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教学日历 
 电子教案 
 演示文稿 
 重点难点指导 
 作业 
 教学录像 
 实验大纲 
 实验指导 
 参考资料目录 
教学特色
 
当前位置: 精品课程>>普通昆虫学>>基本资源>>作业

作业系统

名词解释

第一篇绪论

1.昆虫:是动物界中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

2.生物多样性:一定空间内生物的变异性,通常包括遗传、物种与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第二篇昆虫的外部形态

1.幕骨:昆虫头部内突形成头部的内骨骼,统称为幕骨。

2.滤室:是吸收大量汁液昆虫的一种适应性构造,在第一胃外方的侧,有第三胃的后段或前后肠的前段部分,外面包有一层围膜,即构成滤室.可使所吸取的汁液中过多的水分或其他物质直接从消化器的前段排入中肠的后端或排入后肠,而主要的食物则变为浓缩,在通过中肠时易于消化和吸收。

3.鳃叶状触角:触角端部数节扩展成片状,可以开合,状似鱼鳃。

4.具芒状触角:触角三节,第三节较大,其上有一刚毛状或芒状构造(称为触角芒)。

5.丝状触角:触角细长呈圆筒形,除基部一二节外,其余各节的大小、形状相似,逐渐向端部缩小。

6.脉序:又叫脉相,指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

7.肘状触角:触角柄节特别长,梗节短小,鞭节由大小相似的亚节组成,在柄节和梗节之间成膝状或肘状弯曲。

8.羽毛状触角:触角柄节各亚节向两边突出成细枝状,很像鸟类羽毛。

半鞘翅:翅的前半部分加厚呈革质,而后半部分仍为膜质的翅叫半鞘翅。

9.膜翅:质地膜质、透明。

10.鞘翅:翅的质地为角质,坚硬,翅面无可见翅脉的翅叫鞘翅。

11.覆翅:翅的质地革质、半透明,翅脉仍可见。

12.翅脉(vein):是翅的两层薄壁间纵分布的条纹,由气管部位加厚而成,对翅表起支架作用。

13.翅室(cells):翅脉把翅面划分成为的小区。

14.翅痣(pterostigma):一些昆虫翅两端前缘具一深色斑称为翅痣。

15.毛序:原生毛(在幼虫第一龄是时已经出现的毛)在身体上有一定的分布位置,称为毛序.是鳞翅目幼虫分类的重要根据。

16.具翅胸节(pterothorax)有翅昆虫的中,后,胸因在形态上与前胸差别较大而被称为具翅胸节。

17.并胸腹节(propodeum):膜翅目细腰亚目的昆虫腹部第一节甚至与后胸合并为兄的一部分。

18.蜕裂线:是幼虫脱皮时裂开的线,通常呈倒Y形,它的中干起自胸部的背中央,伸到复眼间分叉成两条测臂。

捕捉足:足的基节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有刺,可以折贴镶嵌在腿节的槽内,形似折刀,用以捕捉猎物等。

19.跳跃足:足的腿节特别膨大,胫节细长,可折贴在腿节下,胫节可突然伸直,使虫体向前或向上跳起。

20.步行足:昆虫最常见的一种足,常较细长,各节无显著特化,适于行走。

21.携粉足:足的胫节扁宽,外面光滑两边有长毛相对环抱,用以携带花粉(称花粉篮)。基跗节很大,内面有10-12排横列的硬毛,用以梳刷附着在体毛上的花粉(称花粉刷)。

第三篇 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

1.体外消化:昆虫刺吸动植物汁液时,先把唾液注射到动植物组织中,用唾液酶把构造复杂的养料分解成简单的成份,然后再把它吸入体内,这种现象称为体外消化。

2.马氏管(Malpighian tube):一些浸浴在昆虫血腔中的细长盲管,基部着生于中,后肠交界处,端部游离或伸入直肠内形成隐肾结构。

3.Sex pheromone(昆虫外激素):它是昆虫分泌到体外,能在同种个体间或种间产生生理或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也包括由其他生物分泌到体外,使昆虫产生反应的物质。

4.微气管:气管由粗到细,一直分到直径2——5微米时,伸入一个掌状c内,气管细支在c内又分成若干更细的微气管,一般在1微米以下,管的末端是封闭的。

5.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反应器之间)的接触区域。

6.肠外消化:昆虫在取食前先将唾液或消化液注入寄主组织内,当寄主组织溶解后,在吸回肠内的过程,称为肠外消化。常见于刺吸式口器和肉食性的昆虫中。

7.造血器官(hemopoietic organ):是昆虫体内不断分化并释放血细胞的囊状构造,周围有膜包背,膜囊内有相互交织的类胶原纤维和网状细胞。

8.动作点位:神经受刺激兴奋时所产生的扩步性(可传导)的电位变化称为神经的动作电位。

9.辅搏动器:心脏以外具有搏动性能的结构,其作用于协助推动血液在部分血腔、附肢或其它附属器内循环。

第四篇 昆虫的生物学

1.雌雄二型(sexual dimorphism):同种的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的结构差异和第2性征的不同外,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2.多型现象:同种同性别的昆虫具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个体的现象。

3.两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经过雌雄的交配,雄性个体把精子送入雌体,在精子和卵子结合后形成新个体。

4.孤雄生殖(parthenogenesis)昆虫的卵不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5.兼性孤雄生殖(facultative parthenogenesis):大多数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但偶尔会出现不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6.专性孤雄生殖(obligated parthenogenesis)没有雄虫或只有少数无生殖能力的雄虫,所有卵都不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

