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指导
第一篇 绪论
1、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解析:①体躯由若干环节构成,这些环节集合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②头部是取食与感觉的中心,具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③胸部是运动与支撑的中心,成虫阶段具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④腹部是生殖与代谢中心,其中包括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走用的附肢。
2、昆虫学的内容和任务。
解析:昆虫学所研究的对象,一方面是害虫,研究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作物本身,研究它对于损害的反应,从而找出足以提高其抗害性的环境条件,培育抗害的品种,或找出足以减轻甚至避免受害的方法。因此,农业昆虫学的任务是:根据农业害虫的发生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安全、经济、简易、有效地将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从而更好地完成提高作物产量和保证农产品质量的要求。
现代昆虫学已从动物学中独立出来,并且发展成为多分支的学科,以其研究的范畴可分为两大类,即理论昆虫学(或称普通昆虫学)与应用昆虫学(或经济昆虫学)。前者是以研究昆虫学中基础理论为目的,而后者是从与人类有无利害关系方面研究昆虫,对人类有害的加以防治,有益的加以繁殖利用。当然这两大类学科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完全截然划分。
分为多学科:
理论:昆虫形态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理学、昆虫生物学、昆虫生态学
应用:农业昆虫学、昆虫毒理学、昆虫病理学、昆虫技术学、等。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1、昆虫体躯的构造
解析:①昆虫体躯由体节构成。
②组成昆虫体躯的一系列体节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体段。
③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分为初生分节和后生分节。
2、昆虫的头部
解析:①触角、单眼、复眼是昆虫头部的主要感觉器官。
②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
3、昆虫的胸部
解析:①昆虫的胸部由前胸、中胸、后胸组成(除膜翅目细腰亚目昆虫外)。
②昆虫的每一胸节均由背板、侧板和腹板组成。
③昆虫的每一胸节各有1对胸足,依次称为前足、中足、后足。
④昆虫翅的构造、变异。
4、昆虫的腹部
解析:①昆虫腹部是昆虫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②昆虫外生殖器是雌性昆虫用于产卵和雄性昆虫用以交配的器官。
③一部分昆虫腹部还有附肢及其他附属器官。
5、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解析:基本构造:柄节(Scape)为基部的一节,一般粗壮,其内着生有肌肉,可以自由活动。触角的活动主要由此节来决定。柄节上一般没有感觉器,其变化也很小。较短较粗,用来支撑上面两节的活动,形状和作用像树叶的叶柄一样。
梗节(Pedicel)为触角的第二节,一般细小,其内着生有起源于柄节的肌肉,着生在梗节的基部。有的种类有感觉器,例如在蚊子的雄虫中生有琼氏登器(Johnston Organ),这是一种听觉器官。现已经在许多昆虫中都有。它是在听觉器官中,感觉最敏锐的一种。较细而短。
鞭节(Flagellum)为第二节后的各节,常由一到数十节组成。例如蚜茧蜂有40节。鞭节除无翅亚钢中的弹尾目和双尾目着生有肌肉外,均无。因此,鞭节的活动主要为被动的。更细,可分为许多小短节,由几个到几十个不等,但在同一种内一般有固定的数目,统称鞭节。鞭节是触角中行使感觉作用的主要部分,主要是嗅觉作用,相当于哺乳动物的鼻子;其次为触觉作用,由其上的感觉毛感触振动。鞭节在雌雄中往往有明显的差异。例如金龟甲、蚊子、蛾类、芫菁等。小蜂的雄虫鞭节十分发达、长大,用于接收由雌虫传来的雌性激素,用于发现配偶。很多昆虫能感知几公里外雌虫存在,每立方米空气中仅几个分子,即能激发起感觉电位的发生。
类型:刚毛状:很短,基部1-2节较粗大,鞭纤细似鬃毛,如蝉、飞虱和蜻蜓等;
丝状:除基部两节稍粗大外,鞭节由许多大小相似的小节相连成细丝状,向端部逐渐变细,如蝗虫、蟋蟀等;
念珠状:鞭节各小节近似圆珠形,大小相似,如串珠状,如白蚁;
锯齿状:鞭节各小节近似三角形,向一侧呈齿状突出,形如锯条,如锯天牛、叩头虫、芫菁等;
栉齿状:鞭节各小节向一侧或两侧呈细枝状突出,形似梳子,如绿豆象雄虫、一些甲虫、蛾类雌虫;
双栉齿状(羽毛状):鞭节各小节向两侧作细枝状突出,形似鸟羽,如毒蛾、樟蚕蛾和许多蛾类雄虫;
膝状:柄节特长,梗节细小,鞭节各小节大小相似.并与柄节呈成膝状曲折相接,如蜜蜂;
具芒状:很短,鞭节仅1节,但异常膨大,其上生有刚毛状触角芒,芒上有时还有很多细毛,如蝇类;
环毛状:鞭节各小节都具一圈细毛,愈接近基部的细毛愈长,如雄蚊;
棍棒状(球杆状):基部各节细长如杆,端部数节逐渐膨大,整个形状似一根棒球杆,如蝶类;
锤状:基部各节细长如杆,端部数节突然膨大似锤,如露尾虫、郭公虫、皮囊;
鳃片状:端部数节向一侧扩展成薄片状,相叠在一起形似鱼鳃,如金龟甲。
6、昆虫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解析:基本构造:成虫的胸足,一般分为六节。由基部向末端依次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
