中选取适当的调查方法。

1 2 3

4 5 6

7 8

图1 几种常用取样方法

1、2五点式 3、4对角线式 5棋盘式 6“Z”字形式 7分行式 8平行线式

2) 记录调查结果

根据取样方法进行系统调查,抽查结果记录表1

表1昆虫群落调查记录表

调 查

序 号

名称

成虫(头)

幼虫或若虫(头)

合计

对现场不能确认易混淆的种、个体小的种,加标签,置盛有酒精的主口瓶带回室内,在解剖镜下区别鉴定。

3) 群落的调查结果,列出优势种的频次分布表(表2)。

表2优势种调查频次分布表

每样方的虫数(x)

实查频次(f)

fx

x2

fx2

五、 作业

1. 报告实验目的、步骤、过程和结果。

在决定使用一种调查取样方法时应从哪些方面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