7.周期性孤雄生殖(cyclical parthenogenesis)即异态交替,是指两性生殖与孤雄生殖随季节变迁交替进行的现象。

8.多胚生殖(polyembryony):由一粒卵内可产生两个和多个胚胎,每个胚胎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9.授精:性成熟的昆虫通过交配雄虫以不同的方式把精子送入雌虫的体内称为授精。

10.受精:精子和卵子结合为合子的过程称为受精子。

11.胚动(blastokinesis):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的位置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动的现象。

12.背合(dorsal enclosure):随着胚胎发育的进程,胚胎两侧围绕着卵黄不断向背面伸展,胚胎部分逐渐变大,卵黄则被作为营养物质逐渐被胚胎利用而减少,最后胚胎的两侧伸至背中线而闭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胚胎,这一闭合过程叫背合。

13.胚后发育:昆虫从卵中孵化而出至羽化为成虫的发育过程。

14.变态: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要经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称为变态。

15.蜕皮(moulting:昆虫自卵中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蜕去的过程,蜕下的皮为蜕(exuvia)

16.孵化(hastching):大多数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脱卵而出的过程或现象。

17.蛹化(pupating):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在获取足够的营养之后,从一个自由活动的虫态变为一个不食不动的虫态的过程

18.羽化(emergence)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蜕皮而出的过程或现象。

19.生命周期(life style):昆虫的新个体从离开母体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发育过程。

20.寿命(life span):在通常情况下,昆虫的新个体从离开母体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叫昆虫的寿命。

21.生活史(life history):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常以一年或一代为时间范围,昆虫在1年中的生活史称为年生活史,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的发育史称为代生活史。

22.化性(voltism):昆虫,特别是具有滞育性的昆虫在1年内发生固定代数或完成一代所需要固定时间的特性。

23.世代重叠(generation overlapping):二化性和多化性昆虫由于发生期及产卵期较长等,因而使前后世代间明显重叠的现象。

24.局部世代(partial generation):同种昆虫在同一地区具有不同化性的现象。

25.世代交替(alternation generation):多化性昆虫在1年中的若干世代间常以两性世代与孤雌生殖世代交替的现象。

26.休眠(dormancy):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

27.滞育(diapause)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但通常不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清除后昆虫也不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

28.行为(behavior):昆虫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的综合而使效应器官产生的反应。

29.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昆虫的活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自然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

30.趋性(taxis):对某种刺激有定向活动的现象。

31.群集性(aggregation):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

32.扩散(disperal):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

33.迁飞(migration):某种昆虫成群而有规律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

34..拟态(mimicry)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

35.保护色(protective color):随环境颜色的改变而变换身体的颜色的拟态者的体色。

36.警戒色(warning color):一些昆虫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的体色,使天敌不敢贸然取食或厌恶的防御行为、色斑等。

37.伪装(camouflaging):昆虫利用环境中的物体伪装自己的现象。

38.假死(death feigning):昆虫在受到突然刺激时,身体卷缩,静止不动或从原停留处突然跌落下来呈“死亡”状,稍微片刻又恢复常态而离去的现象。

39.世代:昆虫一个新个体(不论是卵或是幼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40.年生活史:一种昆虫一年内的发育史,或更确切地说,由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代结束止的发育经过,称为年生活史。

41.不全变态:一生经历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3个虫期,而且成虫期的特征随着幼期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翅在幼期的体外发育,称为不全变态。

42.完全变态:一生经历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四个时期,其翅是在幼虫的体壁下发育,不显露在体外的变态方式叫完全变态。

43.渐变态:幼虫期与成虫期在形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很相似,只是翅未成长和生殖器官未成熟。

44.半变态:幼期水生生活,成虫陆生,以致成幼期具有明显的形态分化。脱下的皮所形成的桶形的蛹壳中。

45.复变态:全变态的一种特殊变态方式,其幼虫在各个时期在生活、习性、形态、结构有极大差别,比一般全变态类昆虫更为复杂。

46.色素色:又称化学色。是由于虫体一定部位有某些化合物的存在而造成的,这些物质吸收某种长光波,而反射其它光波形成。

47.围蛹:蛹体本身为离蛹,但紧密包被于幼虫最后一次脱下的皮所形成的桶形的蛹壳中。

48.多食性:能取食不同科的多种植物或动物的昆虫。

49.寡食性:能取食一科及其近缘科的昆虫。

50.被蛹:足、翅等附肢紧贴在蛹体上,不能自由活动。

51.Instar从卵内孵化出幼虫称为第1龄幼虫,以后每脱1次皮增加1龄,即虫龄。

第五篇 昆虫的分类

1.双名法:就是以两个拉丁文字作为一个种的学名,拉丁文的第一个字是属名,第二个字是种名。

2.平衡棒;双翅目昆虫和介壳虫的雄虫,后翅退化成很小的棒状构造.它在飞行中其平衡身体的作用。

3.Type第一次发表新种时所根据的标本,称为模式标本。

4.三斑:楔状斑、肾状斑、环状斑;六线:基横线、内横线、中横线、外横线、亚外横线、外线。

5.趾钩:趾的末端有成排的小钩.是鳞翅目幼虫最常用的鉴别特征。

第六篇 昆虫生态学

1.生物群落:各种生物都是以种群围单位,维持相当的数量进行繁衍柄在生境内占有一定的空间,各种种群之间相互联系而形成生物群落。

2.特定年龄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是按照动物的年龄或发育阶段顺序、系统地记载种群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数量而整理成的生命表。

3.种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内禀自然增长率: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允许种群无限制地增长时的种群出生率。

4.种群结构:在种群内生物学特性有差异的各类个体群在总体内的比例分配.其中,最主要的时性比和年龄组配,其他还有翅型,生物型等。

5.发育历期: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一个世代,一个虫期,或一个龄期)所经历的时间,通常以”日”为单位。

6.发育速率:在单位时间内(如”日”)内能完成一定发育阶段数。

7.积温: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其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摄取的总热量为一常数。

8.有效积温:生物在发育期内要求摄取有效温度(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的总和.