类型:昆虫的胸部共有三节,每节有一对足,依次叫做前足、中足和后足。每只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等几节组成,跗节的未端有爪,有的还有肉垫。各种昆虫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足的功能不同,足的形态构造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蜚蠊的足细长,适于疾走,叫步行足;蝗虫的后足腿节膨大,胫节多刺,能作有力的跳跃,叫跳跃足;龙虱的足扁平如桨,后缘有长毛,适于游泳,叫游泳足;螳螂的前足腿节与胫节能合抱,适于捕捉,叫捕捉足;蝼蛄的前足粗短,末端如铲,用作开掘,叫开掘足;蜜蜂的后足多毛,具有复杂结构,便于采集花粉,叫采粉足。
4、翅的基本构造和类型及翅脉。
解析:基本构造:(1)翅的三边和三角:昆虫的翅通常成三角形,具有三边和三角。翅展开时,靠近头部的一边称为前缘,靠近尾部的一边称后缘或内缘,前缘和后缘相夹的一边称外缘。由这三边所形成的角,即前缘与后缘的夹角称为肩角,前缘与外缘的夹角称为顶角。外缘与后缘的夹角称为臀角。
(2)翅的分区:为了适应翅的折叠和飞行,有些昆虫翅上常发生一些褶线,因而将翅面划分成若干区域。在翅的基部有一基褶,将翅的基部划分出一个小三角形的区域,称为腋区;在翅的后部有一条褶称为臀褶,臀褶前的部分称为臀前区,臀褶后的部分称为臀区;有些昆虫在臀区后部还有一条轭褶,轭褶后面的一较小区就是轭区。在双翅目的蝇类中,前翅的后缘近基部处有1-2片膜质的瓣,称为翅瓣,护盖在后翅转化成的平衡棒上。有些昆虫(如膜翅目前翅,蜻蜓前后翅),翅的前缘中外部有一深色斑,称为翅痣。
类型:(1)膜翅翅膜质透明,翅脉明显。
(2)鳞翅翅膜质,翅面上有一层鳞片。
(3)毛翅翅膜质,翅面密生细毛。
(4)缨翅翅膜质,狭长,边缘着生很多细长的缨毛。
(5)覆翅翅质加厚成革质,半透明,仍然保留翅脉,兼有飞翔和保护的作用。
(6)鞘翅翅角质坚硬,翅脉消失,仅有保护身体的作用。
(7)半鞘翅翅的基半部为革质,端半部为膜质。
(8)平衡棒翅退化成很小的棍棒状,飞翔时用以平衡身体。
翅脉:翅脉(vein)是翅的两层薄壁间纵横分布的条纹,由气管部位加厚而成,对翅表起着支架的作用,翅脉也是神经、气管以及血液出入的通路。主要的翅脉有一定名称。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翅脉分为不同的类型。
(1)纵脉与横脉
纵脉(longitudinal vein)是从翅基部发出伸到翅边缘的脉,起始于足气管的气管干的分支,是翅脉的主体。横脉(cross vein)是横列在纵脉间的短脉,起加固翅面的作用。纵横翅脉交织将翅面分成许多小区,各小区称为翅室。
(2)凸脉与凹脉
大多数昆虫的翅面并非绝对的平面,特别是比较原始的种类中,翅面大体呈褶扇形,纵脉凹凸相间,从背面观处于褶顶的脉称为凸脉(convex vein),以“+”表示,而处于褶底的脉称凹脉(concave vein),以“-”表示。
(3)副脉、闰脉与系脉
副脉(accessory vein)为纵脉的分支,其命名原则是在原脉的简写后顺次附以小写的a、b、c等英文字母,如Cu1的分支可写作Cu1a、Cu1b等。
闰脉(intercalary vein)是在相邻的两条纵脉之间加插的一些较细的纵脉,因此又叫加插脉或间插脉,命名加插脉时是在其前一纵脉的简写字母前加一大写的英文字母“I”,如在R1后的加插脉写作IR1;加插脉常见于蜉蝣的翅。
系脉(serial veins)是两条以上的脉分段相连成的一条脉,过去命名系脉多将组成系脉的脉名用“ &”或英文连字符“-”相连,如分横脉(s)与第2径脉(R2)组成的系脉写作s&R2或s-R2;不过,现在系脉命名的国际趋势是用“+”号相连各组成脉,如上述的系脉可命名为s+R2。
一个翅内全部翅脉所组成整个系统称为脉相(脉序脉系)(veination)。各种昆虫都有其独特的脉相,并且恒定不变,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
5、昆虫雌雄虫外生殖器官的基本构造。
解析:雌虫:雌性外生殖器着生于第8、9腹节上。是昆虫用以产卵的器官,故称为产卵器。它是由第8、9腹节的生殖肢形成的,生殖孔即位于第8、9节间的节间膜上。产卵器一般为管状构造,通常由3对产卵瓣(valvulae)组成。着生在第8腹节上的一对产卵瓣称为第1产卵瓣(first valvulae)或称腹产卵瓣(ventral valvulae),其基部有第1载瓣片(first valvifers)。着生在第9腹节的一对产卵瓣为第2产卵瓣(second valvulae),或称内产卵瓣(inner valvulae),其基部有第2载瓣片(second valvifers)。在第2载瓣片上常有向后伸出的1对瓣状外长物,称为第3产卵瓣(third valvulae)或称背产卵瓣(dorsal valvulae)。载瓣片相当于附肢的基肢片,第1、2对产卵瓣是附肢的端肢节,而第3产卵瓣则是第9腹节附肢基肢节上的外长物。
雄虫:交配器一般发生在第9或第10腹节上。阳具源于第9节腹板后的节间膜,在有翅亚纲昆虫中;此节的节间膜常内陷成生殖腔(genital chamber),阳具陷藏在腔内。第9腹节腹板常扩大而形成下生殖板(subgental Plate),也有由第7或第8节腹板形成的。阳具包括一个阳茎(aedeagus)和1对位于基部两侧的阳茎侧叶(parameres)。阳茎多是单一的骨化管状构造,是有翅昆虫进行交配时插入雌体的器官。射精管即开口于阳茎端的生殖孔。少数无翅亚纲昆虫无阳茎,而原尾目、蚌诺目和革翅目昆虫,均无射精管,以成对的输精管直接开口于体外,故其阳茎也成对。阳茎亦可由围在生殖孔的数个阳茎叶(phallomeres)组成,如螳螂和蜚蠊。阳茎端部有时内陷,称为内阳茎(endophallus),端部的开口为阳茎口。内阳茎壁为膜质,交配时翻出,伸入雌体的交配囊中,生殖孔则位于内阳茎端。阳茎基部两侧常发生的阳茎侧叶,是由生殖肢演变而成的。鞘翅目昆虫的阳茎侧叶两侧常不对称;长翅目、脉翅目、部分毛翅目、蚤目和双翅目短角亚目中部分昆虫的阳茎侧叶分节;鳞翅目部分蛾类的阳茎侧叶特化成抱握器。阳茎与阳茎侧叶在基部末分开时,基部粗大形成一个支持阳茎的构造,称为阳茎基(phallobase)。阳茎基和阳茎之间常有较宽大的膜质部分,阳茎得以缩入阳茎基内。同翅目的叶蝉科、蝉科等昆虫,阳茎基很发达,其外壁形成管状的阳茎鞘(phallotheca),而阳茎则退化或完全消失,由阳茎鞘取代了阳茎的作用。
抱握器大多属于第9腹节的附肢,多为第9腹节的刺突或肢基片与刺突联合形成。抱握器形状有宽叶状、钳状和钩状等。抱握器仅见于蜉蝣目、脉翅目、长翅目、半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中。
第三篇 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
1、体壁
解析:①昆虫的体壁是体躯的最外层组织,由单一细胞层及其分泌物组成,起保护作用。
②昆虫体壁从里向外分为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3部分。
③体壁表皮的主要组分是几丁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脂类、色素和无机盐类。
④幼虫只有进行周期性蜕皮才能继续进行生长发育。
2、昆虫的消化系统
解析:①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一根自口到肛门,纵贯于血腔中央的消化道,以及与消化有关的唾腺。
②昆虫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③昆虫的消化作用分为肠外消化和肠内消化。
3、昆虫的循环系统
解析:①昆虫所有内部器官都浸浴在血液中。
②昆虫的循环系统主要包括推动血液流动的背血管及辅搏器。
③昆虫的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
④昆虫血液的功能包括:止血作用、免疫作用、解毒作用、阻止天敌捕食、营养贮藏和运输作用、机械作用等。
4、昆虫的排泄器官及其生理
解析:①昆虫主要排泄器官是马氏管。
②昆虫其他排泄器官有下唇肾、脂肪体、围心细胞。
5、昆虫的呼吸系统
解析:①昆虫的呼吸系统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管状气管系统。
②昆虫的气管系统包括气门和气囊等组织结构。
③昆虫的呼吸方式包括:体壁呼吸、气管鳃呼吸、气泡和气膜呼吸、气门和气管呼吸、寄生昆虫的呼吸方式等。
6、昆虫的神经系统
解析:①神经细胞(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
②神经元包括一个神经细胞体(核周质),及由此发出的神经纤维。
③神经元从形态上分为单级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从功能上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④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一个位于头部的脑(前脑、中脑、后脑)和一条位于消化道腹面的腹神经索。
⑤杀虫剂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对轴突传导的影响、对乙酰胆碱受体的影响、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⑥昆虫的感觉器官包括:感受器、感触器、听觉器、化学感受器(嗅觉器、味觉器)、视觉器、温湿度感觉器。
7、昆虫的生殖系统
解析:①昆虫的生殖系统包括外生殖器和内生殖器两部分。
②昆虫的雌性生殖器官包括1对卵巢、两根侧输卵管及一根开口于生殖孔的中输卵管。大多数昆虫还有交尾囊、一个受精囊和1对附腺。
③雄性生殖器包括1对精囊、输精管及附腺。
8、昆虫的激素和外激素。
解析:①昆虫激素:促前胸腺激素、蜕皮激素、保幼激素。
②激素的作用过程:活化过程→激素的分泌、结合和运动过程→激素对靶子器的作用过程。
③昆虫的外激素:性抑制激素、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集结外激素和标迹外激素。
9、马氏管的基本结构及排泄机理。
解析:构造:马氏管位于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处,为细长之管状物,由一层细胞组成;其基端开口于中肠和后肠的交界处,盲端封闭游离于血腔内的血淋巴中。介壳虫仅仅有两个马氏管,而蝗虫的大的种类可能有到200个马氏管,黄粉甲6条马氏管; 蚜虫.弹尾目.部分双尾目和缨尾目没有马氏管。
机理:当含氮废物和电解液(钠,钾和尿酸)被主动地通过细管盲端运送时,原尿在细管内形成。 原尿,跟消化的食物一起在后肠里混合。 在这个时期,尿酸析出,钠和钾与经过渗透的水一起由后肠吸收。尿酸留在那里与粪便混合,为排泄作好了准备。值得注意的是,蛛形纲马氏管起源于内胚层(中肠起源),而昆虫纲起源于外胚层(后肠起源)。
第四篇 昆虫生物学
1、昆虫的性别
解析:雌性、雄性、雌雄同体(功能性雌雄同体和非功能性雌雄同体)。
2、昆虫的生殖方式
解析:昆虫的生殖方式包括:两性生殖(主要)、孤雌生殖、多胚生殖、胎生、幼体生殖。
3、昆虫的胚前发育
解析: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胚胎发育前精、卵形成期叫昆虫的胚前发育。
4、胚胎发育
解析:胚胎发育过程:卵裂和胎盘的形成→胚带、胚层及胚膜的形成→胚胎的分节与附肢的形成→器官系统的形成→胚动和胚膜的消失。
5、胚后发育
解析:①昆虫的变态:增节变态、表变态、原变态、半变态、渐变态、过渐变态、复变态、全变态。
②胚后发育过程:蜕皮与生长→孵化、蛹化及羽化→胚后发育中器官的变化→幼虫与蛹。
6、昆虫的生活史
解析:①昆虫的新个体自离开母体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发育过程叫生命周期,通常称这样一个过程为一个世代。
②昆虫生活史的多样性:化性、世代重叠、世代交替、局部世代、休眠和滞育。
7、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解析:昆虫的主要习性与行为:昼夜节律;食性与取食行为;趋性;昆虫的群集、扩散与迁飞;拟态、伪装与假死;昆虫的通讯;昆虫的交配行为;昆虫的学习行为;昆虫的社会行为等。
8、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
解析:两性生殖:有性生殖中两性配子的结合,也就是通过受精过程进行有性生殖的现象。只有一种性别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称为单性生殖(unisexual reproduc-tion)。单性生殖实际上与孤雌生殖几乎是一致的,但也包括卵块发育等。