9.生命表(life table): 就是系统地跟踪一个生物种群,把种群在各个连续的时段(或发育阶段)内的死亡数量,死亡原因以及繁殖数量,按照一定的格式详细列出而构成的表格。在对昆虫种群系统的研究中,昆虫生命表是一套重要的研究技术。

10.补充营养:昆虫在成虫期为了生殖细胞发育成熟而进行的营养活动。

11.种群系统:就是在自然界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

简答题

第一篇 绪论

1.昆虫纲的特点?

答:①体躯由若干环节构成,这些环节集合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②头部是取食与感觉的中心,具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③胸部是运动与支撑的中心,成虫阶段具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④腹部是生殖与代谢中心,其中包括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走用的附肢。

2.昆虫纲繁盛的特点?

答:历史长、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3.昆虫繁盛的原因

答:有翅能飞、繁殖力强、体小势优、取食器官多样化、具有变态与发育阶段性、适应力强。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1.昆虫的触角有哪些类型,各类型举出1-2种代表性昆虫。

答:柄节——基部的一节,通常粗短;

梗节——触角的第2节,较粗小,里面常具有感觉器官,称江氏器,如在雄蚊中是听觉器官;

鞭节——触角的第3节,通常分成很多亚节。在各类昆虫种变化很大,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

(1) 刚毛状:蜻蜓,叶蝉等;

(2) 丝状或线状:蝗虫、蟋蟀及某些雌性蛾类等;

(3) 念珠状:白蚁、褐蛉等;

(4) 锯齿状:叩头虫、雌性绿豆象等很多甲虫;

(5) 腮片状:金龟子等;

(6) 具芒状:蝇类特有;

(7) 栉齿状:雄性绿豆象;

(8) 羽状或双栉状:雄性蚕蛾、毒蛾等;

(9) 膝状或肘状:象甲、蜜蜂等;

(10)环毛状:雄性蚊类和摇蚊等;

(11)锤状:郭公虫等一些甲虫;

(12)棒状或球杆状:蝶类和蚁蛉等。

2.昆虫的口器有哪些类型,简述各类口器的结构特点?

答:(1)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与舌5部分组成。

特点:具发达坚硬的上颚以嚼碎固体食物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组成。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常取食固体食物,使受害部位遭到破损,产生机械损伤。如叶片被咬成缺刻、孔洞,啃食叶肉仅留叶脉,全部吃光或潜入上下表皮之间蛀蚀,咬断茎杆、根茎或在枝干组织内穿凿隧道,蛀空果实、种子等。eg.蝗虫,白蚁,竹节虫。

(2)嚼吸式口器 仅为一部分高等膜翅目昆虫的成虫所特有。

主要特点:兼有咀嚼与吸收两种功能,上颚用于咀嚼;下颚和下唇特化为可以临时组成吸食液体食物的喙。Eg:蜜蜂

(3)舐吸式口器 是双翅目蝇类特有的口器。由基喙、中喙、喙、端喙、唇瓣组成。Eg:蝇

(4)刮吸式口器 双翅目蝇类幼虫口器。 仅一对口钩。Eg.蛆

(5)虹吸式口器 鳞翅目成虫(除少数原始蛾类外)所特有。其显著特点是具有一条能卷曲和伸展的喙,适于吸食花管底部的花蜜。Eg.蛾、蝶

(6)捕吸式口器 为脉翅目昆虫的幼虫所独具,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对的上、下颚分别组成一对刺吸构造,因而又有双刺吸式口器之称。

(7)锉吸式口器 为缨翅目昆虫蓟马所特有。左右上颚不对称,2根下颚口针

(8)切舐式口器 为吸血性双翅目虻类(牛虻)昆虫所特有。上唇较长,端部尖锐,内壁凹陷成槽状,与舌合成食物道。

(9)刺吸式口器 为同翅目、半翅目、蚤目及部分双翅目昆虫所具有,虱目昆虫的口器也基本上属于刺吸式。不但需要有吸吮液体的构造,还必须有刺破动植物组织的构造。上颚与下颚的一部分特化成细长的口针;下唇延长成喙,起保护口针的作用;口针位于喙内,上唇退化成很小的三角形盖在喙的基部,无功能;食窦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吸食动物血液或植物汁液。eg.蚊子,蝉,蝽。

3.昆虫的头式分为几种,各自特点及其代表类群是什么?