孤雌生殖:孤雌生殖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一些较原始动物种类身上的生殖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生物不需要雄性个体,单独的雌性也可以通过复制自身的DNA进行繁殖。类型:(一)偶发性孤雌生殖(sporadic parthenogenesis):偶发性孤雌生殖是指某些昆虫在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但雌成虫偶尔产出的未受精卵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常见的如家蚕、一些毒蛾和枯叶蛾等。
(二)经常性孤雌生殖(constant parthenogenesis):经常性孤雌生殖也称永久性孤雌生殖。这种生殖方式在某些昆虫中经常出现,而被视为正常的生殖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在膜翅目的蜜蜂和小蜂总科的-些种类中,雌成虫产下的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前者发育成雌虫,后者发育成雄虫。
②有的昆虫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甚至尚未发现雄虫,几乎或完全行孤雌生殖,如一些竹节虫、粉虱、蚧、蓟马等。
(三)周期性孤雌生殖(cyclical parthenogenesis):周期性孤雌生殖也称循环性孤雌生殖。昆虫通常在进行1次或多次孤雌生殖后,再进行1次两性生殖。这种以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又称为异态交替(heterogeny)或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如棉蚜从春季到秋末,行孤雌生殖10一20余代,到秋末冬初则出现雌、雄两性个体,并交配产卵越冬。
9、多胚生殖。
解析:多胚生殖是一个卵产生2个或更多个胚胎的生殖方法(对人类来说,是同卵双胞胎)。 这种生殖方法常见于膜翅目的一些寄生性蜂类,如小蜂科、细蜂科、小茧蜂科、姬蜂科、蜜蜂科等一部分种类,在捻翅目中也有进行多胚生殖的。对昆虫而言,这种行为如同鸠占鹊巢,是寄生性的入侵。
多胚生殖的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的卵里,而到寄主幼虫将成熟化蛹时,才变成成虫离开寄主。在一个寄主里可产进1—8个卵不等(随种类而异)。一次产卵,即可有受精卵可有非受精卵。前者发育成雌蜂,后者发育成雄蜂。这些多胚生殖的蜂卵在成熟分裂时极体均不消失,而是集中在卵的一端,继续分裂,逐渐发展成为包在胚胎外的滋养羊膜。胚胎通过滋养羊膜直接从寄主体内吸取它所需要的营养物。所以滋养羊膜也有人称它为营养膜。经成熟分裂后的卵核位于卵的后端——与极体相对的一端。随着一次、再次的分裂,卵的后端就膨大起来。只分裂一次的,以后就发生2个胚胎,但就已知的种类看,分裂一次的是极少的,大多要经多次分裂,多者可产生1,600一1,800个子核,以后每个子核形成一个胚胎。发生胚胎的多少常决定于寄主的承受能力。 多胚生殖可以看作是对活物寄生的一种适应。
10、胎生和幼体生殖。
解析:胎生:动物的受精卵在动物体内的子宫里发育的过程叫胎生。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可以从母体获得,直至出生时为止。
胚胎在发育时通过胎盘和脐带吸取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同时把代谢废物送入母体。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完成后直接产出。
幼体生殖:幼体生殖是指昆虫还在幼体阶段就能生殖,产生后代。
幼体生殖的昆虫都属于全变态类,但它在幼体生殖阶段无卵期和成虫期,有的甚至无蛹期,所以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很短。幼体生殖同时也是孤雌生殖,所以有利于扩大分布和在不良环境下保持种群生存。既幼体生殖兼有胎生与孤雌生殖的优点。
11、昆虫变态类型。
解析:不完全变态 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又可细分为如下六种类型:
增节变态 幼虫体节较成虫少,每龄逐渐增加一节,最后变成成虫。 原尾目昆虫
表变态 亦称无变态。成虫无翅,除体积外,幼虫与成虫各方面均无大的区别。见缨、双、弹尾三目
渐变态 成幼虫在形态、习性上均相似,幼体称若虫,随虫龄增长物征逐步完备。直翅、半翅、同翅等
半变态 成虫陆栖,幼虫(若虫或稚虫)水栖且有临时性器官,两者习性和形态构造完全不同。晴蜓目、襀翅目
原变态 与半变态同,但在化为成虫后须再蜕皮一次,这种蜕皮前形态称亚成虫。蜉蝣目
过渐变态 经过卵、活泼幼体、不活泼幼体(拟蛹而非真蛹,有翅芽)成虫。介壳虫、缨翅目
完全变态 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各阶段形态完全不同。又分为如下两种类型:
标准完全变态 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各阶段形态完全不同。鳞翅目、双翅目等
复变态 同上,但在幼虫时有两种形态:孵化后为活泼的双尾有爪形;蜕皮后为不活泼的蠕虫形。芫青
12、幼虫类型及蛹的类型。
解析:幼虫类型:1原足型幼虫(Protopod larva) 主要特点是幼虫在胚胎发育的原足期即已孵化,虫体发育不完全,有的种类腹部分节尚未完成,胸足只是简单的芽突,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简单,口器发育不全。这类幼虫营寄生生活,浸浴在寄主体液或卵黄中,通过体壁吸收寄主营养以继续发育。如膜翅目寄生蜂类的幼虫。
2多足型幼虫(Polypod larva) 主要特点是幼虫除具胸足外,还有数对腹足。如大部分脉翅目、广翅目、长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叶蜂类的幼虫。其中,鳞翅目幼虫又常称蠋型幼虫(eruciform larva)或蠋(eruca)。
3寡足型幼虫(Oligopod larva) 主要特点是幼虫胸足发达,但无腹足。如大部分鞘翅目、毛翅目和部分脉翅目的幼虫。根据体型和胸足发达程度又可分为三种亚类型。
(1) 步甲型幼虫(Carabiform larva) 也叫蛃型幼虫(campodeiform larva),体较扁平,前口式,胸足发达,行动迅速。如草蛉、步甲、瓢虫等肉食性昆虫的幼虫。
(2)蛴螬型幼虫(Scarabaeform larva) 幼虫体肥胖,呈"C"型弯曲,胸足较短,行动迟缓。如金龟子幼虫。
(3)叩甲型幼虫(Elateriform larva) 幼虫体细长,稍扁平,胸部和腹部粗细相仿,胸足较短。如叩头虫幼虫。
渐变态 (4)扁型幼虫(Platyform larva) 体扁平,胸足有或退化。如一些花甲科的幼虫。
4无足型幼虫(Apodous larva) 又称蠕虫型幼虫(vermiform larva),主要特点是既无胸足,也无腹足。如双翅目、蚤目和鞘翅目象甲科的幼虫。根据头部的骨化程度,又可分为三种亚类型。
(1) 显头无足型幼虫(Eucephalous larva) 头部骨化并全部外露。如吉丁虫、天牛、蚊子、跳蚤、和少数潜叶鳞翅目的幼虫。
(2) 半头无足型幼虫(Hemicephalous larva) 头部仅前半部骨化并显露,后半部缩入胸内。如长角亚目大蚊科、短角亚目多数虻类及一些寄生性膜翅目幼虫等。
(3)无头无足型幼虫(Acephalous larva) 又叫蛆型幼虫(acephalous larva)。头部退化,完全缩入胸部,或仅有口钩外露。如双翅目环裂亚目蝇类的幼虫。
蛹的类型:1离蛹(Exarate pupa) 又称裸蛹,特点是翅和附肢不贴附于蛹体上,可以活动,同时腹部节间也能扭动。在脉翅目和毛翅目昆虫中,蛹甚至还可爬行或游泳。脉翅目、鞘翅目、毛翅目、广翅目、长翅目、膜翅目和鳞翅目小翅蛾科和毛顶蛾科的蛹属于此类。
2被蛹(Obtect pupa) 特点是翅和附肢都胶贴于蛹体上,不能活动,大多数腹节或全部腹节不能扭动。大多数鳞翅目、鞘翅目隐翅虫科和瓢虫科、双翅目直裂亚目的蛹属于此类,以鳞翅目的蛹最为典型。
另外,蝶类的蛹(常称蝶蛹(chrysalis))常有一些俗称。一些蛱蝶和斑蝶的蛹有美丽的金属光泽叫金蛹;凤蝶和粉蝶的蛹以腹末臀棘附着于物体上,胸腹部间缠以一根丝,蛹体斜立状叫缢蛹;眼蝶、斑蝶、灰蝶和蛱蝶的蛹以腹末臀棘附着于物体上,把身体倒挂起来,叫悬蛹。
3围蛹(Coarctate pupa) 双翅目环裂亚目幼虫将第三龄的蜕硬化为蛹壳,第四龄幼虫就在蛹壳里,成为不吃不动的前蛹,前蛹再蜕皮形成离蛹,而脱下的皮又附加在第三龄幼虫的蜕内。由此可见,所谓围蛹,就蛹体来说是离蛹,只是蛹体被最后两龄幼虫的蜕共同构成的蛹壳包围而已。若干介壳虫和捻翅目Stylopidae科的雄蛹也是围蛹。
第五篇 昆虫的分类
1、分类阶元和种的概念。
解析:分类阶元(Category)是由各分类单元按等级排列的分类体系(hierarchy)。在分类学中有7个基本的分类阶元,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为了更详细起见,还常在这些基本阶元间加上中间阶元,如"亚(sub-)"和"总(super-)"级的阶元等。
界的分类有三界系统和五界系统: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于1886年提出三界学说: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和原生生物界(Protista)。原生生物界包含单细胞的生物、一些简单多细胞动物和植物。
1969年魏特克(Whittaker R.H.)提出了五界分系统。他首先根据核膜结构有无,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原核生物为一界。真核生物分为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植物界(Kingdom Plantae);真菌界(Kingdom Fungi);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
2、昆虫的命名方法和规则。
解析:(一)命名法
各种生物在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俗名(common name),如我国常把二化螟和三化螟都称为“水稻螟虫”,英文则称作“rice stem borer”,二者都是一种俗名,容易引起混淆或造成误解。所以,国际上规定,所有的生物都要使用统一的名称,即学名(scientific name),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规定,昆虫的科学名称采用林奈的双名法(binominal nomenclature)命名,即一种昆虫的学名由属名和种本名两个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属名在前,第1个字母必须大写,种名在后,第1个字母小写,在种名之后通常还附上命名人的姓,第1个字母也要大写。如家蚕的命名为Bombyx mori Linne。有时还需在最后附上该物种发表的年代,如欧洲家蝇的命名为Musca domestica Linne,1758。命名人的姓有时可用略写,例如林奈Linne可略写为L.、Fabricius略写为F.或Fabr.,但其他命名人的姓一般不得略写,或只略写至第2音节的首字母,例如Matsumura可略写为Mats.,而不得略写为M.。当某一种的属名被修订或种名被更改时,原定名人的姓氏要加圆括号,以便查对。如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即是由原来的Schoenobius属移到Tryporyza属的。
学名中若有亚属名,可放在圆括号中置于属名与种名之间。若是亚种,则采用三名法(trinominal nomenclature)命名,即将亚种本名直接放在种名之后,例如菜粉蝶欧洲亚种全名为Pieris rapae rapae Linne,东方亚种名为Pieris rapae crucivora Boisduval。
一种昆虫经科学工作者第1次作为新种公开发表以后,既确定为科学上发现的新种,如果没有特殊理由,不能随意更改其学名。一种昆虫只能有一个学名,凡后人将该种昆虫定为别的学名的,按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应作为“异名”(synonym)而不被采用。同样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种昆虫,如果再用作另一种昆虫(或动物)的名称,就成为“同名”(homonym),也不为科学界所承认。无论是异名还是同名,后人都有权修订。因此,科学上采用最早发表的学名,这叫做“优先权”。优先权的最早有效期公认从林奈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e)第十版出版的时间(即1758年1月1日)开始。