答:前口式:口器着生并伸向前方,大多数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捕食性昆虫、钻蛀性昆虫等的头式属于前口式。下口式:口器着生并伸向头的下方,特别适于啃食植物的叶片、茎秆等。大多数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植食性昆虫和一少部分捕食性昆虫的头式属于此类。后口式:口器伸向腹部后方,大多数具有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头式属于此型。

4.简述足的基本结构和类型,以及各类型的特点,并举例其代表类群。

答:基本构造:基节、转节、股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类型:步行足:较细长,适于步行多数种类具有,步甲。跳跃足:腿节特别发达,肌肉多,胚节细长而健壮,末端距发达蝗虫、跳甲、跳蚤的后足。捕捉足:基节通常特别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其内,形似铡刀螳螂、猎蝽。开掘足:扁平,粗壮而坚硬蝼蛄、金龟甲、蝉的若虫等土栖昆虫的前足。游泳足:扁平状,生有较长的缘毛,用以划水龙虱。抱握足:前足第1—3跗节特别膨大,其上生有吸盘状构造龙虱雄虫前足。携粉足:胫节宽扁,两边有长毛,构成携带花粉的“花粉篮”,第l跗节长而扁,其上有l0一12排横列的硬毛,用以梳理体毛上粘附的花粉,称“花粉刷”蜜蜂总科昆虫后足。攀握足(攀缘足):前跗节为大形钩状的爪,胫节外缘有一指状突,当爪向内弯曲时,尖端可与胫节的指状突密接,可牢牢夹住寄主毛发虱类的足。

5.翅的类型、构造及其代表。

答:(1)膜翅:翅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蜻蜓、草蛉、蜂类的前后翅、蝗虫甲虫蝽类的后翅等

(2)毛翅:翅的质地为膜质,但翅和翅脉上被覆许多毛,如毛翅目昆虫的翅

(3)鳞翅:翅的质地为膜质,但翅上有许多鳞片,如蝶和蛾的翅

(4)缨翅:蓟马类昆虫的前后翅狭长,翅脉退化,翅的质地为膜质,在翅的周缘缀有很长的缨毛

(5)半覆翅:如大部分竹节虫的翅

(6)覆翅:前翅质地坚韧如皮草,有翅脉,已不用来飞行,平时完全盖覆在体背侧面和后翅上,如蝗虫叶蝉类的前翅

(7)半鞘翅:基半部为皮革质,端半部为膜质有翅脉,大多数蝽类的前翅

(8)鞘翅:坚硬如角质,不用于飞行,用来保护背部和后翅,鞘翅目昆虫的前翅

(9)棒翅:双翅目昆虫与雄蚧的后翅

第三篇 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

1.简述昆虫体壁的构造及其表皮的化学成分。

答:昆虫的体壁由内到外可分为底膜、真皮细胞和表皮三部分。

底膜是紧贴在真皮细胞下,主要含有中性粘多糖,底膜使皮细胞和血腔分离。

真皮细胞是连续的单层细胞,下面是底膜,上面是表皮层,平时这层细胞很薄,但在形成新表皮时,细胞则多呈柱形,细胞质也比较浓,上端的突起,与表皮内的孔道相连。

表皮层是几层性质很不相同的、由皮细胞向外分泌而形成的非细胞性组织。上表皮主要含脂类、鞣化蛋白质和蜡质以及脂蛋白复合物。外表皮主要含几丁质、鞣化蛋白和脂类。内表皮主要含几丁质、粘多糖蛋白质、节肢蛋白和弹性蛋白。

2.什么叫脱皮?脱皮和生长有什么关系?幼虫生长有何特点?

答:脱皮:昆虫自卵中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的过程叫脱皮。

生长:在昆虫的胎后发育中,虫体的生长主要在若虫期及幼虫期进行,其生长速率很高。

昆虫各部分的生长为异速生长,各器官的长宽度的对数与整体长宽度的对数呈正比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中即呈直线关系。(戴氏法则)

昆虫的生长和脱皮交替进行,在正常的情况下,昆虫幼体每生长到一定时间就要脱一次皮,虫体的大小或生长的进程可用虫龄来表示。

3.简述昆虫的脱皮过程及其脱皮的激素调控。

答:(1)脱皮的过程包括皮层溶离、旧表皮的消化和新表皮的沉积等一系列连续的生理过程。

(2)昆虫的脱皮受两类激素的调控,脱皮激素(前胸腺)和保幼激素(咽侧体)。

(脱皮激素的作用是发动皮细胞进行表皮形成过程,以及成虫器官芽开始发育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保幼激素能够促使幼虫结构的生长发育,同时抑制成虫结构的分化和发育。两种激素的共同作用可以改变脱皮的方向和延迟成虫特征的出现时间。在高浓度的保幼激素存在的情况下,发生从幼期到幼期的脱皮过程,当保幼激素的浓度降低时,发生从幼期变蛹的过程。脱皮激素直接作用于皮细胞核中的染色体而启动脱皮过程。保幼激素则作用于细胞核物质,决定脱皮过程的形态表现途径。)

4.简述昆虫中肠围食膜的组织结构和机能。

答:(1)围食膜由平行排列的几丁纤丝组成,纵横的几丁纤丝相交成60°或90°的网格结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充塞在网格间隙中。

(2)具有保护中肠细胞免受食物和微生物损害的作用,并有显著的选择性穿透功能。对消化酶和已消化的食物成分是可以穿透的,但食物中的未消化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则不能穿透。还有保存消化液的功能。

5.简述昆虫马氏管的构造和机能。

答(1)马氏管由单层真皮细胞组成,外面为基膜,向管的一面具有缘纹,缘纹通常在基部呈刷状,在端部呈蜂窝状,真皮细胞的基膜高度内褶,内质网在细胞的中部形成复杂的网络,且和线粒体伸入顶部的微绒毛内。马氏管常分布一定的肌肉,使其在血腔中伸缩或扭动。另外在马氏管的最外层还有许多微气管分布。(2)主要机能:①维持体液循环液流;②移除代谢废物;③调节血液渗透压,保持水分和离子的平衡。其他机能:①分泌泡沫和黏液;②分泌丝;③分泌石灰质。