昆虫的学名在印刷时常用斜体字或黑体字表示,也可在学名下方划一横线或曲线,以示与其它文字的区别。昆虫学名中的属名,在前面已经被提到的情况下,可以略写。例如上述的菜粉蝶东方亚种即可写作P. rapae crucivora。
(二)模式标本
在发表新种时,第1次用于描述和记载新种所用的标本,叫做模式标本(type)。在一批同种的新种标本中,选出的其中1个最为典型的标本,称为正模(holotype);另选出的1个与正模不同性别的标本,称为配模(allotype);而同时所参考的其余同种标本,统称为副模(paratype)。
模式标本是建立一个新种的物质根据,通过模式标本可以提供鉴定昆虫种类的参考标准。在鉴定种类的过程中,如对原记载发生疑问,或记载不详尽时,若能核对模式标本,可避免误定。因此,模式标本必须妥为保存,以供长期参考使用。在发表新种时,必须指明模式标本的存放地点,以供需要时进行查对。模式标本是生物分类科学上的宝贵资料。
各级分类阶元都应有其模式,建立一个新属,必须同时指明据以建立该新属的一个模式种的名称。同样,建立一个新科须同时指明其模式属。
3、分类检索表
解析:分类检索表(identification key)是鉴定昆虫种类的工具,它广泛应用于各分类阶元的鉴定。检索表的编制是用对比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从不同阶元(目、科、属或种)的特征中选出比较重要、突出、明显而稳定的特征,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绝对性状,作成简短的条文,按一定的格式排列而成。检索表的运用和编制,是昆虫分类工作重要的基础,学习和研究昆虫分类,必须熟练掌握检索表的制作和使用。
检索表的形式,常用的有双项式、单项式(连续式)和包孕式(退格式)3种,其中以前两种最为常见。现以弹尾目、缨尾目、直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同翅目等6目昆虫为例,说明检索表的制作方法。
首先经过分析比较,归纳出6个目的主要特征,列表如下,以供制作检索表时选择使用:
目 名口 器翅其它特征
弹尾目 咀嚼式无腹末有跳器
缨尾目 咀嚼式无腹末有1条中尾丝和1对尾须
直翅目 咀嚼式前翅皮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
鞘翅目 咀嚼式前翅鞘质,后翅膜质
半翅目 刺吸式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喙着生于头部前端
同翅目 刺吸式前后翅均膜质,或前翅略加厚喙着生于头部腹面后端
根据上表中所列特征,制作成双项式检索表如下:
1.无翅………………………………………………………………………………2
有翅………………………………………………………………………………3
2.腹末有跳器………………………………………………………………………弹尾目
腹未有1条中尾丝和1对尾须……………………………………………………缨尾目
3.口器刺吸式………………………………………………………………………4
口器咀嚼式……………………………………………………………………5
4.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喙着生于头部前端………………………………半翅目
前后翅均膜质,或前翅略加厚;喙着生于头部腹面后端……………………同翅目
5.前翅皮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直翅目
前翅鞘质,后翅膜质……………………………………………………………鞘翅目
双项式检索表的特点是,每一条中包含两项相对应的特征;所鉴定的对象符合哪一项,就按哪一项所指示的条数继续向下检索,直到检索到其名称为止;总条数为所含种类数(n)减1。
制作成单项式检索表如下:
1(4)无翅
2(3)腹末有跳器…………………………………………………………………………弹尾目
3(2)腹未有1条中尾丝和1对尾须………………………………………………………缨尾目
4(1)有翅
5(8)口器咀嚼式
6(7)前翅皮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直翅目
7(6)前翅鞘质,后翅膜质………………………………………………………………鞘翅目
8(5)口器刺吸式
9(10)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喙着生于头部前端………………………………半翅目
10(9)前后翅均膜质,或前翅略加厚;喙着生于头部腹面后………………………同翅目
单项式检索表的特点是,每一条中仅含1项,与其后括号中序号指示的特征相对应;所鉴定的对象的特征若符合,就连续向下检索,若不符合,就检索其后括号中的序号;总条数为所含种类数的2倍减2(即2n—2)。
制作包孕式检索表如下:
A.无翅
B.腹未有跳器……………………………………………………………………弹尾目
BB.腹末有1条中尾丝和1对尾须…………………………………………………缨尾目
AA.有翅
B.口器咀嚼式
C.前翅皮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直翅目
CC.前翅鞘翅,后翅膜质………………………………………………………鞘翅目
BB.口器刺吸式
C.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喙着生于头部前端…………………………半翅目
CC.前后翅均膜质,或前翅略加厚;喙着生于头部腹面后端………………同翅目
包孕式检索表一般仅在包含种类数较少时应用,且具有层次清晰的优点。但在种类数较多的情况下不宜应用。
无论是哪一种检索表,在使用时都必须从第1条开始查起,绝不能从中间插入,以避免误人歧途。另外,由于检索表受文字篇幅限制,其中只列少数几个主要特征,还有很多特征不能包括,所以在进行种类鉴定时,不能完全依赖于检索表,必要时须查阅有关分类专著与文献中的全面特征描述。
4、昆虫纲的分类。
解析:常见昆虫八大目:
①直翅目:多为中、大型体较壮实的昆虫,前翅为覆翅,后翅扇状折叠。后足多发达善跳。包括蝗虫、螽斯、蟋蟀、蝼蛄等
②半翅目:前翅前半多成骨化成半鞘翅。身体由小型至大型不等,体形,体色均多样。身体含有臭腺。包括蝽等。
③同翅目:体小到大型。头后口式,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休息时常呈屋脊状放置,足跗节1~3节;尾须消失;雌虫常有发达的产卵器;许多种类有蜡腺,但无臭腺。有些种类能发声或发光。包括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和蚧壳虫等。
④脉翅目:翅二对,膜质而近似,翅膜质透明,脉序如网,各脉到翅缘多分为小叉,少数翅脉简单但体翅覆盖白粉;无尾须;头下口式;咀嚼式口器;触角细长,线状或念珠状,少数为棒状;足跗节5节,爪2个;卵多有长柄;完全变态。包括草蛉、蚁蛉等。
⑤鞘翅目:体小至大形。复眼发达,常无单眼。触角形状多变。体壁坚硬,前翅质地坚硬,角质化,形成鞘翅,静止时在背中央相遇成一直线,后翅膜质,通常纵横叠于鞘翅下。成、幼虫均为咀嚼式口器。幼虫多为寡足型,胸足通常发达,腹足退化。蛹为离蛹。卵多为圆形或圆球形。包括如步甲、叶甲、金龟甲等。
⑥双翅目:体小型到中型,体短宽或纤细,圆筒形或近球形。头部一般与体轴垂直,下口式。复眼大,单眼2个(如蠓科)、3个(如蝇科)、或缺(如蚋科)。触角形状不一,差异很大。包括蚊、虻等。
⑦鳞翅目:体小至大形。成虫翅、体及附肢上布满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虫蠋形,口器咀嚼式,身体各节密布分散的刚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腹足2~5对,以5对者居多,具趾钩,多能吐丝结茧或结网。蛹为被蛹。卵多为圆形、半球形或扁圆形。包括蝶、蛾。
⑧膜翅目:翅膜质、透明,翅脉较特化,口器一般为咀嚼式,雌虫产卵器发达,锯状、刺状或针状。包括蜂类、蚁类。
第六篇 昆虫生态学
1、昆虫与环境
解析:①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性;不等性;不可替代性;补偿性;限制性;阶段性。
②气候因子:温度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湿度、降水对昆虫的作用;温度、湿度的综合作用;光对昆虫活动的影响;风对昆虫的影响;微气候。
③生物因子:食物;天敌。
④土壤因子:土壤气候;土壤的理化性状;土壤生物。
2、昆虫生态学研究内容。
解析:昆虫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按对象的层次可分为:
(1)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 of insects),是以昆虫个体为对象,研究某种昆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可塑性,以及环境因素对其形态、生长发育、繁殖、存活、习性、行为等的影响。
(2)昆虫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of insects),是以昆虫种群为对象,研究在一定环境和时间、空间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变动及其变动的原因。
(3)昆虫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of insects),是以群落为对象,研究在一定区域和时间、空间内,昆虫所处群落的结构、功能、演替及其原因等。
(4)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是以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昆虫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3、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农业生态系统具有以下一些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的特点。
社会性 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同人类的社会经济领域密切不可分割。大量的农产品离开农业系统,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经济领域;而大量的农用物资包括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又作为辅助能量,源源不断地从社会经济领域投入农业系统。这种物质、能量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因不同的物质技术水平和农业经营方式而异,归根到底受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由此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性,它不仅受自然规律,而且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高产性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的干预下发展的。而人类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从系统取得尽可能多的产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而,同自然生态系统下生物种群的自然演化不同,一些符合人类需要的生物种群可以提供远远高于自然条件下的产量。如自然条件下绿色植物对太阳光能的利用率全球平均约仅0.1%,而在农田条件下,光能利用率平均约为0.4%,每公顷4500~6000千克的稻田或麦田光能利用率可达0.7~0.8%。至于干物质产量,自然草地为5~15吨/(公顷?年),而(如)为10~20吨/(公顷?年),麦类-水稻多熟制为18吨/(公顷?年),麦类-多熟制可达20.1吨/(公顷?年)。可见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高产性能。这种特性也决定了系统需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补充投入,以保持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平衡。