6.简述昆虫循环系统的特点、构造、功能。

答:特点:昆虫的循环系统属开放式,它的体腔就是血腔,所有的内部器官都浸浴在血液中,昆虫的血液兼有哺乳动物的血液及淋巴液的特点,因此又称血淋巴。昆虫开放式循环系统的特点是血压低,血量大,并随着取食和生理状态的不同,其血液的组成变化很大。

构造:结构分为背血管(推动血液循环的最主要器官),背膈腹膈(使血液向后方和背方流动,促进血液在血腔内的循环和灌注腹神经索),辅搏器(辅助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维持血压稳定),心外搏动(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翅的展开和通风换气的作用),造血器官(保护干细胞和诱导其分化)。

主要功能:是运送营养物质和激素到所需的组织或器官,转运代谢产物到其他组织或排泄器官,维持正常代谢活动所需的渗透压,离子平衡,PH,移除解离的组织碎片和死细胞,修补伤口,调节体温,对外物入侵产生防御反应等。

7.试述血细胞的几种类型及血液的功能。

答:血细胞的几种类型:(1)原血细胞,无吞噬功能,分裂补充体内的血细胞;(2)浆血细胞,吞噬异物,参与成瘤和包被作用,是重要的防卫血细胞;(3)粒血细胞,贮存和代谢,并参与防卫作用;(4)珠血细胞,由粒血细胞发育而来,有贮存和分泌的作用;(5)类绛色血细胞,参与物质代谢和分泌作用,没有吞噬功能;(6)凝血细胞,由粒血细胞发育而来,主要功能是凝血和防卫。

血液的功能:运输功能、贮存功能、代谢功能、机械功能、防卫功能。

8.简述排泄系统的构造与功能。

答:马氏管和消化道是主要的排泄器官,,马氏管是昆虫体内的细长盲管,基部生于中肠与后肠分界处,端部游离于血液中或与肠壁粘连形成隐肾结构,来源于外胚层。主要功能是排弃体内含氮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分,无机盐类,调节水分和离子的平衡,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9.简述气管系统的构造与功能。

答:开口于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气门,气门连着有规则排列的气管,包括气管主支和气管分支,最后止于微气管。主要功能是将氧气运输到需氧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由微气管进行直接交换,同时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分。

10.简述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答:昆虫的神经系统来源于外胚层,属腹神经索型,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周缘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三部分。功能:它是昆虫信息处理的和传导的中心,协调昆虫的生命活动,调控昆虫对复杂环境的反应,还能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昆虫的生长和发育。

11.简述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一个位于头部的脑和一条位于消化道腹面的腹神经索。脑与腹神经索之间,以环绕在咽喉两侧的围咽神经索相连。腹神经索则由咽喉下神经节以及体神经节和纵横相连的神经组成。连接前后神经节的神经,称为神经索;横连的神经,称神经连锁。

(1)脑

脑是联系和协调的中心,它联系着头部所有感觉器官的神经纤维,以及口区、胸部和腹部的所有运动神经元,并调节内分泌腺体的分泌活动,从而调节昆虫的一切行动。如:生长、发育、生殖、休眠及滋育等。脑由前脑、中脑和后脑组成。

(2)腹神经索

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腹面,包括头部的咽喉下神经节和胸、腹部的一系列神经节和神经索。

咽喉下神经节位于头内咽喉的腹面,是腹神经索的第1个复合神经节。咽喉下神经节发出的神经主要通至上颚、下颚、下唇、舌、唾管及颈部的肌肉等,咽喉下神经节既是口器附肢活动和协调中心,又能显著地影响虫体的活动,并对胸部神经节的神经中心具有刺激作用。

12.昆虫的神经冲动是如何在突触传导的

答: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的神经末梢的像接触部位或者神经与肌肉或腺体的连接点,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在突触传递中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

13.简述神经元的基本构造、类型和功能

答:(1)神经细胞。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原,它包括一个神经细胞体,及由此发出的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主干部分叫轴突,有时在主干上可能有侧枝,在轴突的末端分出很多像树根状细小的纤维,传入神经冲动的细小纤维叫树状突,传出神经冲动的细小纤维叫端丛。轴突外面包有一层含有细胞质和线粒体的薄膜,称神经围膜。

(2)神经原的类型和功能

神经原从形态上可分为单极神经原、双极神经原和多极神经原。从功能上可分为感觉神经原、运动神经原和联络神经原。

①感觉神经原是传导体表或体内感觉器发出的神经冲动到中枢神经节的神经组织,一般位于体躯的外周部位、体壁的内面、消化道壁上和生殖器管表面,为双极或多极神经原。

②运动神经原是将中枢神经节内的神经冲动传至反应器的神经组织,

一般位于神经节内四周边缘,神经鞘下面,常为单极神经原。

③联络神经原一般位于脑或神经节的周缘,为单极神经原,其树状突和端丛分别联络着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原,起联络作用。

14.昆虫内分泌细胞和器官及其分泌的激素。

答:1、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脑激素(促激素)。2、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3、心侧体:肽类激素:包括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心跳加速因子、激脂激素、高血糖激素和蜕壳激素等。4、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