波动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构成,是人类选择的结果。通常只有符合人类经济要求的生物学性状诸如高产性、优质性等被保留和发展,并只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下才能得到表现。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或管理措施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它们的生长发育就会由于失去了原有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而受到影响,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人类的选择还使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简化,系统通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而进行自我调节能力削弱。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或波动性。这也说明了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对系统进行调节、控制,以减少这种波动性。
调节 通过实施一定的农业政策、应用一定的农业经济手段和农业技术手段进行。目的在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相对、动态平衡及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以便有效地利用,持久而稳定地获得高产和优质的农产品。通常包括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两种方式。直接调节如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和林业等产业部门之间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部门内部,如种植业中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结构调整,以及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营造防护林带、农业环境治理等。间接调节包括农业科研等有关措施。
演变和趋势 原始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主要依靠太阳能以及天然有机物质和矿物质的再利用,除人的劳动外,几乎没有补充投入,因而系统生产力极低。传统农业由于使用畜力农具、和实行农作物与轮栽等,农业生态系统得以从外界获得辅助能源,生产力大大高于原始农业;但人力操作和自然能源仍占主导地位,生产力的发展仍受很大限制。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约有60%属于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的根本特点是各种物质装备和技术手段的密集投入。这样就使系统生产力水平由于获得了大量的辅助能源而达到空前的高度。现今农业发达国家基本实行这种生产方式。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措施。
解析: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依靠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水,并充腴土壤。科学实验证明,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它的创造力就越大。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每一种物种的绝迹,都预示着很多物种即将面临死亡。
生物多样性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每一个物种都具有独特的作用,例如利用野生稻与农田里的水稻杂交,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可以大面积提高稻谷的产量。在一些人类没有研究过的植物中,可能含有对抗人类疾病的成分。这些野生动植物如果绝迹,是人类的重大损失。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三条:(1)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各国保护自然生态和野生动植物免于灭绝并得以繁衍的主要手段。我国的神农架、卧龙等自然保护区,对金丝猴、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繁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建立珍稀动物养殖场。由于栖息繁殖条件遭到破坏,有些野生动物的自然种群,将来势必会灭绝。为此,从现在起就必须着手建立某些珍稀动物的养殖场,进行保护和繁殖,或划定区域实行天然放养。如泰国对鲜鱼的养殖。(3)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如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种及其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现在大多数基因库贮藏着谷类、薯类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的种子。
5、昆虫的种群与种群系统
解析:①种群是在同一生境中生活、生殖、繁衍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②种群数量变动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迁移率和种群平均寿命。
③种群系统就是在自然界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