15.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是怎样调节昆虫的蜕皮的

答:参与调节昆虫变态的激素有促前胸腺激素、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由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前胸腺激素PTTH储存于心侧体中,积累,然后释放,刺激前胸腺产生蜕皮激素。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高浓度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一起促使幼虫到幼虫状态的转变,低浓度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仪器使幼虫到蛹或到成虫的转变。

16.简述昆虫外激素种类及其应用。

答:外激素包括性抑制外激素、性外激素、集结外激素和告警外激素等。外激素应用:释放昆虫性信息素或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干扰昆虫寻找配偶,减少交配几率,以达到减少虫口的目的。通过使用性外激素或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诱杀昆虫进行害虫测报和害虫防治。

17.试述昆虫激素对其变态的调节作用。

答:促前胸腺激素在保幼激素与蜕皮激素的调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蜕皮激素启动与调节蜕皮过程,保有激素规定昆虫每次退皮厚昆虫的发育方向,即发育为幼虫或长生变态产生蛹或成虫。具体说,高浓度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一起促使幼虫到幼虫状态的转变,低浓度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一起促使幼虫到蛹或到成虫的转变。

第四篇 昆虫的生物学

1.简述昆虫的8个变态类型特点及代表。

答:(1)增节变态:幼期与成虫期之间的腹部的体节数逐渐增加。

(2)表变态:仅是个体增大,性器官成熟,触角和尾须节数增多,鳞片和刚毛增长。代表为石蛃目和衣鱼目。

(3)原变态:亚成虫的外形和成虫相似,性已成熟,但不能生殖,翅能飞翔,体色暗淡,幼虫生活于水中,称稚虫,代表为蜉蝣目。

(4)半变态:幼体水生,成虫陆生,两者在体形,取食器官,呼吸器官等方面有明显分化。代表为蜻蜓目和襀翅目。

(5)渐变态:幼体和成虫在体形,习性及栖境等非常相似,幼虫称为若虫。代表为蜚蠊目,螳螂目,直翅目。

(6)过渐变态:幼体与成虫均陆生,形态相似,末龄幼体不吃也不懂,类似全变态的蛹,特称伪蛹。代表为蓟马,半翅目粉虱科。

(7)全变态:个体发育经历卵,幼体,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外形特点和内部器官以及生活习性与成虫也有明显差异,特称幼虫。代表为脉翅目,鳞翅目。

(8)复变态:各龄幼虫因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出现外部形态的变化。代表芫菁。

2.简述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答:取食:(1)按取食物的食物性质分:①植食性:如粘虫、菜蛾等。②肉食性:又可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两类,如七星瓢虫、草蛉、寄生蜂、寄生蝇等。③腐食性:如埋葬虫、果蝇和舍蝇等。④杂食性:如蜚蠊。

(2)按取食范围的广狭分:①单食性:如三化螟只取食水稻,豌豆象只取食豌豆等。②寡食性: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植物。③多食性:如地老虎可取食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锦葵科等各科植物。

趋性:(1)趋光性是昆虫对光的刺激所产生的定向行为活动。

(2)趋化性是昆虫对化学刺激所表现出的定向行为活动通常与觅食,求偶有关。

(3)趋温性是昆虫对温度刺激所表现出的定向运动。

(4)趋湿性是昆虫对高湿度或水汽区所表现出的定向移动。

群集与迁移:(1)群集是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的聚集在一起的习性,例如天幕毛虫,蝗虫。

(2)迁移是指昆虫受一定环境条件的影响,发生空间位置变动

的行为,包括扩散和迁飞。

防御:物理防御(托庇,隐态,警戒态,拟态)

化学防御(释放警戒信息素,释放益己素,释放刺激性物质,注射毒性物质)

行为防御(逃跑,假死,恫吓,瞬彩,自残,聚群防御,领域防御)

通讯:化学通讯以挥发性信息化学物质作为媒介,如益己素,益它素,互益素。

听觉通讯以音频信号作为媒介,发音器发音和活动发音。如蟋蟀和蝉为典型代表。

视觉通讯以视觉信号作为媒介,如萤火虫发光,蜜蜂跳舞来传递信息。

触觉通讯以接触感觉作为媒介,如蚂蚁用触角拍打蚜虫腹部使其分泌更多蜜露。

生殖:求偶,交配,产卵。

学习与记忆:通过学习和经验累积逐渐形成的行为,也就是后天获得的。

3.简述转移的生态学意义与生物学意义。

答:生态学意义:使物种从拥挤不堪、食物、水等缺乏的生境迁出。

生物学意义:选择适宜的场所过冬、产卵、觅食、求偶。

4.昆虫的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哪些;简要说明蚂蚁群中的分工。

答:昆虫的社会行为包括亲代照护、筑巢、护巢、分级、分工、利它合作等。在蚂蚁群中,有蚁后、雄蚁、工蚁和兵蚁之分。蚁后主要职责是繁育后代和统管巢群;雄蚁的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工蚁主要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饲喂幼蚁及蚁后等;兵蚁是蚁群的卫士,为保护整

5.简述昆虫体壁色彩的形成原因。

答:(1)色素色:又称化学色,是昆虫着色的基本形式,这类体色是由于虫体一定部位有某些化合物的存在造成的,这些物质吸收某种波长的光波,而反射其他光波形成各种颜色。

(2)结构色:又称物理色,是由于昆虫体壁上有极薄的蜡层、刻点、勾缝或鳞片等细微结构,使光波发生散射、衍射或干射而产生的各种颜色。如甲虫体壁表面的金属光泽和闪光等是典型的结构色。

(3)结合色:又叫合成色,由色素色和物理色混合而成。如紫闪蛱蝶翅面呈黄褐色(色素色),同时也有紫色(结构色)的闪光。

另外,环境因素对色素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温度、湿度、和光等,高温使色彩变深,低温则变淡。

6.休眠和滞育各有何特点。

答:休眠常常是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消除时,就可恢复生长发育。

滞育是指某些昆虫在一定的季节或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出现生长发育停滞、不食不动的现象。

休眠是昆虫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暂时适应。越冬或越夏性的昆虫如给予适宜的生活条件,仍可恢复活动。

滞育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特性。在自然条件下当比良环境到来之前,这些昆虫在生理上已经有所准备,即进入滞育状态,而且一旦进入滞育,即使给予最适宜的条件,也不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7.昆虫体壁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有何作用?

答:(1)起外骨骼的作用,维持体形,昆虫的千变万化全是由体壁决定的。(2)是一保护器官,免受外来微生物和其他物质的侵入,并且保持体内的水份不外散和外部的水份不进入。(3)体壁内陷形成的内骨骼可附着肌肉。(4)昆虫的抗张力,抗压力是由于体壁的作用,否则就象软体动物一样。(5)昆虫的体色、保护色是通过体壁来形成的。(6)体壁可特化为各种感觉器官、腺体。(7)作为营养的储备库。8.试区别“离蛹”、“被蛹”和“围蛹”。

答:蛹的类型根据蛹壳、附肢、翅与身体主体的接触情况等,常将昆虫的蛹分为3类。

(1)离蛹裸蛹附肢和翅不帖附在身体上,可以活动,腹节间也能活动。脉翅目昆虫。

(2)被蛹体壁坚硬,附肢和翅紧贴在蛹体上不能活动,腹部各节不能扭动或仅个别节能动。

(3)围蛹蛹体本身是离蛹,只是蛹体被第3、第4龄幼虫所脱的皮共同构成的蛹壳所包围而已。

第五篇 昆虫的分类

简述八大目的分类特点及代表。

答:①直翅目:多为中、大型体较壮实的昆虫,前翅为覆翅,后翅扇状折叠。后足多发达善跳。包括蝗虫、螽斯、蟋蟀、蝼蛄等

②半翅目:前翅前半多成骨化成半鞘翅。身体由小型至大型不等,体形,体色均多样。身体含有臭腺。包括蝽等。

③同翅目:体小到大型。头后口式,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休息时常呈屋脊状放置,足跗节1~3节;尾须消失;雌虫常有发达的产卵器;许多种类有蜡腺,但无臭腺。有些种类能发声或发光。包括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和蚧壳虫等。

④脉翅目:翅二对,膜质而近似,翅膜质透明,脉序如网,各脉到翅缘多分为小叉,少数翅脉简单但体翅覆盖白粉;无尾须;头下口式;咀嚼式口器;触角细长,线状或念珠状,少数为棒状;足跗节5节,爪2个;卵多有长柄;完全变态。包括草蛉、蚁蛉等。

⑤鞘翅目:体小至大形。复眼发达,常无单眼。触角形状多变。体壁坚硬,前翅质地坚硬,角质化,形成鞘翅,静止时在背中央相遇成一直线,后翅膜质,通常纵横叠于鞘翅下。成、幼虫均为咀嚼式口器。幼虫多为寡足型,胸足通常发达,腹足退化。蛹为离蛹。卵多为圆形或圆球形。包括如步甲、叶甲、金龟甲等。

⑥双翅目:体小型到中型,体短宽或纤细,圆筒形或近球形。头部一般与体轴垂直,下口式。复眼大,单眼2个(如蠓科)、3个(如蝇科)、或缺(如蚋科)。触角形状不一,差异很大。包括蚊、虻等。

⑦鳞翅目:体小至大形。成虫翅、体及附肢上布满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虫蠋形,口器咀嚼式,身体各节密布分散的刚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腹足2~5对,以5对者居多,具趾钩,多能吐丝结茧或结网。蛹为被蛹。卵多为圆形、半球形或扁圆形。包括蝶、蛾。

⑧膜翅目:翅膜质、透明,翅脉较特化,口器一般为咀嚼式,雌虫产卵器发达,锯状、刺状或针状。包括蜂类、蚁类。

第六篇 昆虫生态学

1.比较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的作用特点。

答:(1)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是比较均匀的,如温度、湿度、降水等对昆虫种群中各个个体的影响是基本—致的,其中虽然可能与某些个体所处的微气候环境不同而有某些差异,但这种差异相对说来是不明显的。生物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只影响昆虫的某些个体。如在同一生境内,昆虫获得食料的个体是不均衡的;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昆虫种群的全部个体才能被其天敌所捕食或寄生。

(2)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与昆虫种群个体数量无关。但生物因素对昆虫影响的程度,则与昆虫种群个体数量关系密切。如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寄主愈多,昆虫愈容易找到食物,既种间竞争小;特别是昆虫天敌受昆虫种群数量多少的影响很大。所以,非生物因素也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生物因素也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3)非生物因素一般只是单方面对昆虫发生影响,而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则是相互之间。如某种昆虫的天敌数量增多,其种群数量即将随之下降;昆虫种群数量下降,势必造成其天敌的食物不足,天敌数量也随之下降,而又导致该种昆虫种群数量的增多。

(4)生物因素对某种昆虫来讲虽是一种环境因素,但它又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即非生物因素可以通过生物因素对某种昆虫产生间接的影响。

2.致死低温和高温如何影响昆虫生存?

答:(1)低温:引起大多数昆虫的大量死亡。①代谢消耗和生理失调;②体液结冰:体液结冰引起昆虫的死亡,主要是由于原生质失水,不断扩大的冰晶在原生质内形成分割的孔隙,引起原生质和原生质膜的质壁分离,破坏组织和细胞膜的生理结构等。

高温:酶系破坏;蛋白质凝固。

3.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应用极其局限性。

答:应用: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决定以后,可以推测一种昆虫在不同地区的世代数;估计昆虫在地理上可能分布的界限;预测害虫的发生期等;。

局限性:(1)有效积温的推算:目前还是假定昆虫在适温区温度与发育速率成正比的前提下,按照有效积温的基本公式进行推导的。(2)一些昆虫在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曲线上(在最适温区范围内)有出现发育恒定温区的可能性.这也是带来偏差的一个因素。(3)一些有效积温的材料是在室内恒温饲养下取得的,但昆虫在自然界的发育处于变温之中,在一定的变温下昆虫的发育往往比相应的恒温快。(4)生理上有滞育或高温下有夏蛰期间有效积温是不适用的。

4.简述昆虫获得水分和失去水分的途径与方式。

答:昆虫水分获得途径:食物、体壁、卵壳从空气、土壤、植物中吸取、直接饮水、利用体内代谢水。

昆虫水分散失途径:消化、排泄系统排水、呼吸系统蒸发失水、体壁蒸发失水

5.试述降水对昆虫的生态关系。

答:(1)降水提高空气湿度,故对昆虫发育发生影响

(2)降水影响土壤含水量,对土中生活的昆虫起着重要的作用;

(3)降水对一些昆虫却是重要的条件。

(4)降雪:对土中或土面越冬的昆虫起保护作用

(5)降雨也常常成为直接杀死昆虫的一个因素。

(6)降雨影响昆虫的活动。

论述题

1.结合实际,试述学习口器类型的意义。

答:1 .根据作物的被害状来确定害虫的种类,指导测报。为害农作物的害虫主要有咀嚼式和刺吸式两大类,由于口器的构造和取食的特点不同,作物的被害状也不一样,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取食固体物质,咬食植物的各部分组织,造成机械损伤,如蝗虫,粘虫等把叶子咬得残缺不全,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等,把叶子卷缩成卷,躲在里面为害;玉米螟、二化螟先在茎杆上咬个洞,然后钻进茎杆里去为害。植物被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为害后,不影响外形的完整。只造成生理伤害,植物叶部被害,常出现各种斑点或引起变色,皱缩、卷曲等,如蚜虫、叶蝉、飞虱等。所以,熟悉昆虫口器类型与被害状特征后,即是害虫已离开寄主,根据被害状也能大致判断害虫的种类。

2 .用来进行分类:昆虫的口器构造是昆虫分目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昆虫的口器,结合其它特征可以区别一些大的类群。

3 .选择性地使用化学农药,提高防治效果:杀虫剂中有胃毒剂、触杀剂、内吸剂等。在防治咀嚼式口器昆虫时,可使用各种胃毒剂喷在植物表面,害虫在取食时,将有毒物质吞入肠内,引起中毒死亡。对于具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由于取食时是以口器刺入植物组织中吸收汁液的,喷在植物表面的毒剂不能进入害虫肠内,因而使用胃毒剂效果不好,必须使用内吸剂进行防治。触杀剂可兼治两种口器的害虫。

2.试论述激素和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利用。

答:(1)激素是指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具有高度活性的微量化学物质。主要包括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对昆虫的许多生理活动有着明显的调控作用。利用激素-受体系统在生长发育和繁殖中的重要性,合成昆虫生长调节剂来防治害虫,主要是通过干扰昆虫体内的激素平衡,扰乱正常的生长发育、蜕皮变态和生殖来发挥作用。在害虫防治中应用的激素及激素类似物有:保幼激素类似物:可以通过抑制昆虫组织细胞对蜕皮激素感受性,导致蜕皮变态受阻或异常。植物次生物质中的早熟素:是一种抗保幼激素类物质,可以破坏咽侧体细胞,抑制保幼激素的合成,从而促进幼虫提前化蛹,并控制成虫的卵巢发育和卵黄的沉积。

商品化的蜕皮激素类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后与蜕皮激素受体结合并立即启动蜕皮,造成昆虫一场蜕皮死亡。

(2)信息素:又称外激素,是由一种昆虫个体的分泌腺体所分泌到体外,能影响同种(也可能是异种)其他个体的行为、发育和生殖等的化学物质,具有刺激和抑制两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性抑制激素,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集结外激素和标记外激素。目前在害虫防治中应用较多的是性激素,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大量诱捕法:在田间设置大量的信息素诱捕器诱杀雄蛾,导致雄蛾比例失调,减少成虫的交配率,降低虫口密度;②迷向法:使田间弥漫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气味,致使雌虫无法找到雄虫的位置,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而降低下一代的发生量;③性信息素与其他生物杀虫剂混合使用。性信息素与昆虫病毒,原生动物或化学不育剂配合制成信息素诱捕器,使诱捕的雄虫感染后返回田间,通过雌雄交配使整个种群感病,接触过不育剂的雄蛾,通过交配使雌虫产生的子代不育;④在白蚁发生区喷洒高活性的标记信息素引诱白蚁以便集中杀灭,或将标记外激素混于杀蚁剂中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